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科技>

生意難做,轉型有風險……2019年,企業“夾心”的滋味並不甜美。

平臺難做,生意好做,則是同一枚硬幣的另一面。

2019年,產業網際網路、2B、企業服務等概念紛飛,但To服務能力是一種系統化的創新能力,真正能夠幫助企業、品牌應對複雜商業環境、洞察消費者需求的To B系統,並不多見。

To B服務是難的,所以平臺難做,但對於少數成功站上To服務高地的創新平臺,這裡唯獨不缺少的,就是“生意好做”的案例。

阿里巴巴是一個典型。

今年1月11日,阿里巴巴釋出阿里商業作業系統,當時阿里巴巴集團CEO張勇明確提出,阿里巴巴商業作業系統將幫助企業完成“品牌、商品、銷售、營銷、渠道、製造、服務、金融、物流供應鏈、組織、資訊科技”等11大商業要素的線上化和數字化。

年初發布至今,阿里巴巴商業作業系統已經“執行”近一年時間,這樣一個基礎性、戰略性的系統執行的怎麼樣,其實有一個最顯性的指標,那就是阿里股價的漲幅——從年初到12月21日,阿里巴巴的美股股價上漲55%。

對於一個以電商為核心業務的超大型平臺、經濟體,這個平臺還能起舞,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商家活得好,而全面體現阿里To服務能力的阿里商業作業系統,目的就是幫助商家活得好。

談To B服務的人、做To B概念的平臺都很多,但到底有沒有給商家帶來切實的增長?如果揪住這個核心問題,我們會發現,阿里已經在意識、能力、效果三個方面站上了To B服務的高地。

在意識的出發點上,阿里的To B服務,旗幟鮮明地強調增長,屬於“幫忙不添亂”的務實派、實幹派。

在12月18日的,阿里巴巴ONE商業大會上,阿里巴巴集團副Quattroporte、企業服務體系祕書長靖捷提出,幫助企業實現增長,改變增長的模式,是阿里商業作業系統要解決的“核心命題”。顯然,阿里商業作業系統釋出之初,即超越To B概念,祭出了11大商業要素這些To B的“能力單元”,而今,11個To B服務的“能力單元”進一步精煉化,被直接闡述為服務於企業增長的“三板斧”,也就是新品、新客和新組織。

在上述變化中,有兩點值得注意,一是從11大能力要素、單元落地到新客、新品、新組織“三新”,阿里的To B服務在真正關注企業的系統化能力對增長的驅動,二是阿里不是、也不必越俎代庖地去做這些事情。

近幾年的雙11,30%以上的成交是由新品貢獻的,在這一“新”常態下,阿里的To B服務致力於傳遞一種新的增長觀——用“新品”定義增長,用持續創造“新品”的系統化能力,定義企業的增長力。靖捷的觀點是,企業“20%、30%、40%的增長應該來自於新品。要做到這一點,一定不靠的是一個單一的團隊,也靠的不是一個單一的商品,靠的是一個體系化的能力。”

另一方面,按照常理,企業往往會忌憚轉型的風險,這裡就要說到阿里To B服務與企業的關係。企業轉型往往是跟著感覺走,而阿里與企業合作,是跟著資料分析出的洞察走,同時依託阿里的技術能力,幫助企業化解風險。阿里靖捷在談到阿里的角色時提到,“阿里不是老師,因為當我們說產品創新的時候,一定是對這個行業要有洞察。”阿里對產品創新的洞察力,不僅來自資料,也來自天貓新品創新這樣的核心研究團隊。

在能力的進化上,阿里To B服務的能力不斷“破界”,隨著業務版圖的完善、相互之間的化學反應,而變得越來越高。

當阿里提出支撐企業增長的“三板斧”——新客、新品和新組織,這背後的服務能力支撐顯然是關鍵。今天阿里巴巴商業作業系統的能力,囊括了線上線下全域的洞察、全域的會員,多端跨場景的運營,資料中臺以及組織的數字化。

我們會發現,阿里商業作業系統這些To B能力的形成,是一個業務版圖持續擴充套件、聚合、系統進化的過程。阿里線上線上全域的消費者洞察、全域的會員體系作為一種能力,對應著阿里商業生態線上、線下的全面融合;多端跨場景的運營能力,不僅來自於不同場景下APP矩陣中服務對需求的擇優、高效匹配,也來自強大的履約網路對物流供應鏈成本的優化;資料中臺,讓企業的業務、消費者運營能夠利用上述資料,進行實時的業務優化;組織的數字化,則可以藉助釘釘的能力,完成從一把手到一線員工的高效互動。

阿里完善、持續迭代的To B能力,帶來了非常強的品牌粘性。比如,釘釘讓立白夯實“溝通即業務,資料即能力”的數字化管理思想,立白CIO對此的認識是,“我們用釘釘,不是解決工具層面的事情,而是要解決上下游生態的協同問題。”再比如寶島眼鏡,一個半醫療體驗的低頻零售商家,卻成為了數字化轉型的先鋒,而寶島眼鏡董事長王智民評價稱,“阿里巴巴能力都很完整,第一個有阿里雲,我們整個裝置、數字化建設都在阿里雲上布開的。阿里有個終端,應該是全世界最牛的商業中臺,往前延伸就是供應鏈,往後延伸就是消費者觸達,底端有數字模型,就是達摩院、數字銀行等,中臺架構管的是很多留存、運營,包括規則怎麼設定,前面你的觸達都是手淘和釘釘、支付寶,當然阿里整個版圖不止這些,還有很多流量口子可以串聯的。比如說像小紅書、微博,抖音,這三個可以直接開購物車,購物車和阿里之間可以實現連線。”

事實上,從立白到寶島,再到歐萊雅、九陽等等品牌,一方面,這些依靠阿里獲得二次飛躍的品牌,並不侷限於某個行業和領域,日化行業有,家電行業有,高頻消費有,低頻消費也有;另一方面,這些成功的企業,基本上都受益於阿里商業作業系統的系統能力,而不僅僅是某項能力。這說明,阿里巴巴商業作業系統,不僅把To B服務帶出了概念之外,而且是無形中拉高了To B服務行業的門檻。

在效果的實證上,阿里巴巴商業作業系統,已經真真切切的給商家帶來了增長,為To B服務領域豎起了標準。

與阿里商業作業系統釋出同時推出的“A100計劃”,被視為全球範圍內最大規模的品牌數字化轉型的領軍者專案。現在看來,阿里推動品牌數字化轉型,企業的增長成績單已經是比規模更引人注目的亮點。

作為首批加入阿里巴巴“A100計劃”的品牌,立白創始人陳凱旋把2019年視為立白的“第二次創業”,也正是在2019年,立白的數字化轉型戰略成效顯現,年營收已超200億元的立白,不僅在今年的天貓雙11中取得了歷史最好成績,今年線上增長也再次翻倍。

我們會發現,受益於阿里巴巴商業作業系統的商家,其電商業務增長幅度在雙位數以上、且超過其他渠道,基本上是普遍特徵。比如歐萊雅,2019年歐萊雅第三季度財報顯示,其銷售額同比增長11%,創十年來最大增幅。其中,歐萊雅在亞太市場的同比增幅達27.1%,前三季度來自線上的銷售額增幅則高達47.5%。

甚至,有些大獲成功的品牌,本身就是純粹的電商品牌,比如電商咖啡品牌三頓半,先是在淘寶起家,自去年8月份入駐天貓、深度受益阿里巴巴商業作業系統以來,則獲得了爆發式的二次增長——今年雙11,三頓半天貓旗艦店雙11當天成交額超過了去年全年,成交額是去年雙11的10倍,購買人數是去年的將近8倍,天貓旗艦店訪問人數是去年的20倍。

創新本來很難,從這個意義上講,阿里商業作業系統的成功,在於讓創新成為大量企業的“日常”。這裡有一個例子——天貓新品創新中心,這個創新平臺從第一波企業入駐到今天,已經有幾百個品牌、幾千個專案在平臺上運營,形成了有規律的執行。試水期過後,嚐到系統創新驅動增長甜頭的企業,已經不覺得自己在做一個創新,而是在做一項日常的工作。

如果說過去幾年,天貓逐漸成為全球品牌絕對集中的頭部平臺,那麼2019年,可以說阿里憑藉商業作業系統,確立起了To B服務領域的新標準。這一次,阿里不僅再一次迴歸“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之初心,同時也讓To B服務領域和企業界確信,To B服務領域已經超越概念,企業的增長不一定必然來自數字化,但是如果阿里能通過數字化幫助企業實現可觀且高效、系統性的增長,誰又能抗拒呢?

最新評論
  • 整治雙十一購物亂象,國家再次出手!該跟這些套路說再見了
  • 分享一款剛剛上線適合所有人員的兼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