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科技>

麥肯錫全球研究院(Mckinsey Global Institute)在2017年發表了一份長達160頁的報告:

裡面詳細的預測了在2030年左右,全球會有近4-8億的人口會因為自動化的到來而需要尋找新的工作。

很多人會有這樣的疑問 - 我們現在的工作會被機器取代嗎?為了避免未來的失業,現在應該做些什麼呢?

微軟亞洲研究院院長洪小文把“最容易被AI取代的工作”分成了兩大類:

視覺感知方面的工作:包括語音識別、計算機視覺,比如安檢過程中的危險物品識別。可以被數學建模的工作:能通過資料的收集與分析來優化,比如絕大部分行政類的工作(會計、祕書)和技術類的工作(機器維修)

不難發現,這兩類工作的一個很大的共性 - 偏執行性、機械重複、缺乏創造性。

但是事實上,每份工作必然包含大比例的重複性、同質化工作,這幾乎是每個人都會遇到的問題。

那麼,這對我們現在的工作和未來的職業有什麼啟示呢?我們又該如何破局呢?

麥肯錫在這份報告中也提到了相關的建議,也許能給予站在時代轉變過程中的人們一點啟發。

1

警惕“重複”的工作

麥肯錫報告指出 - 當科技正在一步步取代人類的某些功能和價值,我們需要思考的是,如何衡量現有工作對個人未來成長的真正價值?

你需要重新衡量自己在工作中成長的曲線 -

有沒有聽說過這樣一句話“廢掉一個人最隱蔽的方式,是讓他做最擅長的事情”?

許多職場人總有中錯覺,忙碌就意味著成長,熟練意味著成長,其實並不是這樣。不信你在心裡算筆賬 -

你每週做的事有多少是之前從來沒接觸過的?你每週又在做多少你本身就會做的事情?你這一週和上一週相比,進步了哪些?

一個事實是 - 公司為了提高整個業務運轉的效率,每份職位必定分工非常細的(即做久了就“不費腦”“像流水線的一個節點”)。

這對於公司來說是有利的,因為這麼做效率是最高的,但是對於個人成長卻要警惕這個現象 -

這種重複單一的學習,會讓你在心理上陷入舒適區,對成長的邊際貢獻會越來越低。

你現在再強,如果你的成長是停滯的,你也很快被別人淘汰,因為別人在成長。

更糟糕的是,重複做擅長做的事情很容易會忘記工作的最初目的。

越重複越熟練,越熟練越擅長,越擅長越想做,你就會很容易不自覺投入過多的時間在自己擅長的事情上面。

但實際上,這件事可能對於團隊或者公司的目標來說,並不重要。

所以,我們需要有增量思維,持續有增量的成長,而不是一直耗費時間做自己擅長的事情。

該怎麼做呢?

首先,你一定要控制好自己的工作節奏,空出來的時間,除了休息好,就是用來自我成長。

舉個例子,你的工作與創作相關,那麼你必須保證每天拿出固定的時間充電,比如大量的閱讀、付費分享會等等。

要把成長變成一個強制性學習任務,否則你就會陷入“重複”的舒適區,難以自拔。

其次,你需要梳理工作的意義 -

考慮自己工作的目標是什麼?每天問自己現在耗費很多時間做的事是不是最重要的?能給公司帶來多少效益?如果不是重要的事,是不是應該減少時間去做?

2

學習“超前”的技能

如何在AI狂潮中“倖存”下來,你需要在那些不易被AI洗牌的行業重新整理自己的技能點 -

微軟亞洲研究院院長洪小文在例舉不易被AI取代的工作中提到 -

“AI能做很多工作,但是在創造力上的緊張尚無跡可尋。創造力不是一而再、再而三的重複性工作。”

儘管人工智慧能夠在越來越多的行業協助甚至取代人類勞動力。但在個別領域,包括藝術家、發明家等創新型職業,人工智慧將難以取代人類。

這是由於人工智慧的實現通常是通過分析大量資料、總結事物發展的一般規律而形成經驗。

而創新的過程不符合通常的邏輯或者經驗,而人工智慧的高度準確性則抹殺了上述可能性。

除了創新型職業,包括心理醫生等精神層面的職業(社交和情感技能,以及他人合作的技能)等,也是不容易被替代的。

對於每一個勞動者而言,在接下來的時代變革中努力學習與AI相關的新知識和技能 -

跟上最新的科技發展潮流,練就隨時進行職業轉換的本領,將成為最重要的競爭力。

3

擁抱“創業者”心態

培養強大的自驅力

麥肯錫在報告指出 - “為一個老闆打工”的時代已經過去。在快速變化的未來中,更需要我們自己做自己行為的主人。

這說明,不管是在公司內部任職,或者是自己創業,我們都需要有更多的自驅力。

職場中的人分為兩種 - 一種是環境驅動型,一種是自我驅動型。

環境驅動型的人,像是環境的依附品,他們依賴壞境,也任由環境把自己搓圓按扁。

舉個例子,我們常看到一些言論:“只有身處某個環境,我才能XX”或者“就是因為受現在環境的約束,所以我不能XXX”,這都典型的環境驅動型的句式。

自我驅動能力比較高的人有個共同的特點,就是關注改進 -

留意前沿趨勢:這個領域的未來趨勢是什麼?琢磨前人經驗:老闆/專家是怎麼做這個事的?敏感更優方式:有什麼方法能把這個事情做的更好?

為什麼很多人很難擁有自驅力?這裡有一個著名的職場心理學可以解釋。

皮格馬利翁效應 - 含義是期望越高,收穫越大。

這個心理學現象與心理暗示的功能有如出一轍的功效:一個人對另一個人的期望最終會自我應驗。即你相信自己是怎樣的人,你最終就會成為那樣的人。

環境驅動者因為看見選擇相信,而自我驅動者因為相信所以選擇看見。

這世界上肯定很多有挑戰我們的困難,但是如果你想解決,其實在這個網際網路的時代,方法是很多的,但往往真正擊敗我們的是沒意思、不想做、我不行的心態。

是否能夠主動探索新知,很大程度上決定我們能走得多遠,變得多強,過得多好。

未來10年後,你是會被淘汰還是會有更好的發展路徑呢?

做到以上三點,也許你會少走很多彎路 -

警惕“重複”的工作學習“超前”的技能擁抱“創業者”心態,培養強大的自驅力

-----為成長型企業FA 為成長型家族FO 開啟企業的IPO資本之門 助其家族邁入名門之列!

最新評論
  • 1 #

    如果科技發達危及到人類的生存,那麼我們寧可回到70年代

  • 2 #

    估計用不上10年,地球就得毀滅,全球人都瞪著眼睛賺錢,環境都破壞了,汙染太嚴重了,人沒有道德底線了,五輪顛倒了,混亂不堪。天要懲罰人類了。

  • 3 #

    人類氾濫,下一個進化模式已開啟,機器人替代人類是遲早的事情,機器人工智慧發展到自我意識,就是人類滅亡的開始。這是自然規律,一個種群被另一個種群淘汰掉,是自然規律,人也不例外

  • 4 #

    所以真心的勸很多人千萬不要生二胎,因為就業崗位越來越少了

  • 5 #

    人類文明岌岌可危,發展致死

  • 6 #

    8億人失業?誰也別想安穩地坐著。

  • 7 #

    大家都不要生二胎,

  • 8 #

    8億人失業了,回家種地去

  • 9 #

    人類都要滅絕了,機器人的天下了

  • 10 #

    一方面要生二胎人口紅利,一方面又8億人失業,請不要用網際網路蠱惑人心

  • 11 #

    未來只有精英,我們這些平凡人無處可生存。

  • 12 #

    失業率越高證明科技越發達

  • 13 #

    我看沃爾瑪華潤萬家都在升級改造,收銀員都失業了,這麼多人在家裡蹲,我看是自掘墳墓。

  • 14 #

    未來靠機器人幫我找錢了

  • 15 #

    怕什麼 大不了高學歷有專利的都來合肥創業 總比端人家的碗受人管打工強的多

  • 16 #

    失業未必是壞事 對國家來說就一定是壞事

  • 17 #

    不怕,全球現在就已經不止有8.1億失業了

  • 18 #

    戰爭是解決問題的一切。

  • 19 #

    放心吧,到時候省長說機器人不當得進入市區

  • 整治雙十一購物亂象,國家再次出手!該跟這些套路說再見了
  • 支付寶不僅可以支付!還隱藏了6大實用功能,望周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