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雙十一,不論是老牌發起者淘寶,還是新起之秀,喊出百億補貼口號的拼多多,一個個都創造了一串而牛逼哄哄的資料。這些資料的背後,不僅僅是消費者們剁手剁出來的錢,還有就是隱藏在幕後資本的套路。
某位知名博主將雙十一比喻成排位賽,給每位消費者的智商和階級定序,從而讓資本從消費者手中榨取更多利潤。
而價格歧視就成為了他們實現利益最大化的一個有力工具。咱們不從專業角度講價格歧視的分級,什麼一級二級三級的。用“人話”說就是:相同的東西,賣給不同的人價格不一樣。
說白了,遇到有錢的我就多賺點兒,遇到窮的我就少賺點兒,總之就是想盡一切辦法把東西多賣多賺錢,實現利潤最大化。
生活中很常見的價格歧視比如吃飯看電影有學生證打折,XXX第二個半價。
在進行價格歧視,實現最終利潤最大化的目的,首先要做到如何區別“窮人”和“富人”,這樣企業才能做到區別定價,兩頭收割,賺取更多消費者剩餘。
於是一些資本探索出一條效率和準確性極高的方法,用來了解消費者所屬的階級和智商排位,並且給每個人定序。
有點頭暈?其實就是大家前段時間瘋狂參與的“雙十一”購物節。
不知道富友們有沒有發現,以前的雙十一可比現在的單純多了,就是一個典型的用低價換銷量的活動,商家雖然降低價格,但是吸引了大量流量,獲得了更多利潤。
但是這幾年雙十一套路變了,規則越來越複雜,讓很多消費者調侃數學不好都得不到便宜。
價格歧視原理在在雙十一期間被各大平臺研究個透,咱就拿一個雙十一很紅爆的產品iPhone 11舉例子,在蘋果官網,一個64G的iPhone 11的價格在5499;雙十一期間,京東天貓不同店家價格就不一樣,再算上各種津貼和優惠券,估計5000左右;而拼多多的百億補貼價格能低到4599,而且再算上活動之前邀請好友點選的活動還能更便宜。
而這些平臺制定的這些優惠策略就是瞄準了不同預算的客戶。
拼多多的使用者大多早早為雙十一做準備,提前開始搶雙十一紅包和津貼,並且收集各種代金券,而且這段時間為了完成平臺紅包要求,瘋狂拉好友,在群裡發連結求大家註冊或點選,等到雙十一那天,可以用4599甚至更低的價格買下iPhone 11;
淘寶京東的使用者可能預算多一些,也沒那麼多時間提早收集優惠做攻略,他們只想在雙十一那天享受一下優惠。於是在這些平臺用5000或者稍低的價格買下手機;
還有的使用者預算更為充足,這些使用者不在乎優惠,估計在剛發售的時候在官網就原價下單了;
最後一種就是土豪了,這種一般就是沒預算這概念,就是想買,比如前段時間價格炒上天的華為Mate X,即使用超出原價多少倍的價格買到手也不心疼。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拼多多瞄準的,或者說預算最少的使用者,他們大多願意花費大量時間研究各種平臺規則,因為他們自己的時間價值比較低,所以他們對價格敏感度很高,如果沒有雙十一,他們僅有的預算大概率是買不到iPhone 11的,商家就永遠賺不到這類使用者的錢。
但是經過雙十一的篩選,資本通過這種類似排位賽的機制,以精力和時間價值為尺度,定序到了這些群體,雖然少賺了錢,但是也從這類群體手裡賺到錢,完成了以價換量。
淘寶京東的那類使用者同理,資本利用雙十一這個排位賽,精確區分了“拼多多”使用者和“淘寶”使用者,雖然也是在這類使用者身上少賺,但是比前面預算更低的賺的多一些,實現利益最大化。
至於剩下那兩類不在乎雙十一的,反正怎樣都會買,資本完成兩頭賺錢。
本來價格歧視只是一種經濟學概念,不帶有任何褒貶色彩,但是由於這段時間大資料殺熟的曝光,價格歧視連帶著染上了貶義色彩,成為資本洗劫福斯的工具。
其實,價格歧視有時候也能做點好事,就好比同樣的iPhone 11賣給不在乎價格的使用者,就產生了消費者剩餘,而在雙十一使用者那裡就是減少社會福利損失。
通俗點就是iPhone 11被生產出來,有些人想用卻用不上,這就是社會福利損失,通過價格歧視,讓這類人在雙十一買得起了,這就是減少社會福利損失。
這麼看價格歧視是不是也乾點好事?其實本來價格歧視就沒有正義邪惡之分,人家本身的目的是實現利益最大化。
網際網路技術的發展讓消費者降低了比較成本,各種價格排序很輕鬆就能讓我們貨比三家。但是,這種單純的降低消費者比較成本的做法不利於商家,於是商家們紛紛開始設定更加複雜的計算機制,人為的增加商品的比較成本,不用赤裸裸地打價格戰。
這種行為是一種成本欺詐和社會福利的倒退。
為了多薅羊毛,很多人瘋狂做功課寫攻略,在盲目投入之前請各位想想,你的時間、精力、人情和省下來的這點錢,哪個更貴?
模仿《斷頭皇后》裡一句:所有從資本那裡薅的羊毛早已暗中標好價格。
這些羊毛,資本遲早會用別的方式給你扒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