首頁>科技>

最近有關國內網際網路大廠的訊息,看得讓人挺喪的。

似乎,在某些人的眼中,努力=拼命,生命的逝去只是公司這座大機器中小螺絲釘的脫落而已。

越來越多年輕員工離世是偶然嗎?

事情的起初,是一則公關宣告掀起了巨大的網路浪潮。

1月3日,“拼多多22歲女員工加班後猝死”的訊息在網上流傳。第二天,拼多多在公共平臺迴應稱:“你們看看底層的人民,哪一個不是用命換錢”,“你可以選擇安逸的日子,但你就要選擇安逸帶來的後果”。

隨後經該公司證實,這名女員工是在去年12月29日凌晨1點半下班途中暈倒,後經搶救無效死亡。

正因如此,這則迴應看得我無比震驚!這就是一個員工超過6000名,市值700多億美金的大廠對待員工的態度?

更氣人的是,在引發網友們的強烈不滿後,公司表示這則迴應是謠言,再度引發了輿論討伐。此後,他們改口稱“內容系拼多多營銷合作供應商員工用個人手機發布”。

不難看出,該公司的迴應重心並不是對員工猝死事件的重視與反思。

讓人痛心的是,1月9日,這家大廠再次出現員工死亡事件。這是一名23歲的湖南籍程式設計師,請假回家後,在自己家中跳樓自殺。

這其中有很多細節令人唏噓,比如從小夥子回家到選擇跳樓的整個過程不到一天,並且他本已買好了從長沙到上海的返程票,最後,卻在父母忙著做午飯時,穿著睡衣睡褲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看完訊息,心情難以平復,我又瀏覽了好幾篇有關網際網路大廠員工的採訪或前員工爆料,有一種強烈的感受:諸多大廠員工,似乎都逃不過某種讓他們陷入極端的生存模式:有時是為了完成KPI承受無休止的加班壓力,有時是在“內卷”的環境中無限追求卓越的精神壓力。

由於我國人口眾多,給商業公司帶來了諸多紅利。很多國內公司拼的不是技術創新,而是流量的佔有率,因此不斷上線新品、砸錢補貼、注重KPI成為了定勢。被網友們戲稱為“加班、吃苦、圈地”。

而“內卷”帶來了另一種壓力。在三聯週刊的採訪中,一名網際網路大廠的管理者也承認了這種殘酷的現象。

這名管理者在一家急速擴張的“新大廠”工作。不久前她進行了一場篩選面試,應聘者的履歷讓她大為震驚——全部在國外拿了名校學位,碩士起步。她很納悶“我招這樣的人進來幹啥呢?”高能力的背後是高預期,而那份工作“普通一本的本科生就能勝任”。

在這樣的困境中,他們都在面對一個問題:我的工作意義/存在意義在哪裡?

努力一定要“至死方休”?換一條路也許更精彩

不能忽視的是,隨著社會的發展,工作節奏越來越快,被“內卷”的領域也越來越多。抱著努力奮進目標的人,衝擊著越來越高的學歷,承受著越來越強的工作強度。

從大的方面而言,這源於商業模式的限制,需要較長的時間來突破創新。

從小的方面而言,這是通才教育、素質教育的一種欠缺,但可以透過學校、父母從小灌輸給孩子。

我們當然需要從工作中鍛鍊能力、磨練意志力,獲得成就感與價值感,但同時要明白,工作並非一切,“不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裡”。人生也需要適度休息,需要各種興趣愛好支撐內心,在面對跨越不過的難關時,不至於無處可去。

因為每個人都有一個額定能量,自律、意志力、好情緒都是會被消耗的自我資源。

在很多人看來,“別人家的孩子”好像什麼都會做,學習能力強,適應環境也很快。他們似乎就是自律、意志力的化身,沒有什麼困難可以打倒。

但在光鮮的形象背後,他們承受著高於常人的壓力,在學霸雲集的環境中要拔尖,雲淡風輕是表現習慣,內心的波濤洶湧從未缺席。

清華大學博士、擁有數百萬粉絲的知名新媒體人畢導,就曾講述自己從直博到休學的心路歷程。

畢導在2014年以化工專業第一的成績本科畢業,毫無懸念地直博了,並被導師寄予厚望。可惜,他的博士生涯停在了第三年,巨大的精神壓力讓他開始質疑自己的存在意義。

博一時,他苦於找到科研方向,“迷茫而無能”。在面對導師提出更換方向時,他變得難過,認為自己“又菜又廢”,即使對照文獻也無法重複研究結果,資料的不穩定,讓他常常焦慮到躺在床上哭。

他認為,自己沒有對人類科學作出任何貢獻。

和普通人一樣,精英也會遇到自己邁不過去的坎。即使能力強如博士,也會遇到挫折,高能力的背後是他們給自己設立的高目標,一旦目標沒有達成,濃濃的挫敗感也會淹沒他們。

這段“八竿子打不著”的經歷給了他信心,讓他打開了新的大門,對人生和自我了新的體會,也讓他有勇氣在休學後選擇繼續讀博。

人生有多個維度別用硬拼掏空自己

同樣的,留學生心理問題,也是很多家長關心的問題。知名泛心理學媒體品牌KnowYourself 2020年曾統計,在1萬多名的調查物件中:

超八成中國留學生在留學過程中至少經歷過一次心理崩潰;

近5成留學生想到過放棄;

因為疫情,變得格外焦慮。

作為家長,我們要明白孩子追求卓越的心理,無論是求學、高考、進入知名大廠工作,還是申請名校、留學國外,都是孩子們不同的人生目標,為了讓自己變得更好,孩子們在“拼命地努力”。

同時,我們也要告訴孩子們,擁有積極向上的願景是好的,不斷鞭策自己也是好的,但一定要記住:人生不是單一的學習或工作可以決定的,人生維度無比豐富,當遇到過不去的壓力時,要允許自己停下來休息或者換一條路走。

正如畢導所說:

讀碩讀博,是你在21歲左右時做出的一個選擇。拿到畢業證是你這三五年間最大的目標。但從人生的角度看,這就是一個臺階。求職定居、結婚生娃、生老病死,人生還有很多臺階要一步步邁上去。

北京大學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諮詢中心博士徐凱文,也曾提出過一個理論:先完成再完美。

這種釋放焦慮、轉移焦慮的做法,我認為不止可以用於科研,在學習、工作中都可以用到。

最後,希望我們用全面多元的價值觀,用不超越生命底線的努力去面對學習、工作;

在焦慮時,把當下的問題放在人生的維度中去思考,不鑽牛角尖;

在找不到價值感時,嘗試另一條路,或開發各種興趣愛好,讓我們的心靈有一個歸處。

23
最新評論
  • 整治雙十一購物亂象,國家再次出手!該跟這些套路說再見了
  • 實體店如何打敗電商,看他這麼做,反敗為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