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動駕駛炒作這麼久,為什麼老百姓仍然沒有坐上?”
日前,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人工智慧學會理事長、中國自動化學科領域帶頭人李德毅出席了2019中國人工智慧大會(CCAI),大會上,他丟擲一個問題:“自動駕駛炒作這麼久,為什麼老百姓仍然沒有坐上?”,並指出無人駕駛的商業應用的四個因素。
影響自動駕駛商業應用的四個因素
無人駕駛的商業應用有四個因素,其中最重要的是技術、市場、生態和成本。
對老百姓而言,成本更為重要。一個乘用車30多萬,已經很貴了,要花100萬買無人駕駛嗎?它的需求很迫切嗎?我們分析一下,成本被壓下來,哪個車廠願意量產呢?所以這個問題還是很嚴肅的。
以前很多家都說要量產,但現在泡沫破滅,什麼原因?我這裡有個大概的估計,跟大家一同商量。規模化的經濟就要求量產,沒有量,價格就下不來。
如果說無人駕駛剛剛走完「科研探索期」,當前是處在哪裡呢?處在產品的孵化期。或者說社會接受期,或者說市場的創新期,這一段很難很難。過了這一段以後,我們就可以進入一個規模化的發展期。
1984年到2018年,無人車已經在全世界各地跑,科研探索階段基本過去了,儘管我們用的雷達可能很貴。如果用七八年的時間做這個孵化,能完成嗎?我剛才講了產品孵化期,還有兩個重要的單詞,一個是社會接受期。
昨天的一個報告,每天461個訂單,全月完成了5萬人駕駛的接送,但是這5萬人還沒有付費,還是一個示範應用。所以,要讓老百姓接受無人駕駛,還有很長的過程。社會的接受很重要,市場的創新更重要,因為它燒的錢確實很多。所以我想,2018年到2025年中國在2030年人工智慧要佔領高地,對我們來講是何等重要。
過了這個時期,就可以看到規模化的量產會改變我們的生活。各位想想,如果周邊的輪子的機件都變成無人駕駛,這是一個什麼場景?我算了一下,現在全世界有20億輛車,假如將來車子少一點,變成18億輛,大概到2035年,那一年全球生產4.4億輛車可能都是無人駕駛的,就不是輔助駕駛了。到2045年大概18億輛車都是無人駕駛了,當然也允許人工干預,這就告訴了我們無人駕駛的艱鉅性。
四個獨角獸應用場景
這個過程中,我認為有四個獨角獸應用場景可以考慮,分別是自主泊車、定點接送、快速公交、有限地域無人駕駛計程車。現在大家都在討論L1-L5的問題,這個東西對我們老百姓作用不大,老百姓要的是安全,要想推動自動駕駛,地方政府應該推出自動駕駛安全等級的綜合標準,我們不僅要關心自動化程度,還要關心安全程度,有一輛無人駕駛車輛出了事故,全世界譁然。儘管人工開車每天都會有事故,但人們都習以為常,從這個角度來講對人工智慧是不公平的。
我們講安全的L3、L4,所謂安全就是100次出行有多少次安全,如果是1%的出錯率,我們把它叫做L1,如果是千分之一是L3,萬分之一是L4。希望各個地區能夠給我們一個准入的安全許可證。
特定地區的自動駕駛的可靠性,為導向的安全管理等級的劃分和度量方法,有了這個以後,我們就發現,自動駕駛聚焦自動化程度的L4、安全程度的L4已成定局。
自動駕駛的技術解決方案
無人駕駛的解決方案,從技術上來講大概四個,結構化道路、人車路聯網協同、確定性視窗和軟體定義的機器。這四個方法在技術手段上大致如此,人們都把目標聚焦在自動駕駛和智慧網聯,這有什麼樣的問題嗎?我覺得還是有問題的。當我們把一個技術成果拿到市場上,我們發現魔鬼都在細節裡。比如怎樣解決它的邊緣駕駛的偶發的情況?我們把自動駕駛叫單車智慧,把自動化叫做V2X,這是全國都在做的事情。
但是,駕駛事故是長尾分佈,要想零事故,是人們的美好願望而已,實際事故總是要有的,即使是無人駕駛車,仍然也會側翻、追尾。因此,事故視窗無法停止,要同一輛車應對所有視窗並不明智,所以我們要有特定應用場景。
汽車的自動化已經做到極致,我們認為自動化是人工智慧的好助手,但是自動化也遇到了天花板需要人工智慧的解決,自動化並不等於人工智慧。駕駛員開車的時候,有很多人的智慧水平是自動化無法解決的。
比如北京有一條禮讓斑馬線規定,那自動駕駛車怎麼禮讓斑馬線呢?所謂禮讓斑馬線,是綠燈打開了,你本來可以往前開,但是人行道有一個老太太還在慢慢往前,這時候最好不要開,表現出出行的文明,要等一等,等到什麼時候算好呢?這裡面充滿了不確定性。所以我想告訴大家一個真理,自主駕駛也要遵從常識。問題就來了,怎麼讓這個車自動學習“常識”呢?這就是難點。自動駕駛深度學習挺好,但是不行。所以我想跟大家說一句話,自主駕駛來解決無人駕駛問題,恐怕還不靠譜。
自動駕駛落地的三個環節
我個人認為,在自動駕駛落地過程中,有三個環節很重要:第一個是自動駕駛地圖,不能說每個車在跑之前都牽著跑地圖,這是一個社會公共服務,誰來提供地圖。膠州市人民政府提供地圖?還是測繪局提供地圖?如果沒有自動駕駛地圖,怎麼能落地生根呢?
另外,我們非常需要一個數字化的汽車底盤,是線控的方向盤、剎車和油門,我們現在常規的汽車在數字化水平上還很低很低。從何獲得自主智慧財產權的線控底盤也是一個大問題。
因此我個人認為,自動駕駛要落戶青島,這三個環節的產業鏈解決不了,人家(自動駕駛企業)是不來的,要共同努力形成一個可信的合作伙伴關係才能使得我們落地。
自動駕駛的路程與管理也是一個全新的問題。我們政府有很大的號召力,但是政府想的不夠細,怎麼把這個路做得好一點,怎麼把地圖的範圍提供給大家是需要功夫的。
在交通自動化過程當中,有一個重要的公司就是保險公司,可以發揮它巨大的作用,這就是智變融合,智慧要有相應的環境變化、產業轉型,融合起來才能解決這個問題。
自動駕駛車輛有一條規定,你不得強行要求人類自身提高適應機器的能力,你不能因為我不識字,或者我的水平不好,或者我的耳朵不太靈敏你就說我犯錯,這是以人為本的根本要求,所以很重要。
第二個問題,來自智慧網聯領域。
中國當前有一個好牌:5G。我們的5G走在世界的前列,第五代通訊可以改變道路的資訊化程度,我認為5G可以讓智慧的車、聰明的路,讓路更加智慧一點。發揮5G的超高頻寬、超低延遲、超大連線力,解決智慧網聯的當務之急。
智慧網聯道路的數字化和交通要素的聯網非常重要,以前我們用一個攝像頭看紅綠燈,按道理紅綠燈就三個狀態好像很容易分類,拿這個深度學習就可以做到,實際上不然,因為大霧天、逆光的時候人都看不清,為什麼人開車的時候要戴個墨鏡呢?就是這個道理。它只能往80%靠近,永遠做不到百分之百。
而無人駕駛要求的到120%甚至到130%,這是個矛盾,所以我們能夠通過智慧網聯提高道路的資訊化程度,例如說交通燈,自動告訴我現在什麼什麼狀態:車在路上跑,我就知道這個車子是什麼狀態。
再一個無人駕駛最難的環節叫做定位,我這個車子在什麼地方,如果我們能夠在地標發出一個訊號,那不是挺好嗎?所以我認為中國在無人駕駛上是有優勢的。
智慧聯網還可以進一步深化到策略部件的數字化聯網,我們不把一個車看做一個最小單元,我們可以把車裡面的一個發動機聯網,把車裡的方向盤聯網,把車裡的耗油量聯網,這樣一來一個車輛所有的系統都變成了物聯網,進入了整個交通的管理狀態,那是一個什麼樣的場景?
未來交通可以依據道路在道路上行駛的路權,實現車輛對道路消耗資源的精準計費和交通流精準預測,你經常跑到天安門,你的路權費要設高一點,你在五環外跑,路權費就低一點,這就叫做數字經濟,所以我覺得智慧網聯還有很大的想象空間。
最後,人類的衣食住行需求開銷,“行”是最大的,中國人工智慧2030年要佔領世界高地,自動駕駛量產舉足輕重,要勇闖自動駕駛量產的無人區。這裡麵包括頒佈中國安全標準,抓好產業鏈的關鍵環節,開放部分國道,管理到位,加速中國交通運輸行業的轉型升級。
隨著自動駕駛規模化普及,人類的出行方式就真的變了,如果北京的共享單車習以為常的話,將來的出租汽車變成共享汽車也習以為常的話,那這個世界就真的變了。我們回想當初手機可以作為錢包的時候很多人不相信,但是現在都已經成為了事實。
所以未來的交通會存在兩個方面的觀點,正如馬雲和馬斯克在上海的的辯論,馬雲認為計算機很聰明,但人類更智慧,而馬斯克認為人工智慧可能比人開車開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