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科技>

2021年1月15日,阿里巴巴釋出脫貧基金三年報,在生態脫貧領域,僅“螞蟻森林”就創造了73萬人次綠色就業,帶動5.5億網友累計種樹2.2億棵。

在網上看到報告後,遠在英國的林一夢百感交集。無論是綠化減排,還是近期限塑令的實施,在國家倡導的環保大背景下,阿里一直都是環保的踐行者,她覺得很驕傲。

她想起了阿里巴巴在十二年前的一場大搬家——“阿牛過江”。正是這次搬家,成為了阿里關注並投身環保的契機。

2009年9月9日,阿里巴巴集團的辦公地點由錢塘江北面搬到錢塘江南岸,並舉辦了一場接力跑活動,名為“阿牛過江”,是阿里巴巴十週年慶典活動之一。“牛”指的是阿里巴巴當時的吉祥物——阿牛,“江”,指的是杭州的錢塘江。

“接力跑”設定了102棒,由阿里創始人、員工、客戶、阿里高管進行接力,一路沿著阿里巴巴創業發展奮鬥的痕跡,從阿里發源地湖畔花園出發、橫渡錢塘江、一路抵達新園區。

林一夢是橫渡錢塘江的第一棒,現在回憶起來,她依然對錢塘江的水質記憶猶新……

1、一場“跨越大江大河”的接力賽

2009年,是林一夢入職阿里巴巴的第8年。

“當屠錚找到我的時候,我還沒意識到‘阿牛過江’將成為我在阿里最‘輝煌’的人生時刻之一。”

屠錚是阿里巴巴十週年慶典負責人之一,“阿牛過江”接力途中有幾棒需要遊過錢塘江,人選既要有男有女,又要熟識水性,她第一個便想到了好友林一夢。

林一夢說:“以前聊天時我就提到過自己小學曾在體校訓練過游泳,之後在河裡也遊過很多次,所以我很痛快就答應了。”

▎林一夢

滕剛眼前一亮,自己的業餘愛好就是游泳,曾兩次橫渡過錢塘江,阿里十週年獲得具有重大的紀念意義,自己一定不能錯過!

選拔賽當天,滕剛和其他報名的阿里人來到濱江園區附近的一個游泳館裡。隨著一聲令下,滕剛跳入泳池,梭子一般竄了出去,順利拿到了PK賽第一名。

“當時特別激動。阿里有幾萬名員工,但接力只有102棒,很多入職5、6年的阿里人都沒有名額,而我一個入職半年的新人得到了這個機會,部門同事都特別羨慕我!”

時間一轉眼便來到了9月9日,林一夢記得自己那天起的特別早,泳帽和泳衣也早早就準備好了,坐著公司大巴來到了錢塘江江岸,沿路佈滿了吶喊歡笑的阿里人。

一切準備就緒。上午9點9分,第一棒由阿里巴巴創始人馬雲接過,從阿里巴巴誕生之地湖畔花園出發,跑過100多米後,他將第二棒交到了工號013的創始人蔣芳手裡。

林一夢作為接力的第十棒、渡江的第一棒,早已站在錢塘江岸上,緊張地等待著。當第九棒朝她跑來,她全神貫注地接過名為“阿里真棒”的接力棒,在掌聲中轉身跳入了江水裡。

這一刻的照片被拍了下來,後來有朋友在報紙上看到,還專門來問林一夢是不是她。

所以後來每次想起這一幕,林一夢總是又激動又後悔—— “早知道我就多擺幾個Pose了,當時我跳得太快了,都沒來得及多留幾張照片!

9月的天氣還微熱,但江水已經很涼了。甫一入水,林一夢便感覺到江水顏色渾黃,能見度特別低。後半程水流愈發湍急,扯著她往下游走,憑藉著過硬的技術,林一夢逆水奮力游到了救生船接力點,和下一個人進行了交接。

巧的是,林一夢上了船一抬頭才發現,負責這艘救生船的正是小學時候教她游泳的教練,“我們倆都特別驚訝,太奇妙了,他還問我你在阿里工作啊?”

滕剛是渡江的第4棒,當他接過上一棒跳入水中時,也感到水流特別急,還有不少枯枝樹葉混著白沫在江水裡翻滾,不過對於已有渡江經驗的滕剛來說,遊起來並不吃力。

不過讓他沒想到的是,江面不遠處還有一艘渡江的觀光遊船,上面站滿了阿里人,正在熱情地為他吶喊加油,還有人在喊他的名字。

被人群的歡呼感染,滕剛遊得更快了,只花了十分鐘左右就游到了救生艇附近,交接了下一棒。

傳遞仍在繼續,但林一夢和滕剛還不知道十幾分鍾後發生的事情——當渡江的最後一棒阿里人從岸邊上來時,他的身上掛滿了江水裡渾濁的泥巴、五顏六色的塑膠袋、各種各樣的殘渣,觸目驚心。

這讓現場的阿里人深刻意識到中國水環境汙染的嚴峻現狀。

“我們所有員工那一天非常震撼,沒有想到我們生活在這樣的環境裡面,沒想到這就是我們在喝的水。”馬老師的一句話擲地有聲:如果世界不夠好,我們即使過得再好都沒有意義!

“阿牛過江”之後,千三基金破殼而出。

2、

千三基金成立

中國網際網路首個環保基金

2010年5月14日,阿里巴巴正式宣佈成立千三基金,環境保護從此成為阿里巴巴最關注的公益領域。

馬雲在會上宣佈,從2010年起,阿里巴巴每年將拿出千分之三的營業額作為環保公益基金,用於水源保護及空氣質量改善。

“為什麼是營業額,而不是利潤?因為利潤能夠動手腳,我們怕後繼者縮小利潤而減少公益額度。”

這是中國網際網路企業首個環境保護基金,主要資助重點包括水環境保護、環保宣傳以及支援環保類NGO的發展。

馬雲在會上稱,“我們注意到水源汙染及二氧化碳排放所產生的有害物質是危害地球健康的兩個主因,在經濟不斷快速發展的情況下,我們必須採取行動參與消除經濟發展對環境造成的影響。”

他表示,在環保問題上,企業要有內在自覺性,企業的社會責任應內生於商業模式、與企業發展戰略融為一體。

同時依靠阿里的電子商務平臺,推動阿里巴巴數億客戶、合作伙伴及所有員工都採取行動,喚起整個社會參與環保的意識。

當時在阿里巴巴社會公益部任職的李海市,在看到千三計劃時也深有感觸:

“其實早在千三基金成立前,準確說是從‘阿牛過江’開始,阿里就已經把焦點放在了環保事業上,從上至下開展了一系列動作。”

2009年12月,阿里巴巴淘寶網加入氣候組織(The Climate Group),致力於開展企業低碳戰略;此外還與綠基會、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合作,開展全民種樹減碳的綠色公益。

接著是2010年3月,阿里巴巴與浙江省林業廳、蕭山區林業局合作,在錢塘江畔認養了上百畝防護林綠色基地。

當時負責這項活動的正是李海市,他回憶起那天的場景:“那天下著大雨,馬老師和很多公司高層都在現場,大家冒著雨一起種下了第一批樹苗。”

為了鼓勵員工參與公益,阿里巴巴還在公司內部啟動了“認栽活動”,號召員工根據碳排放量認養樹木,減少碳排放。

李海市解釋:“比如說,折算開車一年的里程數,如果需要種10棵樹才能抵消碳排放,那我就去認養十棵樹。有趣的是,這個模式有點像後來的螞蟻森林。”

2010年3月,馬雲加入了大自然保護協會(TNC)全球董事會,併成為了第一位中國董事。

TNC是國際著名的自然保護組織,致力於保護重要水域和陸地,並於1998年開啟了在中國的環保之路,重點放在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和社會環保意識的提升。

如果說“阿牛過江”是千三基金成立的萌芽,那麼馬雲加入TNC則進一步推動了千三基金的落地。

千三基金成立後,阿里成為了當時企業捐助公益最高的一家公司。即便是在那時的阿里巴巴,千分之三的營業額也有上億元的金額。”

李海市說,“這意味著阿里巴巴始終以保護環境為己任,致力於在建立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中發揮先鋒作用,為社會帶來改變。”

千三基金成立的那個夏天,他一頭扎入調研中去,做了整整半年的調查。

經過與各地的環保機構進行密切聯絡,李海市和各地政府溝通,對國內的河流、森林保護區、垃圾填埋場等生態脆弱區展開調研,最終確定在水環境保護領域進行深耕。

2011年,阿里巴巴集團聯合浙江省環保廳、綠眼睛環境組織等機構發起了“清源行動”水環境保護專案,匯聚民間環保力量,協助政府開展汙染治理等活動,致力於保護重要的水源和流域,切實解決水環境問題。

在水環境保護之外,阿里巴巴也不斷髮揮平臺和技術優勢, 透過整合集團內部的綠色計算、綠色金融、綠色物流、綠色製造、綠色消費等業務,以減少碳排放資料為支撐,合力打造綠色星球。

從保護水流域的“清源行動”,到帶動上億人次種樹的“螞蟻森林”,再到中國最大的物流業環保行動“菜鳥綠色計劃”……

透過意識喚醒和科技賦能,阿里巴巴也在不斷喚醒公眾環保意識,號召充滿活力與責任感的青年群體參與環保,讓人人都主動成為環境守護者,使環境保護成為整個社會的大協同。

4、

我是阿里人

更是公益人

當時參與“阿牛過江”渡江接力的林一夢,的確沒有想到阿里巴巴會因此重視起環保問題,不僅成立了千三基金,還將環保納入了企業發展戰略。

當她後來聽說這件事的時候,已經離開阿里多年。但她的第一反應卻並不驚訝:“阿里巴巴的基因本來就是‘利他’的,重視環保也是回饋社會的一種方式。”

滕剛也表示:“阿里巴巴一直以來不只是創造利潤,也在不斷創造就業崗位,責任和商業模式相伴相生。千三基金的成立把環保納入企業戰略,是企業社會責任感的體現。”

雖然離開了阿里,但他每年依然會收到阿里發來的祝福簡訊,有種自己依然是阿里人的感覺。

“我之前和之後待過的公司,都不會像阿里那時一樣關注員工了。當時HR會主動找我聊人生聊未來聊困惑,很溫馨。”

在阿里工作超過13年的林一夢,深深感到阿里人的烙印始終在自己身上。

▎林一夢近照

“我離開公司以後,也接觸過各個領域的人,感覺阿里人和阿里文化真的與眾不同。”

“大家做起事來都是一門心思要幹好,從來不計利益,也不挑活幹。”

林一夢說,自己2001年加入阿里巴巴時,阿里巴巴還是一個成立僅兩年的創業小公司,出了名的工資低沒福利,當時唯一的福利除了股份,就是有一頓晚飯可以免費吃。

“當時推薦我進公司的朋友就一句話:晚飯免費,還有酸奶。我一聽有酸奶挺好,我就來了。”

有時候,林一夢會感覺阿里人有股“傻氣”,又或者說是種天真爛漫的樂觀, “大家很簡單、純粹。不會計較做好這件事自己會得到什麼好處,只是想著去解決問題,這和我現在看到的很多其他公司有著典型的區別。”

林一夢覺得,與其說是阿里員工適應了阿里文化,倒不如說是員工本身就有阿里味,所以才自然而然聚在了一起,一起凝聚締造了阿里文化。

去年年初疫情爆發,身在英國的林一夢心繫同胞,她緊急購買了當時能買到的口罩和手套,想要寄到當時最需要幫助的湖北。

但實際操作之下,她才覺得想要真的幫助到湖北同胞太難了。因為疫情而重重封鎖的機場和物流成了最大的障礙,防疫物資根本運不出去。

“開始忙活了一個禮拜,啥都沒幹成。”

最後幾經輾轉才把手套和防護眼鏡運回國內,但也沒能進入湖北,就地捐給了附近的醫院。林一夢又把口罩寄給了英國的一箇中國留學生組織,協助將防疫物資運回國內。

雖然做了好事,但她的成就感並不強,甚至有點難受,“我感覺自己並沒有幫助到最需要幫助的人,最後只是感動了自己。”

不過,因為疫情期間和很多阿里老友有了交流,林一夢也發現了一件事,那就是大家都有一種想要回報社會、多付出一點的心情。

“可能這就是刻在阿里人基因裡的東西,一種內驅的責任感吧。”

林一夢沒想到,12年前的一次過江,“居然能生出這麼多故事來”,但是,她對這些故事挺滿意。

5
  • 整治雙十一購物亂象,國家再次出手!該跟這些套路說再見了
  • 美商務部再勒緊華為供應鏈,或否決英特爾等供貨許可申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