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要長盛不衰,一直吃老本是肯定不行的,必須在技術和業務上不斷創新,才能夠一直保持競爭力。阿里系核心業務是淘寶、天貓、支付寶等電商相關的業務,不過現在阿里電商的發展,已經有了比較明顯的天花板了,京東和拼多多的挑戰日益更甚,阿里緊守著電商業務絕對不明智,拓展新的戰場才是阿里應該做的正確選擇。
好在阿里一直都比較重視新業務的發展,這也是阿里巴巴的傳統,不管任何時候都居安思危。當年阿里巴巴B2B業務已經非常賺錢了,但是阿里內部看到了B2B業務的瓶頸,於是就有了孫彤宇帶著多隆等一行阿里人帶著馬雲佈置的任務,搬到了阿里創業之初的湖畔花園別墅裡面,開始了淘寶的創業之路。不誇張地講,淘寶本質上是再造一個阿里巴巴,沒有淘寶的成功,也就沒有現在的阿里巴巴。
淘寶發展起來之後,阿里巴巴又在淘寶的基礎上,發展了天貓、支付寶、阿里雲、一淘、聚划算等眾多延伸新業務,淘寶成為新孵化器,為阿里巴巴孵化了又一個十年。從阿里B2B的十年,再到阿里以淘寶、天貓、支付寶三大C端業務又一個十年,阿里雲則是承擔了阿里巴巴未來十年的期望,達摩院則是屬於阿里未來的X因素,就看阿里願不願意花重金來做這件事情。在這個關鍵節點,阿里做出了幾個重要戰略調整,兩大核心業務也將逐漸成為阿里未來發展的最重要的兩塊砝碼。
阿里巴巴副總裁、人工智慧實驗室總經理淺雪
第一個調整:阿里人工智慧實驗室打散,阿里不再設立專門的人工智慧實驗室,技術商業化成為阿里再次看重的點。阿里巴巴官網和達摩院官網刪除了阿里人工智慧實驗室的相關資訊,這其實已經不是新聞了,早在2018年那次組織架構調整中,阿里人工智慧實驗室總經理淺雪就已經帶領團隊併入了集團創新業務事業群,阿里的理念很簡單,能夠落地的技術才是好技術,我自己也是非常贊同這個看法的。除了人工智慧實驗室的調整,阿里這兩年還有兩個比較重要的戰略調整,一個是釘釘整體併入阿里雲,一個是阿里技術架構層面逐漸開始“去中臺”。
第二個調整:釘釘全面併入阿里雲智慧事業群,阿里雲和釘釘,技術和商業結合。釘釘CEO無招卸任,釘釘事業部整體併入阿里雲智慧事業群,阿里技術委員會主席、阿里雲智慧總裁張劍鋒直接管理釘釘,“阿里雲+釘釘”這個組合,是技術和業務的完美結合。現在釘釘的使用者數已經突破了4億,組織數突破了1700萬。當然這個資料,包含了疫情期間產生的學生、家長使用者,以及學校這樣的特殊組織,釘釘要做的就是把這些使用者轉化為有價值的使用者。釘釘一直有阿里雲的庇護,但是阿里雲確實需要像釘釘這樣的業務,才能更好地落地。
阿里巴巴犀牛智造
第三個調整:阿里逐漸開始去中臺,中臺策略遏制了阿里的創新業務發展,中臺不適合進行破壞式創新。“大中臺、小前臺”是現任阿里巴巴掌舵人逍遙子上任初期提出來的戰略,在一段時間內,阿里的這個策略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支撐了淘寶移動化、以及天貓雙十一兩個重要的歷史變革,不過隨著阿里的業務發展。“大中臺”策略用來服務阿里以前的電商為核心的業務是完全沒問題的,不過之後馬雲在2016年10月的阿里雲棲大會上,又提出了“五新”戰略,新零售、新金融、新制造、新技術、新能源,這幾個業務當中,其實能夠複用阿里“中臺”的其實也就只有新零售中的部分業務。
大中臺的策略讓阿里很難進行一些破壞式創新,就像被捆住了手腳一樣。淘寶特價版、阿里犀牛智造,這兩個阿里新業務都是按照一個“完整的公司”來運營,從銷售、產品、運營、技術等等各方面的職能,都是一竿子到底,阿里業務範圍越來越廣,想做的事情越來越多,離網際網路越來越遠,阿里以往的中臺策略就越來越不適用,中臺本身也會變得越來越臃腫。
兩大核心業務將成為阿里新龍頭,阿里雲承載的是阿里巴巴未來十年的發展張力,達摩院則是阿里巴巴保持未來想象力的主要空間,當然前提是阿里巴巴要投入更多到達摩院。阿里雲的發展已經不用多說了,現在已經是阿里的龍頭業務,也是阿里最有前景的業務之一,現在阿里雲商業化已經做得越來越好了,完成了從技術到商業化,再從商業化在回到技術,阿里雲完成了蛻變。
阿里無人車
達摩院跟阿里其他部門都不同,達摩院是帶有研究院性質的部門。大家也都知道,Google、Microsoft、Amazon、SpaceX、Facebook、Apple這些美國科技公司,都養著一大堆的科學家,尤其是Google就有很多世界最頂級的計算機科學家,Google還有一個大名鼎鼎的X實驗室,這個實驗室沒有盈利目標,專門研究一些未來科技,阿里達摩院也有這樣的目的,只不過在科學家層次方面,跟Google X實驗室有較大的差距,不過阿里終究邁出了第一步。
問題是,阿里巴巴願意在達摩院長期投入嗎?這就是個無底洞的投入,這些投入可能很長時間都沒辦法換來回報,國內科技公司在基礎研究方面,只有華為和百度一直在不計成本投入,阿里這種以商業為第一目標的企業,技術當然需要投入,但是阿里更希望技術能夠落地,就像阿里人工智慧實驗室一樣,如果不能很好地落地,那麼阿里很有可能就會拆掉這樣的部門,或者進入阿里其他業務部門,至少要讓技術能夠在實際業務上體現。讓技術落地當然是好事情,但是一切為了商業目標服務,對行業來說並不是好事,對於中國科技行業的長期發展未必就是好事情。
阿里巴巴一直以來的理念就是,儘可能讓技術能夠落地,阿里巴巴幾乎所有的技術投入,都是為了很好地為阿里現在的業務做服務。達摩院官網開啟,基本上每個實驗室,都跟阿里巴巴的具體業務相關,這是阿里技術最大的優勢,也是阿里技術最大的侷限性,能夠最大限度地激發潛能,但也成為了技術最大的限制。能落地地技術才是好技術,有應用場景的技術才是好技術,但是那些改變世界的技術方向,最後搭建起一個強大的技術和商業帝國,往往都是平地而起的革命性創新,如果阿里不願意這麼做 ,其實也是束縛住了自己的手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