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科技>

科技的發展推動了我們向5G時代邁進,5G網路作為新一代的網路通訊技術,它比現在人們使用的4G網路的速度要快很多,5G網路也將帶動物聯網、遠端醫療系統以及人工智慧等行業的發展。自從5G網路被普及以後,各個品牌的通訊裝置商就5G合同數問題的比試從來都沒有停止過,包括愛立信、華為以及諾基亞等等。自從美方干擾阻撓我國華為集團的發展後,人們對華為的5G訂單數的情況非常關心。在這次全球5G訂單的更新變化中,愛立信簽署了91個5G訂單,諾基亞有70個5G訂單,那我國的華為有多少呢?

目前,世界上的很多國家都開始運營5G網路,為了實現5G網路順利開展,他們就要選擇與通訊巨頭企業進行合作,這些5G通訊運營商就包括三星、愛立信、諾基亞和華為等。其中,位於世界上最大的5G通訊裝置商就是愛立信,排名第二的是諾基亞。

首先,愛立信是目前世界上排名第一的移動通訊裝置商,其業務範圍已經遍及了180多個國家和地區,在它主營的通訊網路裝置中,2G、3G以及4G網路已經被很多運營商廣泛應用。愛立信作為全球最大的通訊裝置商,雖然它在近年來的發展沒有辦法跟以前相匹敵,但是,它卻在5G合同數這方面對華為一步步逼迫。此前,愛立信的5G訂單數從原先公佈的86個增加到了91個。

除此之外,現在已經有來自世界各地的5G運營商客戶與愛立信簽署了可公示的商用5G合同,而且在世界上的18個國家中,也有32個已經實現5G商用網路運營的地區得到了愛立信提供的各種裝置。愛立信與多個國家已進行合作這件事的影響力是不能小看的。但同時使人驚訝的是,在這些可公示的商用5G合同中,裡面夾雜著來自中國移動的訂單,我們都知道,中國移動是我國的三大運營商之一。其實愛立信和中國移動的合作也是順理成章的,因為在最近中國移動5G二期無線網路裝置集中採購中,華為、中興,愛立信等這些廠商都成功中標,所以中國移動與愛立信合作是必然的事情。

其次,芬蘭的通訊巨頭諾基亞是世界上排名第二的通訊裝置商,在5G的市場上,諾基亞處於一個非常領先的位置,但是它在5G訂單數方面卻比愛立信和華為要稍微差一點。根據諾基亞此前公佈的5G訂單資料顯示,它簽署的5G商用訂單數已經達到70個。諾基亞的CEO Rajeev Suri之前還在一次電話會議中明確表示,在未來的發展中,諾基亞計劃將與中國聯通進行合作,籠罩其下一代網路及部分核心的供應。

雖然,在之前我國三大運營商創辦的價值760億的5G網路基站招標中,諾基亞沒有中標,其結果非常的淒涼,但是諾基亞並沒有為此墮落,依然非常積極的與中國聯通進行合作。由此可以看出,這麼多年來,諾基亞和中國聯通之間的合作關係非常穩定和諧。

因此,在國際的5G市場中,排名第一的愛立信與第二的諾基亞一直都是華為強有力的競爭對手。因為美國不斷打壓與制裁華為,於是愛立信和諾基亞就成為了華為的替代品,這導致華為的5G訂單數受到影響,也間接的給愛立信和諾基亞帶來了機會,這兩家企業的5G訂單數在不斷的增加。根據華為之前的表現來看,華為不會將該公司的5G訂單數在短時間內多次的公佈給外界。在最新更新的一次資料中,其董事與運營商對外洩漏,表示華為目前已經簽署的5G商用合同的訂單數為91份。

其實,這個數量看起來還是很有優勢的,但是,截止到目前,愛立信簽署的5G商用合同總數已經和華為的訂單數一樣。其實這些通訊企業巨頭在5G網路方面的能力並沒有華為強,並且在5G上獲得的專利數量也沒有華為多,但是它們卻能夠收穫比華為更多的5G訂單,這與以前在2G、3G、4G網路的時代中,人們大多使用的是愛立信和諾基亞的通訊裝置有關係。但是根據華為近來的發展情況分析,華為5G網路將會更加全面的發展,它並不會等待著其他通訊裝置來趕超它。

很多網友,都擔心華為5G訂單量第一的位置會被愛立信佔領,但其實,華為在5G網路方面獲得的專利比其他通訊企業巨頭要多,並且它擁有過硬的技術,而且在未來的國際5G市場中,行情的變化其實很難判斷誰輸輸贏。但我們要相信華為是有實力的,它並不會失敗,而且隨著華為的不斷髮展與努力,它將會得到更多的5G訂單量,也會在5G市場中佔據越來越多的市場份額。

總結

5G網路的到來,使我們的網速得到很大的提高,同時它還將帶動物聯網、人工智慧技術以及遠端醫療等行業得到進一步發展,為我們帶來一個更加廣闊的發展市場。它的到來也使世界幾大網路通訊企業巨頭之間的比拼更加激烈,雖然愛立信和諾基亞是全球排名第一和第二的通訊巨頭企業,但它們的實力並沒有華為強,而且取得的5G網路專利也沒有華為多。

但是,華為因為近來遭到打壓與制裁,其5G訂單量受到嚴重影響,儘管它已經在5G訂單量排行榜中處於第一,但在未來的5G市場中,無法預測誰將取得勝利,誰又會面臨失敗。但我們相信,透過華為的不斷髮展與進步,它將會取得勝利。對此,你是怎麼看待的呢?

15
最新評論
  • 整治雙十一購物亂象,國家再次出手!該跟這些套路說再見了
  • 曾經聲名大噪的三個國產手機品牌,如今再也沒人提起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