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國著名智庫布魯金斯學會的兩位研究員翠西·哈登和珍妮弗·維聯合發表了一篇文章,論述“美國的實體零售行業未死,只是轉型了”。
美國近1萬家門店倒閉他們兩人在文章的開篇就提到了僅在2019年,就有1萬家左右的實體商店關門大吉。今年7月份諮詢機構Coresight Research曾預測年底將有1.2萬家商店倒閉,現在他們公佈的確切數字為9302家門店倒閉。
今年7月份的時候,Coresight Research就監測到有7062家美國商店關門,平均每個月1000家門店的關閉速度。
布魯金斯學會的兩位研究員將這個趨勢歸因於網路購物在美國的流行,以及實體零售商店面臨的一些購物中心模式老化、消費者需求快速轉變、消費體驗要求越來越高等因素。
不過兩位研究員給出的結論是實體零售總體上並沒有消亡,它只是進入了一個全新的時代。
他們給美國的人均零售面積算了一筆賬:目前美國人均零售面積是23.5到46.6平方英尺之間。而相比之下,德國和墨西哥的人均住房面積才分別隻有2.4平方英尺和1.5平方英尺。由此看來,美國的零售增長長期由於債務融資推進和造成,在當下已經變得過度槓桿化和不可持續。而實體零售店出現關店潮也是零售擴張自然收縮的結果。
在研究員看來,零售實體店經歷了泡沫化的發展,現在是理性迴歸的階段。
美國第一家室內溫控購物中心——明尼阿波利斯的南戴爾購物中心於1956年開業。這個商場和它的許多後繼者——以梅西百貨和Lord & Taylor這樣的全國性零售連鎖店為中心——是在美國嬰兒潮一代的成長過程中建立起來的,但就像創造購物中心的那一代人一樣,這些購物中心本身也已經到了“退休年齡”,大部分消費人群已經沒有理由去光顧它們,尤其是現在有了更方便的網上購物選擇。
商場轉型路漫漫但一些商場正在從傳統模式中尋找新的轉型機會。例如鳳凰城市中心的梅爾卡多購物中心現在是亞利桑那州立大學城市校區的一部分。其他購物中心也正在進行多樣化經營,以減少對固定消費人群的依賴,並擴大產品種類,以滿足消費者對購物體驗的需求,而不僅僅是更便宜的價格。比如南谷購物中心現在就有了室內足球設施,以供消費者購物之餘進行消遣。
聽起來跟中國的購物中心裡經常有一些兒童娛樂設施有點像。
這種多樣化轉型在較為富裕的地區尤為明顯。在這些富裕地區,擁有充足建築資本的購物中心業主正將老化的購物結構改造成佈滿街道的“生活體驗中心”,有綠樹成蔭的小巷,較小的店面,以及提供全方位服務的餐廳,而不是美食街。
這聽上去又有點像中國市場上存在的購物一條街模式。
兩位美國智庫的研究員還提到了另一個表明零售業還沒有完全消亡的跡象:今天的消費者也被街道零售體驗所吸引,歷史悠久的主要街道零售門店正在經歷某種復興。
在美國前30大城市中,這些可步行的城市地區的零售空間的租金溢價達到了驚人的83%,比平均水平高出17%。這種趨勢在維吉尼亞州懷思維爾這樣的鄉村城鎮中心、加州帕薩迪納這樣的有軌電車郊區、丹佛市區第16街步行街這樣的地區零售目的地以及巴爾的摩漢普頓街區這樣的社群商業街都可以看到。
就連沃爾瑪和塔吉特等大型零售商也在通過建立更小的城市商店模式來適應這一競爭現實。事實上,由於正面的“光環效應”,數字購物的增長實際上正在推動某些地區的零售增長,如人口稠密的居民區。
不過美國實體零售行業的就業崗位數量一直在持續下降,僅在2018年11月至2019年11月期間,該行業就減少了31400個就業崗位。
美國網際網路電商崛起,關店潮可能還會繼續相對實體零售的萎靡不振,美國網際網路電商購物的趨勢正在加快形成,今年黑五購物節和網購星期一等購物節期間,網際網路銷售分別達到了74億美元和94億美元,雙雙創下了新高。儘管這一數字體量仍然無法與中國的電商購物節相提並論,但至少也體現了美國消費者對於網購的熱情。
看來,隨著美國網際網路購物的繼續發展,線下零售實體店將會迎來一波更大的關店潮,但這就像是那兩位智庫研究員所說的,並非是實體零售行業要死,而是轉型升級了,這種陣痛的出現,卻給消費者帶來了體驗的升級,何樂而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