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龍老師
果然,在現場,企業微信團隊宣佈在最新版本中升級百人群聊功能、開放客戶朋友圈內測以及推出高效協同工具套裝等重磅能力……這些都頗為引人關注,但也並不是最引人關注的。畢竟,單從企業內部溝通能力來說,目前各家的產品都打磨得十分成熟。
讓人激動的兩件事第一件事,是數字。
作為騰訊產業網際網路的重要工具之一,目前企業微信已經覆蓋超過50個行業,服務超過了250萬家真實企業,6000萬活躍使用者使用著企業微信服務,超過80%的中國500強企業選擇了企業微信。
6000萬這個資料對於騰訊來說,這是其移動網際網路時代的B端單一業務中最大的使用者規模,但更重要的是,這個數字的成長還在加速過程中。
第二,是互通。
其實,早在2018年10月,企業微信就啟動了與使用者微信的生態互通內測,企業員工可以通過企業微信直接新增使用者微信為好友,同時打通微信支付、小程式等生態能力。
但此次釋出會,企業微信更帶來了進一步完善的“人即服務”能力,包括升級客戶聯絡、客戶群功能,最新推出客戶朋友圈,將企業服務的觸角進一步向外延伸,更好地幫助企業觸達11億微信使用者。
但是,不要以為企業微信和使用者微信的互通,就等於直接向企業打開了通向使用者微信的大門,更不等於企業從此可以如猛虎下山一樣衝進有11億量級的使用者微信群體中,吮吸它們渴望以求的使用者、增量和流量。
一脈相承這一天,張小龍沒有來,但是現場播放了一段他在2019年微信之夜上演講的片段,核心就是講“人即服務”這個概念。
大部分人都知道,使用者微信的發展史可以分為兩個階段——2011年把文字、語音、圖片三大基礎功能做全,是微信工具化的階段;2012年連續推出“附近的人”、“搖一搖”、“朋友圈”、“公眾號”,是微信成為社交作業系統的階段。
在第二個階段的入口,張小龍反覆思考的一個問題是——如果向一部分人開放了“一對多的溝通能力”,會不會讓微信變成一個垃圾資訊橫流的平臺。
答案是,很可能是。比微信早幾個月出世的米聊,更早上線了“動態”(類朋友圈功能),結果因為缺乏相應機制的掌控,很快湧入大量廣告資訊;和微信同期競爭的微博,為了追求商業化變現,引入大量網紅和明星,使得精英逃離,微博迅速“水軍化”。
怎麼解決這個問題?在張小龍的公開演講裡面是這樣說的:“簡訊、郵件,都是可以不受控地群發的,這帶來的副作用大家都知道。於是我想,如果微信提供一種基於訂閱的模式,既避免使用者被騷擾和欺詐,也讓服務可以可控地給需要的人發信息,做一個C端和B端的橋樑……我還記得當時構思得差不多的時候特別興奮,跟Pony發訊息說,這樣一個機制會多麼多麼厲害。Pony說垃圾資訊怎麼辦,我說當然沒有垃圾訊息啊。”
張小龍的做法是,把獲取資訊的選擇權交給接受者而不是發出者,這就在機制上避免了使用者被過度打擾。
現在,企業微信3.0,按照人即服務的理念,為兩端建立有效而可控的連線,採取的也是同樣的辦法:企業微信想要新增使用者微信,要得到使用者的認可;而即使加入了,也不會出現在使用者列表裡,而是在“通訊錄”這個二級頁面裡,安靜的躺著一個叫“企業微信聯絡人”的入口。
但是,這並不意味著,企業的需求就被壓抑了。
比如,在3.0版本中,企業微信外部群聊人數最多支援100人,員工可以根據不同的客戶特徵,搭建外部群聊來為客戶提供多對一或一對多的社群服務模式,更輕鬆地對客戶需求進行伴隨式服務,讓企業服務場景更加多樣化——這意味著使用者也可以進入企業設定的“小群”裡,獲取資訊和服務。
企業微信合作運營總經理李致鋒告訴筆者,企業微信推出後,就一直有大量的公司在利用這種介面進行使用者觸達,這些非官方介面有的是認真的在做正向工作,也有對使用者的騷擾,但至少說明有需求。所以企業微信在管控的同時,也會更主動的做這件事,起到良幣驅除劣幣的作用,目前只開放到100人群這個規模,是為了謹慎,逐步嘗試什麼方式對使用者是最好的。
什麼叫有溫度的服務呢?筆者理解是,除了以人為核心點來打造服務外,還要提供切合使用者需求的服務。而值得注意的是,騰訊並無意願替代企業來進行服務,“Pony經常說我們有一半的命是在合作伙伴手上,對於企業微信生態來說也是一樣,我們超過50%的功能終歸是要由企業來提供的。”
因此,在這次重要的釋出會上,除了客戶群功能升級以外,我們還看到——企業微信還開放了客戶朋友圈能力內測,企業成員可釋出專業內容到客戶朋友圈,幫助客戶理解產品資訊,還可與客戶進行評論互動,為企業專業服務提供了更高效的“二次觸達”工具,同時也減少了企業廣告、推廣資訊對使用者的打擾。
可以這樣設想,因為有了客戶朋友圈,每一位企業的服務員工,都成為客戶某個專業維度上的“專業的朋友”。例如,買完膳食補充劑可以收到如何均衡服用的建議;如果減肥瘦身,可以獲得專業的飲食指導、獲得使用者專有的的“私教服務”。
如果這些描述太過於細節,我們不妨看看整體資料——目前已經有21000個第三方合作伙伴加入企業微信生態,超過470萬個系統被接入企業微信。在最新的生態開放策略中,企業微信將為合作伙伴開放3項獨有能力——連線微信、小程式、企業支付,13類390個介面,併為合作伙伴提供8項支援。
同時,企業微信還公佈與合作伙伴探索出“標準應用模式”、“行業方案模式”、“智慧硬體模式”、“區域服務模式”、“產品銷售模式”5種合作模式供合作伙伴選擇,從能力、方案、硬體、服務、銷售等層面為合作伙伴提供更多助力,共同服務企業。
有了路,心之所向總能走到目的地企業微信,的確和使用者微信之間有謹慎設定的區隔,但也完全有可能打通一條高價值的通路。
企業微信的強大在於,它天生就不僅僅是一款企業內部通訊工具,而是微信大生態上生長出來的企業服務生態,雖然必須謹慎的利用這種優勢,但它天生和11億的大池子是可以打通的,這為企業微信建立規模服務優勢有巨大的幫助。
而這個服務的核心理念,就是“人即服務”,也即服務者和使用者的自然打通。
他們很有想象力的提出了幾個目標:
——讓每個實體店鋪都數字化,
——讓每個導購都是李佳琦;
事實上,這並不是幻想,當導購用企業微信新增顧客微信後,可以直接在會話中向顧客傳送小程式,邀請顧客一鍵開會員卡、領取全渠道優惠券;導購還可以通過「天虹」小程式,傳送品牌微商城供顧客線上選購,或直接生成商品連結供顧客線上下單。
既然是人對人的服務,就需要反覆的打磨技巧,企業微信行業拓展總經理盧青偉對筆者說:“天虹有的導購新增之後可以增加很高的銷售額,有的就不產生回購。這說明,如何服務是大家共同要探索、努力的目標,我們每個人都不希望有一個人加了自己之後,天天給你推薦保險。而是在你有需求、有問題的時候,他可以給我們提供很專業、也有溫度的服務,這是我們追求的目標。”
事實上,因為有了AI的加持,所有基於“人”的服務都可以用某種知識圖譜的方式延續下來,這才是企業最寶貴的財富。以前,這種財富積累在人的大腦裡,人走則財富也被帶走,但現在它沉積在系統裡。盧青偉說:“企業微信把特別好的導購的最佳回覆,以及類似的經驗總結,通過應用的方式把這些總結下來,通過培訓傳遞給一線導購,使得一線導購整體服務水平得到提升,這才是我們想做的人即服務。就是不僅僅是最優秀的人才能代表一家企業的服務水平,而是一家企業整體的視窗人員都得到高服務品質的能力鍛鍊和輸出,這才是我們要做好的。”
其實,企業微信也遠遠不是打通了商家和使用者那麼簡單,這只是它最天然的功能。在筆者看來,企業微信的價值,要和騰訊重點轉向產業網際網路,發力企業數字化轉型這個大目標聯絡起來,在消費行業它是人與人的連結,在很多企業裡,它則是企業數字化轉型的載體。
比如,太古可口可樂全年節省手機銷售簡訊超3000萬條、每月節省約2萬頁A4紙工資回執單以及約20萬郵寄和人工費用;長安福特通過企業微信實現的“四直達”比此前的解決方案成本降低了93%。
又比如,成都地鐵每天保障200萬乘次、巡站效率提速15倍;廣東省公安廳利用政務微信將公文處理時間壓縮到原來的40%;南山醫院將平均辦事週期從25天縮短為2天,效率足足提升了11.5倍,每年能省下近200萬元的成本。
在筆者長期研究產業網際網路的落地實踐的過程中,經常發現的最大的一個問題就是,企業開發數字化轉型的APP的成本並不高,但普及和應用的成本卻很高。有的企業有數十款管理APP,平均開啟率不到20%;有的機關、學校開闢了專用APP,但還要在微信裡再“通知”一遍才會有人使用。
企業微信和使用者微信的高連通性和99%的相似度,讓這些企業、機構、多方和多主體的數字化轉型,避免了搭建的數字化系統和體系因培訓推廣難度高、成本高,最終反而使用不夠而成為擺設的尷尬,實現了真正深入業務實踐的數字化,也降低了轉型的難度,提升了競爭力。
企業微信是一個怎麼研究深入也不為過的話題,但正如當天大會的主宣傳片上一樣,它是一條“路”,一條已經鋪好的路。在這個基礎上,只要你心之所向,總能走到目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