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橙小二說:
本期阿里人物劉永強,阿里工號:1024,阿里B2B 資深運營經理,阿里“狂風計劃”、“春暉計劃”總策劃。這位十年老阿里,剛離開阿里時,也曾選擇了安逸的日子,但阿里出來的人,不甘於現狀、不甘於安逸的精神早已深入骨髓。
在2015年,他創立小強停車,中國第一家被《福布斯》深度報道的網際網路停車企業。截至2019年9月,小強已擁有150萬+註冊使用者,每年為數百萬高階商旅人士提供停車服務。
編輯 | 橙小二
PART
01
初入阿里
初入阿里剛進阿里的那幾天,我覺得挺倒黴的,因為一個禮拜不到就遇到了非典,然後就被關起來了,去廣交會的人在大辦公區,於是我們大辦公區的人最先被隔離了。
很多人家裡重新拉了很多網線,電腦也從公司搬過來放在家裡了,我們得保持電話暢通,那個時候我們是銷售策劃部,給直銷提供策略支援。
我在教工路租的房子,租的房子沒有電視,條件比較簡陋,後來同事怕我們太悶了,還特意買了幾張光碟讓我們看電影。
等隔離結束進行培訓,我才感受到阿里有點不太一樣,上臺去分享,阿里人會問很暴力尖銳的問題。
後面培訓完我回到部門,發現更厲害!不管是同事、領導,大家說話都非常隨意。那個時候我們在雅虎message交流,大家在那上面聊的內容都是“很黃很暴力”的,到了一兩個月的時候,我才完全適應了這種環境。
PART
02
狂風計劃
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爆發,突然之間中小企業大量的倒閉,生存都面臨問題了,對中國的外貿企業是個非常致命的打擊。
當時馬總的原話大概是:我們是要跟中小企業站在一起,幫他們度過這個冬天。所以內部把這個計劃叫援冬計劃,我們要讓中小企業能夠用得起電子商務。
當時我們有句口號叫:一天一包中華煙,一年一個出口通,每天你少抽一包煙,就可以買一個出口通。
我們出發點就是讓中國中小企業能夠降低他們的消費負擔,讓更多的企業能夠上網。
那年經濟危機一來,像展會這種傳統渠道,企業基本上都拿不到單子,中國人講東方不亮西方亮,美國不行還有歐洲,歐洲不行還有非洲拉美。
要讓中小企業通過網際網路把生意做到全球,我們就會配合搞出很多資料來,南美的買家查詢增長多少、非洲的買家查詢增長多少,幫企業找到更多的出路。
01、阿里巴巴的競爭對手
當時阿里的位置當時有點尷尬。
上面有一個叫環球資源,定位高階的,十幾二十萬以上基本都跑那邊去了,他賣一些雜誌,還配套一些展會。
下面還有一個叫made-in-china的,比阿里要便宜很多,跟他有點同質化競爭。
所以企業自己出一部分,平臺補貼一點,政府補貼一點,一兩萬塊錢的事,三方來承擔。最終在杭州這邊只要9800就可以買一年的會員費,這個對made-in -china的影響非常大。
我不知道這家公司現在是不是還活著,他們沒有再降價的空間,因為他們利潤其實非常薄,我們在做這個方案前都測算過了的。要麼不做,要做就得狠一點,讓人家沒有跟進的餘地。
02、從3萬到10萬會員
當時做狂風計劃前,阿里巴巴的會員數量是3萬左右,已經徘徊不前了。這麼一做,會員數一下子拉到了10萬以上,一年就幹了前面五年的活,當時做了很多的配套方案。
比如給銷售打雞血,用很刺激的佣金制度,大家都跟吃了春藥一樣的,最高是32個點的佣金,很多銷售為這個事都瘋了一樣。
我們按客戶數來計算的,那個時候因為出口通很便宜,一個企業買十個八個的很多,大家都這麼來幹。
我記得最大的一個訂單,徐州的徐工集團,一家買了50個出口通。
一下50個,剛好達到我們的獎勵標準,就獎勵了那個銷售一輛車,好像Golf還是Bora,我做了一個很大的鑰匙給他送過去。這種非常大銷售激勵,把他們的潛力全部給釋放出來了。
03、做阿里巴巴出口通只要19800
另外在市場上面做了很多非常大的marketing的動作。在國內,狂風計劃推出來的前一週之內,所有紙媒上的頭版基本上都是阿里巴巴,一個整個版面很簡單粗暴,就寫著19800,做阿里巴巴出口通只要19800。
在國內做了宣傳之後,我們擔心國外的買家沒有吸引過來,買家賣家整個迴圈沒有增加,那平臺的效果就會不好。
所以在國外我們也做了很多,我們有買家服務部,他們會去做這種線下的匹配對接。我們還在CNBC上投了3000萬美金,在美國國家電視臺,黃金市場打廣告,一天幾十次。
那個時候銷售基本都會拿這幾份資料去拜訪,第一個是馬總在福布斯的封面圖,第二個就是我們在CNBC上面投放的廣告的這些大幅的報道,這是非常好的素材。
所以這不僅造成了客戶數大幅上漲,實際上也帶動了整個中國電子商務的程序。原來只是有一些大企業在做這個,到那個時候,不論大小,不論國企還是民企,都一窩蜂的上了。
這麼一搞幾乎是沒有準入門檻了,這次狂風行動實際上為後來的的春暉行動埋下了伏筆。
PART
03
春暉行動
01、人事大地震
在狂風計劃中,很多完全不具備條件的商戶、個體戶都拉進來了,那個時候銷售是打了猛藥。
32個點的提成,真的瘋了一樣拼了命的去幹。所以這個時候確實有些銷售就會走歪了,跟客戶聯合起來欺騙公司。
後面就曝光了,這就是黑名單事件,這個事情出來之後,影響非常大,波及到整個B to B從上至下好幾千人,光直銷團隊總人數就有5000人。
從衛哲到Elvis,大區總經理,再到區域經理主管,直接被fire掉的應該有一百多人。被降職的被調崗的更多了,像阿幹、Michael、Flora,都是從VP降下來了。
這麼一搞,全公司人心惶惶,一下從高潮掉到了冰窟窿,大家都在想,這個公司這樣搞還能玩的下去嗎?
02、休養生息,新續合併
這個時候就開始春暉行動了,目的就是讓大家不要那麼急功近利,要養魚,要休養生息。
因為這些企業能力很弱,另外我們也沒有這個能力幫他們去成長,所以我們要先休漁再養魚,搞了一套新續合併的體系。
在這之前,銷售是新籤續簽分開的,就是為了最大程度激發銷售的產能,新簽了之後不用管,用句俗話叫管殺不管埋。
所以我們要新續合併,讓銷售對客戶終身負責,而不是簽了單收了錢,拿了佣金就不管了,不做服務了。因為你不服務客戶,他沒法成長,也就沒有效果。
所以從我們銷售策劃部的角度來說,春暉計劃更多是怎麼把新續合併起來,讓團隊往一條更加健康的路上去走。
平時銷售團隊這些人都是朝夕相處,在一起都是關係好的不得了,但是突然告訴你必須得離開,而且沒收所有的一切,包括在公司的股權,這些話很難說出口。
大家也沒辦法,說完後大家只能相互抱頭痛哭一陣,哭完再談下一個,這樣一個個地談。
這個事情銷售團隊是直接承擔了全部責任的,但我們作為後臺,是整個方案的策劃,說難聽點是始作俑者,我們沒有承擔什麼責任,覺得有點內疚。
但從我們角度來講,初心當然是希望大家認真的去做,快速的把市場做起來,但是沒有想到這樣的結果。
所以春暉計劃就是在平息狂風計劃帶來的一些後遺症。
狂風計劃的影響下,一部分人是有點把價值觀已經拋之腦後了,這個事情之後我們就痛定思痛,堅定了價值觀是底線,是絕對不能突破的。
PART
04
剛離開阿里的過渡期
因為阿里那些年發展的特別快,有很多事情是需要去思考、做決策,工作壓力還是挺大的。
老闆會用各種方式讓你成長,比如在大的事項上讓你自己做決定,告訴你不要搞責任上繳。
但我會覺得萬一做錯了這個東西,會影響了前線的幾千人,但老闆會堅持給你機會鍛鍊你。另外一種,我們自己對自己要求越來越高,做一個東西出來,老闆會不斷的挑戰你。
但可能都有這樣的一種心態,你在阿里待了十來年,一些熟悉的人都離開了,特別想自己出去做點事情。
剛從阿里出來,我去了IBM的一個叫智慧物流的專案,然後去那邊去做了一段時間,發現公司文化氛圍完全不對,這樣很難發力,阿里人一出來真的是閒不住的,大概半年的樣子,發現再待下去人都要廢了,就離開了。
從寧波回來之後,我就做了另外一個事情,圍繞阿里的生態體系,幫這些企業怎麼去做外貿做出口、營銷這些工作。
比較像代運營,但我們做的輕一點,快兩年的時候,我發現這個好像意義不是特別大,感覺就是一錘子買賣。
比如說你幫他把這個網站做好了,交給他之後,跟你沒什麼關係了,我覺得這樣也不行。
那個時候就很認真的開始想,到底該做什麼事情,才是是最終適合自己,才是最終的一個歸宿,慎重一點,想清楚之後再做,所以當時我就一直在思考創業的方向。
PART
05
創業:做有使命感的事情
01、找合夥人
我就在想,現在停車這個問題好像是個社會問題,大家每天都會面臨的問題,後面越想覺得越興奮,後面覺得這個事值得一做,就去找合夥人。
找了五個合夥人,籤協議的時候,發現有一個人不來了。他說這個事情好像還是沒太想清楚。協議簽完準備投錢,這個時候又兩個沒過來,最後我們就剩下兩個人。
到了設計商業模式跟產品的時候,一進去嚇一跳,發現這個已經成了一片紅海了,一大片的停車的APP,然後仔細分析發現,表面看起來很熱鬧,這些公司並沒有真正解決停車難的問題。
當然我們看到的這些公司主要是站在停車場的角度,也提上提供了一套經營方案,給他們解決收費的問題,電子化、節省人工、防止保安受賄的這些問題。
但使用者的問題怎麼解決?這樣的服務還是沒有,到我我覺得我們應該還是有存在的必要,你還繼續幹,能幹到什麼程度,再說就是這麼一個想法。
02、找到商業模式
經歷了很長一段時間的迷茫,看到滴滴那個搶單模式,就想停車能不能這樣幹,車主在路上的時候,沒地方找不到車位的時候呼叫一下,停車場來搶單。
結果仔細研究發現,這就是完全是一廂情願。我們發現確實有一家公司就是這麼做的,在上海,但他而且業務實際上都是虛的,根本沒有跑起來,大概做了半年就做不下去。
這樣不行,所以我們一猶豫,折騰了一下,就大概大半年過去了,還是沒找到,那個時候開始投的100萬就花掉了,基本上就沒剩多少了。
後面發生了一件事情,李嘉誠花了20個億全資收購了一家公司叫parkin fly的公司,它專門做機場停車。
我想這個事情可能有機會,正好我們發現蕭山機場旁邊好多人舉塊牌子拉人:本地人停車30塊錢。說明這肯定有需求。
於是我們先搞個機場試試看,從那以後總算找到了一條路,但找到這個模式之後,很快沒錢了,就開始收費。
一開始收五塊錢一單,再到十塊錢的,最後漲到20塊錢,而且訂單還越來越多,確定了這個是使用者的剛性需求,就放手去做了。
03、滿地“代客泊車”市場的倖存者
其實我們能夠活到今天是比較幸運的。當時有種模式叫代客泊車,代客泊車當時在大規模燒錢,我們根本就完全被無視了,同行、投資人、客戶根本都不關心我們。
然後我們發現代客泊車燒了一年把自己給燒死了,客人的需求依然存在,剛好我們還沒死,於是就像天上掉餡餅,我們撿到了一塊大市場。
到17年的時候,我們基本應該是整個細分領域的一個最大的一家了。
04、攜程“插足”
正有點小高興的時候,攜程也來做這塊市場了。
那時候我們平臺大概有有200多家停車場,攜程把我們所有的停車場都拜訪了一遍,把他們拉到攜程平臺上去了,同時攜程還在做代客泊車,那個時候對我們的影響還是挺大的。
後來攜程代客泊車業務出事了,一個是下面的人把客戶的車拿去典當,還有一個代停車的人把車撞到橋墩上報廢了,這兩個事件一出來,攜程就把代客泊車這塊徹底砍了。
我們這種模式叫叫自助停車,他覺得這個也有風險,因為他沒法管控服務品質,然後把小商家全部清了,清掉後就剩小強停車這樣大點的平臺在它們上面。
所以這樣一來,我們跟攜程突然沒有競爭了,攜程成立我們的一個分銷渠道。
05、 業務往更多場景延展
2017年後,我們地位比較穩固了,大概佔了整個市場的70%。
今年的6月份我們發現滴滴打車也跑來做這個事了,還跟我們平臺上的幾個停車場簽約了,但是到現在這些停車場一個訂單都沒有接到。
所以我們看來,感覺滴滴沒有認真做這件事情,而且他使用者群體跟這個群體也是不匹配的。
我們現在想,怎麼把這種模式複製延展到更多的場景裡去,把它做成一個更加高頻的一個服務,三年後能做到服務1000萬車主。
我們現在主要的已經業務場景還是已經拓展到景區跟社群,現在我們在全國有60多個機場,30多個高鐵站,30多家醫院,主要是在上海,杭州,北京,南京,還有一些景區比如上海迪士尼樂園這類的。
最後的話:
在創業的很多人是焦慮的,更多的還是比如商業模式沒有,或者說資金出了問題,其實到現在我們沒有這些問題。
因為在阿里大風大浪也見了不少,一些小的困難算不了什麼,馬老師也一直教我們,大家一定要樂觀,辦法總比困難多。
阿里給了我們創業的基礎,讓我們知道把一件事情做好是最基本的,要有一個很踏實的心態去做這件事,而不是說我們為了做了多大估值,多少要錢,這個比較危險。
這麼一路走來,我覺得也是有很多的機緣巧合,先從一個點一個點開始,到現在還沒有連成片。
因為停車這個事情確實是一個大難題,停車資源是極度分散的,把它整合到一塊還是挺有難度的,我覺得這個事情如果要把它做好,可能也是要做一輩子去了,心態一定要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