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夕夕”,“坑多多”。說起拼多多,人們對其的鄙夷也已經不是一天兩天了。一直以來,拼多多都是以“雜亂差”的形象出現在公眾的視野當中,低廉的商品價格,飄忽不定的商品品質,使得在拼多多裡購物這件事,看起來更像是“摸獎”。
拼多多目前有5個多億的使用者,使用者大都是衝著拼多多的的“價效比”去的。
曾經有次與朋友茶餘飯後說起此事,朋友十分不理解,“好端端的一個人,為什麼要去用拼多多”?
要知道,拼多多的使用者其實都是來自三四線城市年齡在30歲以上的,這類人群是中國購買力最強的,也是最會“過日子”的一部分人,他們選擇拼多多的原因很簡單,就是因為便宜。
可這就該被人看不起嗎
“便宜沒好貨”是沒錯,可很多人都不知道的是,有些商品本身價值就是這麼便宜...
拼多多上的一套幾十塊錢的衣服,拿到淘寶京東賣幾百,背後商家都還是同一個人,這種現象比比皆是。
所以選擇用拼多多人其實並不是因為“窮”,而是對這個世界的物質價格有了自己的判定,相比較之下,當然要買最划算的。
在這些使用者的影響下,拼多多給自己的定位也是“過日子”用的軟體。整體格調都以“親民”為主。
從“百億補貼”,“農產品扶持”,“免費開店”方方面面都是可以看出來。
百億補貼:用現金紅包捆綁使用者,使用者們也願意,不解釋。
農產品扶持:讓偏遠地區的各類農產品再也不用愁銷路。
免費開店:給了想嘗試經濟獨立的個體,一個無門檻的機會,看圖:
使用者多,商家少。這個被電商創業者遺漏的拼多多網店,直接用出了免費開店來吸引商家。
並且還配合著無貨源模式網店,一同面向福斯。
所謂貨源商家就是在拼多多上開店不需要有自己的產品,也不用去進貨、囤貨、發貨,一件代發就可以搞定一切。商家需要負責的只是店鋪上貨及售後工作。
打個比方,在淘寶上看到一雙鞋子是29.9。
那麼把這雙鞋子的商品資訊全部複製下來,以50塊錢一雙的價格,上架到拼多多店鋪內。
當有消費者下單時,就可以去原本的淘寶店鋪內以29.9的下單,
收貨人和收貨地址填寫買家的就可以了,賺取的是中間的差價。
我們大家在看待拼多多問題時,應該拋去身上的那股優越感,保持客觀看待。
拼多多使用者的樣子,難道不就是中國“老百姓”的樣子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