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面幾天自己也對整個技術類文章進行了初步的梳理,包括:
企業數字化轉型
雲原生整體解決方案
從企業架構到微服務規劃諮詢
中臺和微服務
DevOps研發運維一體化
傳統SOA整合和ESB匯流排建設實施
API閘道器和能力開放平臺
從SOA到微服務治理
傳統軟體架構和軟體工程
在前面文章也提到,2020年6月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書《SOA與大資料實戰-企業私有云平臺規劃和建設》,而實際這本書成書時間在14年,依託於大電信運營商內部私有云PaaS平臺建設。當時提出的元件化和微服務化,大集中建設,去IOE和國產化替代都相對超前。
整體平臺+應用的建設思想一直延續到現在。
當時實際還沒有類似微服務,中臺,雲原生這些概念。直接導致我這本書很多人認為過時了,我只想說,架構思想永遠不會過時,反而是很多追著熱點概念跑的人,連基本的架構本質和內在邏輯都沒有搞清楚。
比如前面談中臺很火,現在很多又在反中臺或拆中臺,那中臺究竟好不好自己都搞不清楚。這種就是典型的沒有抓住中臺構建的核心思想和本質。
私有云PaaS平臺書籍概述首先說明下這本書最近收到一筆稿費了,雖然很少,但是至少說明了當時和出版社約定的出版社銷售部分賣完了也重新進行了印刷,沒有讓出版社虧本。
現在出書實際要做到暢銷是相對困難的事情。對於我自己第一本私有云PaaS平臺的書籍,整體框架邏輯可以講是相對完整的如下:
採用“平臺+應用”的SOA服務化思想下的企業私有云平臺規劃和建設,不僅僅能降低企業IT成本,提升資源利用率,更為重要的是這種模式能徹底打破傳統企業資訊孤島、煙囪式的業務系統建設模式,解決了企業資訊化建設人員無法按照統一過程規範、技術標準來整體管控資訊化架構的問題。
結合企業架構(Enterprise Architecture,EA)和SOA思想的企業私有云平臺建設已不再是簡單的IaaS或PaaS技術平臺,而是一個企業內部提供技術、業務和資料各方面的可複用能力的綜合基礎資源和服務能力提供平臺。在這個平臺下業務系統將變化為一個個獨立松耦合的業務能力元件,這些業務元件的組合和整合既為企業提供端到端業務的完整支撐能力,又能透過業務元件重新組裝和編排來靈活適應業務流程和需求的變化。這種企業內部的私有云平臺才是企業真正需要的、能夠降低IT建設成本並能實現業務價值的彈性可擴充套件平臺。
基於該研究方法,對本書主要章節說明如下:
第一章主要對雲計算/SOA/大資料等基礎概念,公有云和私有云的區別,企業私有云平臺的參考架構和特點進行綜述,使讀者能夠對本書的核心內容能有一個總體的認識和了解。
第二章和第三章對應規劃階段,首先是透過傳統的IT規劃和企業架構引入,分析企業架構和SOA思想對企業私有云規劃的指導意義,結合私有云建設的問題和目標給出企業私有云建設的規劃,包括私有云總體架構體系規劃以及平臺、技術、服務三層的規劃。
第四章架構設計階段,根據私有云總體架構體系中涉及到的平臺、服務、應用三層進行架構設計。同時在規範體系部分給出在後續開發和實施過程中應遵循的技術標準規範體系,實施方法過程體系等內容。
第五章重點描述了業務系統內部基於SOA元件化和服務化的元件開發全生命週期流程、服務開發和實施的詳細步驟。第六章重點描述了企業私有云的管控和治理體系,包括私有云平臺治理架構,標準規範體系及私有云平臺生態環境。
從數字化轉型到雲原生對於第二本書,準備重點放在傳統企業數字化轉型和基於雲原生的技術中臺規劃建設方面。實際上我在前面就談到過,圍繞傳統企業數字化轉型,IT架構轉型和全面上雲,實際上有兩方面大的事情需要重點思考。
微服務架構規劃諮詢,偏業務層面基於雲原生技術中臺,偏技術層面而我在構思這本書的整體框架的時候,即基於上面兩個核心內容點展開。基於傳統企業數字化建設和IT架構轉型大背景和目標,然後展開談應該如何轉。
如何先做好中臺和微服務架構規劃諮詢,然後再基於雲原生技術平臺來進行業務功能的微服務開發和實施,包括如何和公有云服務能力整合,透過DevOps實現持續整合和向公有云交付。
基於以上整體思路,初步構思整體的書籍目錄架構如下。
從企業數字化轉型到技術中臺規劃建設
第一章:企業數字化轉型
1.企業數字化轉型
1.1 數字化轉型背景
1.2 數字化轉型核心要素
1.3 從消費互聯到產業網際網路
1.2 數字化轉型能力框架
2.企業資訊化發展歷程
2.1 企業內部資訊化建設
2.2 以ERP和財務為核心的橫向整合
2.3 以MES和CIM為核心的縱向整合
2.4 從內到外能力開放和協同
2.5 IT驅動業務-CIO角色定位轉變
3.SOA和雲計算概述
3.1 SOA發展和演進
3.2 雲計算的發展和演進
3.3 企業內部私有云PaaS平臺
3.4 從SOA和雲到中臺微服務
3.5 雲原生到企業全面上雲
4.企業架構和資訊化規劃
4.1 企業架構規劃概述
4.2 企業架構規劃核心邏輯
4.3 從企業架構到SAFe規模化敏捷框架
5.傳統企業IT架構轉型
5.1 傳統IT架構問題分析
5.2 驅動力和目標
5.3 轉型前能力儲備
5.4 IT架構轉型和演進路線
第二章:中臺和微服務架構規劃諮詢
1.企業數字中臺建設
1.1 中臺思想和發展演進
1.2 業務中臺
1.3 資料中臺
1.4 技術中臺
1.5 中臺能力框架模型
2.中臺和微服務架構規劃
2.1 中臺規劃整體方法論
2.2 業務流程分析和建模
2.3 資料架構分析
2.4 中臺微服務模組拆分和定義
2.5 服務架構規劃
3.技術中臺規劃
2.2 面向雲原生技術中臺解決方案
2.3 微服務開發平臺規劃
2.4 PaaS執行平臺規劃
2.5 技術服務平臺規劃
2.6 DevOps支撐能力規劃
2.7 Open API能力開放平臺規劃
2.8 運維監控平臺規劃
4.實施和演進路線規劃
4.1 實施方法論和實施策略
4.2 企業遺留IT架構遷移和演進路線
4.3 企業全新構建路線
5. 治理和管控規劃
5.1 治理概述
5.2 治理框架體系
5.3 雲原生整體治理框架
5.4 微服務治理和規範
5.5 資料治理框架
5.6 IT運維治理和規範體系
第三章:微服務架構設計
1. 架構設計概述
1.2 傳統IT架構設計方法
1.3 SOA參考架構
1.4 DDD領域驅動設計
2. 微服務和元件化設計
2.1 微服務模組拆分
2.2 架構分層設計
2.3 資料庫層設計和資料庫拆分
2.4 領域層設計
2.5 介面服務層設計
3. API介面設計
3.1 API全生命週期管理
3.2 API識別和定義
3.3 API介面契約和模型
3.4 API介面粒度
3.5 API介面和解耦
3.6 服務編排設計
4. 非功能性架構設計
4.1 高可用和高效能設計
4.2 安全性設計
4.3 彈性擴充套件能力
4.4 分散式事務和解耦
4. 微服務開發環境和框架
4.1 SpingCLoud微服務架構開發框架
4.2 Dubbo分散式開發框架
4.3 API閘道器
4.4 服務註冊和配置中心
4.5 服務限流熔斷
4.6 服務鏈監控
5. 基於微服務開發框架詳細開發說明
5.1 基於API介面驅動的開發和整合
5.2 資料庫開發
5.3 領域服務層開發
5.4 介面和服務層開發
5.5 前後端分離和前端開發
5.6 微服務和介面整合
6. 微服務治理和管控
6.1 微服務治理框架
6.2 服務效能監控和分析
6.3 服務管控(安全,告警,限流,熔斷)
6.4 服務度量框架
6.5 自動化運維
6.6 基於ServiceMesh微服務治理
第四章:雲原生解決方案設計
1. 雲原生整體架構
1.1 雲原生概述
1.2 公有云廠商雲原生方案綜述
1.3 面向雲原生技術中臺架構
2. DevOps研發運維一體化
2.1 DevOps概述和成熟度模型
2.2 敏捷研發管理
2.3 持續整合和流水線設計
2.4 測試管理(自動化測試,安全測試)
2.5 資料和環境管理
2.6 持續交付
2.7 技術運營管理
3.容器雲平臺
3.1 容器雲概述
3.2 容器技術
3.3 容器編排和排程
4.技術服務平臺
4.1 資料庫服務
4.2 訊息服務
4.3 快取服務
4.4 其它技術服務
5. 低程式碼開發平臺
5.1 低程式碼開發平臺概述
5.2 低程式碼開發核心模型設計
5.3 物件驅動建模
5.4 自定義表單
5.5 流程引擎
5.6 許可權管理和建模
5.7 規則引擎
5.8 自定義報表
5.9 服務視覺化編排設計
第四章:微服務架構改造和技術中臺建設實踐
1. 傳統單體應用微服務改造
1.1 現狀分析
1.2 遺留系統改造-微服務拆分
1.3 開發框架選型
1.4 開發平臺和元件庫建設
2. DevOps支撐平臺建設
2.1 平臺總體架構設計
2.2 分中心功能設計
2.3 資料模型設計
2.4 開源工具鏈和工具整合設計
2.5 流水線設計
2.6 DevOps和微服務開發過程協同
2.7 DevOps和容器雲集成協同
3. 單體應用實施DevOps最佳實踐
3.1 DevOps實施過程
3.2 基礎資料配置和環境資源準備
3.3 基礎映象準備
3.4 流水線設計(編譯,構建,打包)
3.5 持續整合和構建
3.6 生成環境釋出和交付
3.7 製品庫管理
3.8 實施收益分析
4. 雲原生和企業全面上雲
4.1 企業前面上雲實施方法論
4.2 企業當前IT系統和資源現狀分析評估
4.3 公有云平臺提供服務分析
4.3 業務模型和能力測算
4.4 服務訂購
4.5 研發和運維過程最佳化改進
4.6 持續交付和雲端交付
這本書整體偏微服務架構規劃和架構設計,但是同時會結合我們自己的專案給出完整的微服務轉型實踐,實施DevOps和全面上雲的實踐案例供大家參考。寫作是一個相當辛苦和費腦的事情,如果僅僅是簡單的將我部落格內容進行類似文集化整理很容易,但是要進行完整結構化整理則需要花費很長的思考歸納和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