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貿易爭端開打一年多,不僅重啟關稅壁壘,針對通訊大廠的“華為禁令”也成為戰況焦點。連7月初掀起的日韓貿易爭端,都衝著半導體材料而來。多數人仍在擔心,貿易爭端將摧毀多年的全球化的資訊流通。
然而,當前最新科技本身的特性,可能才是令各國重新豎立防禦高牆的原因。
▲中國政府支援的科技企業巨頭,正在全球攻城掠地。
科技發展,反令地理因素重回舞臺
美國智庫“布魯金斯研究院”指出,科技曾一度協助人類跨越地理限制、形成全球化。但在近年“第四次工業革命”中,資料資料的使用權、儲存地點和相關基礎建設,再次賦予地理/物理環境更高的戰略價值。
人類正在從“iPhone時代”轉移到“華為時代”,科技不再是全球化的推力,反而將“地緣政治”,重新拉回國際舞臺的聚光燈焦點。
▲華為成為中美貿易爭端頭號目標,背後原因遠遠不只於剽竊資訊、情報這麼單純。
今年所有跨國政經戰略論壇上,話題都離不開科技影響力。從火藥、鐵路、無線通訊到核分裂等,科技自古以來都是國際情勢的關鍵因素。但相比這些發明,現今科技發展太過快速、規模龐大,就連世上最強大的國家,都很難看清背後的機遇與挑戰,更別說完全形成有效管理政策。
科技發展正在分化世界,特別是5G與大資料運用,已經帶起地緣政治的競賽風潮,未來我們看見的不是“文明的衝突”,而是“自動化的衝突”,科技的競爭也邁入“安全事務化”階段,成為最重要的大國角力因素。
“iPhone”成全球化代表影象
過去2、30年來,人類文明坐在“全球化”車頭帶領的高速列車上,所有貨品、人流、資金、資訊和能源,往來都變得更便宜、更有效率。此期間的科技發展,包括寬頻網路與衛星通訊、微處理器速度提升、能源使用率、金融市場不斷“進化”,以及製造業供應鏈的重心轉移等,都是相當大的突破。
在這個階段,美國和西方國家(含日本)領導著創新技術,透過智慧財產權獲得驚人利潤和龐大市場份額;製造產品的工作轉往中國、東亞與東南亞;較低端服務如客服、軟體研發等後端工作則轉往印度。
哪一家企業能將全球化分工運用到極致,並緊緊掌握利潤最高的部分,就能成為該領域的翹楚。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科技神話非iPhone莫屬,因此被布魯金斯研究院稱為“iPhone時代”。
第四次工業革命
但跨入2019年,展望最新科技潮流,卻剛好跟“iPhone時代”的基礎概念背道而馳,甚至可能正在破壞全球化發展。這些趨勢可分為6個領域,它們的結合讓機械工程、生物化學和數字科技等領域的界線,模糊難分,又被稱為“第四次工業革命”。
1.運算與儲存技術進步
即所謂的“雲端運算”,大幅降低資訊處理成本,所有程式都可以在遠端完成。雲端主要應用於安全與通訊技術,可用在醫療照護、產權登記、甚至農產品溯源的食品安全領域。
2.電子通訊
例如5G建設,最新一代移動通訊技術,可達到比4G快上幾十甚至幾百倍的高速率、大幅減少延遲和大規模裝置連線等,可應用在無人自駕車、機器對機器通訊上(M2M)、工業4.0等眾多領域。
3.人工智慧
4.自動化
包括虛實整合系統(CPS)與物聯網(IoT)等,結合數位的生產工具,節省更多勞力與耗能。應用領域如健康監測儀器、遠端遙控工業機器人,或是與網路相連的安全系統等。
5.工業4.0
製造業的產品和製作方式,出現更多新形態的變化,例如新型材料與塗料、各種感測器、3D列印機等等,都是為了各種科技裝置應運而生。
6.能源應用
大規模的自動化裝置需要更多能源,為了分散電廠壓力(並保護環境),再生能源不可或缺,包括太陽能、風電、生質燃料等。更高階的可攜式電池與電量管理系統,也是其中一環。
▲人機合一的世界,在科技發展下即將實現。
這6項技術結合起來,從許多層面改變了全球化的樣貌。跨國企業紛紛砸重本提升這些技術,例如谷歌投資機器學習、三星投資5G、亞馬遜和阿里巴巴投資自動化裝置等,都加快了“移動”和服務的效率,減少管理所需成本。
新創公司也從中受惠,許多身價超過10億美元的“獨角獸”都屬於這六大領域,消費者最容易接觸的應用服務,則包括社群媒體、電商產業、金融科技(如電子支付)、e化服務(如指聲紋辨識)等。
5G特性:掌握它就掌握國家門戶
美國智庫布魯金斯研究院指出,三種不同模式,也意味著不同政治體制互相角力。而掌握科技技術的那一方,明顯擁有越來越多的籌碼,其中又以5G特性最為顯著。
5G的傳輸速度,雖然可達4G網路的40倍以上,但其訊號繞過障礙物的能力十分有限,且傳送距離很短,需要密集的基站,以增加覆蓋率。因此5G仰賴的不只軟體,還有龐大而可觀的硬體裝置。
誰掌握5G,就掌控了最重要的地理空間,包括港口、運輸機隊與電網管理等,都是一國經濟、資訊流通的重要命脈。任何國家都不會把這樣的權力輕易交給外國政府,更不要說是一間競爭對手國家、正在興起的國家大力支援的企業。
美國採對抗姿態、德國卻不得不擁抱
華為的主要業務正是5G,美國祭出“華為禁令”,恐懼的不只是資訊外洩,而是整個國家向中國門戶洞開。
在美國強烈呼籲下,日本、澳洲近年也表態類似疑慮,日本政府就以資料安全為由,在5G建設計劃中排除華為。
另一方面,仍有許多國家迫切渴望華為的5G技術,其中不乏歐洲大國。例如德國三大網路營運商目前都是華為客戶,德國經濟部長阿爾特邁爾6月出訪中國時,還與華為任正非共進早餐,明顯不甩美國警告。
但德國政府也不斷聲稱,將制定更嚴格的資料安全要求,但連執政黨基民盟(CDU)內部都不斷傳出“加強數字科技獨立自主”的聲音。
很顯然,歐洲必須付出更多努力,才能守住在電子和資訊科技方面微弱的競爭力。
▲任正非。
科技議題的“再安全事務化”,正在進行
科技領域的進展,對地緣政治的影響已經相當明顯,中國正積極輸出它的成功模式,不再侷限於自身發展。像華為這樣的公司如果要持續壯大,就必須進入全球市場競爭。
但是反彈也隨之而來。歐洲全面加強對科技業的法規管制;美國更咄咄逼人,大幅限制14個關鍵領域的技術輸出,將自身缺乏競爭力的5G科技當成重大政治議題,防範華為之類的中國公司,進入自家的關鍵基礎設施。
電子科技的發展,已經成為國家競爭力的關鍵,這就是iphone時代和華為時代,各種奇怪事情的背後邏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