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寒冬,生鮮電商“一地雞毛”。
呆蘿蔔開了又關,最終在合肥重啟業務,淘集集沒撐到阿里資金到賬黯然離場,易果生鮮第三次列為被執行人,這一條條新聞都在告訴我們:生鮮電商早已退潮。
巨頭下場,也沒撐住。
2016年,搞生鮮電商,有1%在盈利,7%還在鉅虧,大多數人都覺得這是生鮮電商的起步階段,巨頭下場局面就會有所改變。
後來的後來,那些我們以為的巨頭也沒撐下去。
有人說這是因為生鮮電商燒錢厲害,投入高,回報漫長,是天性。
線下商超,生鮮產品60%,但是銷售額僅20%,不賺錢,所以大多數老闆都不靠它吃飯。
換句話說,如果想靠生鮮盈利,靠燒錢用普通搞零售的路子來搞生鮮是不可能行得通的。
縱觀所有零售強大的企業,無一不是背後建立了更強大的基礎,costco為什麼被國內諸多零售大佬膜拜,是因為囤貨式的購買方式降低了成本,人家後來乾脆就研究了自己的品牌,自己生產自己賣,價格上還有優勢。
當然這種模式並不是在哪裡都適用,比如在中國,於是我們用大城市便利店,小城市夫妻店,和社群型賣場結合的方式打通了中國人的線下零售體系。
線上,我們有了淘寶,有了拼多多,為什麼拼多多能夠如狂風掃落葉一般佔領全中國的下沉市場?
是因為中國的物流之牛,能夠一天之內調活全國的供需。物流成本之低,能夠在九塊九包郵之餘還有賺。
而這一切逃不開——供應鏈。
我們分傳統電商和目前最“多災多難”的生鮮電商來看,為了在這條賽道上殺出血路,他們是怎麼燒錢建立自己強大的供應鏈基礎的。
是自提還是前置,這是個問題。
目前杭州用的比較多的兩大買菜軟體為每日優鮮和叮咚買菜,很巧,這兩家都是在前置倉領域搞得如火如荼的公司。
在燒了很多錢之後,前置倉+AI+反向供應鏈的模式已經被證明是切實可行的,前置倉真正牛的地方,其實就是供應鏈前置。
但是這個領域很多人都玩不下去,原因只有一個——前置倉實在是太燒錢了。
稀奇的是,後來居上的蘇寧菜場反其道而,採用了自提的方式。
在買把蔥都要送到家的時代,自提是不是有些不合時宜?其實不然,原因如下。
第一,使用者的需求實在太多太廣,自提模式不相信大資料演算法,增加選擇,在某種程度上是可以增加使用者粘性的。
第二,萬物到家的模式,利潤太低!生鮮利潤是很有限的,自提恰恰就是不相信配送到家還能滿足利潤需求的產物。
基於這兩點原因,大家可以看到——美團買菜,蘇寧菜場、食行生鮮等,都不約而同地沒有采用前置倉的模式。
那麼除了巨頭,除了生鮮電商,傳統電商呢?上游呢?
這個領域企業很多,但現狀是,門檻不高,魚龍混雜,想賺錢不是很難,想長久賺錢不是很簡單。
生鮮的難點是什麼,難以標準化,同一個果園中生產的產品品質可以說是差別巨大,雖然“從果園到餐桌”這句口號非常誘人,但是沒有中間商的電商,多數企業用血淚史告訴你,寸步難行。
產品分級,選品,包裝,發貨,這一系列動作在生鮮流通領域雖然默默無聞,但幾乎決定了一件商品的利潤率。
這就是這個原因,催生了許多強大的供應鏈企業。但是B2B的生意有一個特性,就是你需要最大限度滿足客戶需求,你沒有辦法制定規則。
生鮮供應鏈企業不需要將資產做的多重,卻需要將盤子鋪的夠大,產品不需要選非常優質,卻要滿足品類多、數量大、供應穩定這幾個特點。
這幾年由於生鮮電商的崛起,很多優秀的供應鏈企業出現了,兄弟供應鏈就是其中之一,他們就包含如下特點:
品類特別全——你要什麼水果,我們就找什麼水果,中國從南到北,甚至找到國外。
渠道特別多——體量小的,微商也可以做,大體量的,他們服務京東,淘寶,拼多多,都可以滿足。
距離產地特別近——離果園最近的人,降低成本,直面產品。
有很多很多這樣的優質供應鏈企業,他們充當的不僅僅是一個“一件代發”的角色,更充當分選廠、包裝廠、選品官等角色,這其中幾乎牽扯到生鮮流通領域的80%。
除了兄弟供應鏈,齊峰果業也是典型的優秀供應鏈企業。做示範園,做輕資產,同時代發產品,在峰值的時候,齊峰果業的訂單量能達十萬單。
生鮮電商能不能賺到錢,還是個未知數,但是很多生鮮電商的供應鏈卻都賺到錢了。這麼看來,生鮮電商更像是一個引流的“基礎設施”,為其源源不斷提供原料的供應鏈企業卻是其中的受益者。
傳統的供應鏈企業還在,作為中間商,他們最常見的做法是直接甩出一張價格單,加上一套產品詳情圖,這樣做能不能賺錢呢?也許目前能。
但是,現在有更多的人在致力於為客戶解決更多的問題,包攬更多的事情,有更多的供應鏈企業想要在生鮮供應鏈裡制定規則。
等到別人的規則都定好了你還想入局,還能賺得到錢嗎?那時你的客戶或許只會遺憾地告訴你——抱歉,時代變了。
生鮮市場裡,聽過很多次的一句話就是——利潤低,賺錢難。確實,很多頭部企業都在虧錢,不斷倒下的企業似乎在告訴你——情況對比2016年,沒有變得更好。
但是我聽到過更多的一句話是——生鮮市場,供應鏈決定生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