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科技>

#寫在前面

01.張小龍說:社交的本質是找到同類

也許有人說,我社交是為了獲取資源,結識人脈,甚至找到物件。不錯,但這些只是社交帶給人的利益,表層的東西。當去掉這些利益,還願意去結識別人,或加入另一個圈子,這股驅動力就是找到同類,渴望找到跟我們一樣的人。同類會讓我們不孤單,充滿希望和力量。

03.張小龍說:狀態,是用來給人看到的,最好還是給同類的人看到

太寫實,不管出於什麼目的,我們曾經或現在總想把自己的狀態展現出去。這裡的同類可以是親人、朋友、客戶、員工或價值觀相同的人。他們會覺得跟我們有關係,會在乎我們的狀態。而異類,總是不管不問的,就像前天同事跟我說,你知道鄭爽的事嗎?我問,她是誰?從此我們是異類。

04.張小龍說:歌不是用來聽的,是用來看的

曾經我有1000次這麼想過,但張小龍替我講出來了。事實上,與其說我們在聽歌,不如說我們跟著歌聲(詞)在回憶、憧憬或在想象。想象那些,或幸福,或悲傷,或真實,或不存在的各種畫面。

05.張小龍說:如果一個問題,三天沒有想出答案的話,那麼三個月也想不出來,因此要麼三天內找到解決方法,要麼放棄,去尋找新的路徑,而不是耗在那裡

也許啊,這句話坦叔(愛因斯坦)和牛哥(牛頓)並不完全認同,畢竟很多科學的問題是要想3年,甚至30年才能解決的。但對普通人而言,在工作或生活上事實就是如此。身邊不少這樣的例子,3天沒能解決的問題,過了3個月照樣不行,解決不了就不要死耗,學會放棄也是一種策略。

06.張小龍說:孫子兵法講,行軍打仗應該要“其徐如林,其疾如風”。做產品也是這樣,要麼沒有想清楚,那不如什麼都不做。如果要做,就要非常快速迭代

我想起一句話,是說給創業者聽的,早死早超生,別磨磨蹭蹭。今天這個時代,慢,會害死人的。

07.張小龍說:網際網路產品是關於創造力的,而不是拼人數。如果一個一百人的團隊做不出來一個產品,給一千人也照樣做不出來,甚至做的更差,因為一千人的內耗太大了

以前是人多力量大,現在,沒有創造性的解決方案,盲目地堆人會死得更快。團隊不在於人多,在於精,人浮於事最後倒黴的還是公司,這也是自己在創業中吸取到的教訓。

嘗試不僅需要成本,更需要勇氣。現在有些人就是連假設都不敢,不敢提出想法,更別談讓他去驗證。以前看7-11創始人鈴木敏文講他的做事方法論,假設——驗證——最佳化,週而復始,最終建立了7-11零售帝國。我在想,這麼簡單的6個字,也叫成功方法。現在來看,假設——驗證——最佳化,這也是有膽量的人乾的。只要方向沒錯,先幹了再說,大不了再改進最佳化,有時候不能成事就是缺了這種幹了再說的勁。

09.張小龍說:系統和規則會比運營的效率高太多了

這句話對做運營的人啟發很大,其實一談到運營,大多數人的印象是細活苦活,靠人解決問題。就拿使用者運營、社群運營、私域運營來說,的確如此。做內容,互動聊天都是耗時間,當然目的是為了留存使用者。好,一旦當我們推出會員制的規則。使用者成為你的會員,這個時候即使不給他發內容或是點贊聊天,他還是會留存下來,繼續消費產品,這靠的就是會員制。

當然這只是舉例子。所以張小龍說系統和規則效率更高,我感觸很深,面對幾百萬,千萬使用者規模,你必須建立機制來運營,公司如此,社會也如此。

10.張小龍說:做產品其實是個驗證想法的過程。所以做產品絕不是枯燥無味的。雖然大多數想法都會是行不通的,但有少數的能行得通,就非常好了

這句話很有共鳴,產品經理各個都有想法,因為這是他們的天職。如果你覺得做產品枯燥乏味,是不是側面說明你不是一個有想法的人,完全是通的。你的想法剛好解決了他的問題,你的想法就成為了產品。

有想法的人往往是有趣的,提出想法,驗證想法的過程,不正是自我價值實現的過程嗎。

———

當然,這是他謙遜的說法。與其說他被上帝選中,不如說,他早已具備了上帝視角,像上帝一樣思考。

10
最新評論
  • 整治雙十一購物亂象,國家再次出手!該跟這些套路說再見了
  • 跨境電商亞馬遜和趣天賣什麼類目比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