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勢、明道、憂術,是長江商學院的校訓,也是李嘉誠的教誨,取勢為遠見,明道為真知,憂術為實效。企業家們奉為圭臬。
阿里也“取勢”,但更愛“造勢”,或者說,是“造風”。造風的表現,是阿里熱衷於推出各種新的詞彙,但阿里“造詞”跟其他公司不一樣:背後都有業務和戰略佈局的支撐,都能取得看得見的成果,因此總是被行業跟進和模仿。例如“網商”、“碼商”,又如“新零售”、“eWTP”、“新制造”、“新金融”、“新能源”…
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
2016年,“新零售”橫空出世,各種零售便接踵而來,有“無界零售”,有“智慧零售”,還有“未來零售”,是針尖對麥芒,你有張良計,我有過牆梯,輸人不輸陣。
阿里最近的造風,是“阿里巴巴商業作業系統”,不過這次沒有了“智慧商業系統”,也沒有了“未來商業系統”,追風的人始終跟不上造風的人。
一、網際網路產業到產業網際網路:商業作業系統,是阿里進化的必然
移動網際網路,過得比較快,共享單車、網際網路金融以及O2O之類的風口,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阿里的移動網際網路,在2015年闖關過後,淘寶、天貓著陸移動網際網路後,更順風順水,“富人思來年,窮人顧眼前”,移動電商的穩固,阿里可以更從容地做更長期的思考戰略和推演。2015年,張勇出任CEO,他說,時代從IT走向DT,一個是雲端計算,一個是大資料,前者是引擎,後者是石油。
從IT走向DT,說起來就是“從純電商時代走向數字經濟時代”,這在阿里,是共識。一年前,2014年11月,馬雲在某論壇上,第一次提到他的判斷,“人類正在從IT時代走向DT時代”,“IT技術和Data技術有巨大的差異,Data技術的核心——利他主義,相信別人要比你重要,相信別人比你聰明,相信別人比你能幹,相信只有別人成功,你才能成功。一百年以後去看,一定是以我為中心變到以他人為中心。IT時代到DT時代,最小的標誌是你的思想,如何幫助別人成功”。
阿里對未來的DT時代的認識,還有:雲端計算是生產力,大資料是生產資料,網際網路是生產關係。利他主義與生產力、生產資料和生產關係的定義,共同組成了“阿里巴巴商業作業系統”的底色。
利他主義,之於阿里巴巴商業作業系統,叫“賦能”,與阿里的使命,“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一脈相承。
在“幫別人做好生意”這一探索上,阿里其實是一直“摸著石頭過河”,逢山開路,遇水搭橋。這期間,阿里有過許許多多的架構調整,業務關停並轉,也有各種投資和併購,但方向始終沒變。總的來說,1999年成立至今,阿里的“造風”,有三個階段,電商、新零售(五新戰略)、阿里巴巴商業作業系統。從電商走向新零售,是零售線上與線下融合,也是阿里從零售的“營銷”、“倉儲運輸”層面切入,全方面滲透價值延伸的必然。
2016年阿里提出了包括新零售、新制造、新物流、新技術、新能源在內的“五新戰略”。五新戰略所要表達的,其實就是網際網路產業走向產業網際網路,從IT走向DT,網際網路不再只是一個單獨的產業,而是未來數字經濟的基礎設施。
為什麼又要從“新零售”演進升級到“阿里巴巴商業作業系統”?
阿里的佈局,是“逢山開路,遇水搭橋”,從解決一個點的需求開始,然後不斷被業務邏輯推著走,於是衍生髮展到了現在的阿里巴巴數字經濟體:譬如,做淘寶的時候,發現支付與信用擔保缺失,於是阿里做了支付寶,再後來又發現需要物流倉儲體系的支撐,於是又有了菜鳥,即便在阿里擅長的營銷領域,做淘寶的同時發現商家需要做站外營銷,於是做了阿里媽媽,再後來又發現商家有戶外投放需求,於是又有了投資分眾傳媒…
當然,阿里的佈局,除了從客戶需求,一步一步演進,也有先見式戰略預判佈局,譬如,阿里雲,又譬如高德地圖。
阿里有“賦能”的條件,能夠在營銷、倉儲、物流、配送,還有資料、雲端計算、金融科技等,在每一個細分領域都能給客戶賦能,但與此同時,商業的數字化升級,不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是系統全面的,牽一髮而動全身。
張勇曾說:“阿里巴巴的商業作業系統是什麼,就是橫向的這些東西加在一起,包括觸達消費者、觸達使用者,包括這些消費品類的經營陣地,所有加在一起,構成一個阿里巴巴商業作業系統,在阿里巴巴商業作業系統這個層面、這個視角來看,我們是非常獨一無二的,全世界也沒有這樣一個公司,有這樣一個商業作業系統,不僅能夠直接面對消費者,觸達消費者,服務消費者,同時能夠全方位服務一個企業,從產品設計、生產、製造到供應鏈,到銷售、營銷、使用者運營,各個環節給他們提供服務”。
見樹木,更要見森林。
20年時間,阿里其實一直在服務產業,做to B業務,沉澱與積累的,不僅有技術,還有大、全、活的閉環資料資產,更重要的,應該是20年的經驗與態度。這也是2016年“新零售”之後,還會有“智慧零售”、“未來零售”跟風,但“阿里巴巴商業作業系統”後,卻沒有“智慧商業作業系統”、“未來商業作業系統”的跟風。
二、數字經濟初級階段:增長才是硬道理
2014年阿里美國上市時,外界給阿里和它美國同行的類比是,阿里等於“Amazon+Google+Facebook”,對阿里來說,業務多元是表象,淘寶、天貓、支付寶、菜鳥、阿里雲、1688、高德、優酷、UC等等,看似沒有多元的業務背後,有它自我設定的內在邏輯——圍繞資料場景的大與全。國內許多公司都在講自己的大資料,不過,它們都有各自的“盲區”或缺失。
DT時代資料是石油,石油會越用越少,資料卻是越用越多的,這要求形成一個“活的資料閉環”。
阿里巴巴商業作業系統,明線是淘寶、天貓、支付寶等業務保持相對獨立前提下的協同,暗線則是資料與技術。也就是說,阿里雲、螞蟻金服、菜鳥、高德、阿里媽媽等基礎業務部門是阿里巴巴商業作業系統的底層基座,通過大資料的計算,指導前端場景。這一設想,阿里是在2015年開啟的“大中臺,小前臺”,先把自己做了面向數字化未來的實驗。
阿里常說,“因為相信,所以看見”,但要說服客戶,做數字化改造升級,還是得推己及人。
新零售,阿里打造了盒馬這個標杆,那麼“阿里巴巴商業作業系統”呢?除了輸出阿里自身的“大中臺,小前臺”樣本,阿里還需要更多案例,立標杆,樹榜樣。
“阿里巴巴商業作業系統”輸出計劃,稱之為“A100”戰略合作伙伴計劃。
2019年1月11日,阿里在第一屆ONE商業大會,宣佈啟動“A100”戰略合作伙伴計劃,ONE商業大會就是相當於DT時代的網商大會。事實上,阿里一直熱衷開會,阿里是中國網際網路公司中最熱衷於舉辦各種峰會論壇的企業,ONE商業大會的啟動選擇在1月11日,是因為2012年1月11日,“淘寶商城”改名“天貓”,當時的天貓負責人正是張勇,而天貓的成立也算是阿里to B服務的一個歷史節點,所以“阿里巴巴商業作業系統”的落地,對2019年接任阿里巴巴集團董事局主席的張勇和阿里來說,都是意義非常。
據公開資訊,參與阿里“A100”計劃以及與阿里有深度合作的商家,典型的比如立白、寶島眼鏡、歐萊雅、九陽、完美日記、聯合利華、巴拉巴拉、三頓半、良品鋪子、林氏木業等,它們無一例外的都在2019年獲得了可觀的增長,增長來自三方面,新客,新品,新組織。當然,這些都是通過技術與資料支撐的“三新”。
以立白為例,立白與阿里的合作是2018年年底開始,天貓有個新品創新中心(TMIC),立白希望TMIC的新品資料系統能夠提高自己的新品數字化研究能力。2019年4月,立白與TMIC決定以洗衣凝珠品類切入創新,從機會挖掘到試銷迭代全鏈路合作。藉助品類創新的試跑,TMIC協助立白進行產品創新的數字化轉型,以更快速的新品孵化,助力品牌價值的迅猛增長,包括:1、成立打破品牌流程壁壘的虛擬創新團隊;2、實現品牌敏捷創新的數字化系統;3、可持續的柔性供應鏈能力。
2019年7月到9月,三款洗衣凝珠在立白天貓旗艦店上試銷、優化,這一套新品研發流程將傳統流程減少了2/3的環節,原本需要一到兩年的時間,現在縮短到了半年甚至三個月。除了新品的研發提速增效,立白也通過釘釘,實現公司以及經銷商的數字化管理,此外,還通過阿里的新零售,在天貓超市、大潤發、淘鮮達等落地。
這一系列的舉措帶來直接效果是,2019年天貓雙11,立白取得了史上最好成績,今年立白線上銷售額是翻番。
類似立白的案例,還有很多。它們當中既有跨國企業,也有國貨企業,也有近幾年快速崛起的新銳品牌。通過這些案例來看,數字化已經不只是電商部門或IT部門的事情,數字化也不是點狀、區域性的創新和改變,是企業級別的系統性創新,而這也是“阿里巴巴商業作業系統”的獨特優勢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