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軟體,或者平臺都是要不斷的更新的。就拿相互Bora說吧,最近再一次進行了“優化”。本身是令人驚喜的一件事,但是很多人仔細研究之後,卻直言:相互寶已經忘記初心,開始在保險的道路上,越走越遠了。
其實從小到大,保險的確已經成為了我們生活中的一部分。無論是上學期間的“團購”保險,還是現在的個人保險、商業保險,應有盡有、五花八門。而該行業,自然也是一塊“大蛋糕”。於是阿里巴巴,自然不會錯過。
此前馬雲的螞蟻金服就推出了一款名為“相互保”的產品,雖說現在名字已經改成了“相互寶”,但是實質上的內容,是沒有什麼變化的。而現在的一次“優化”,卻讓很多人看到了其中的貓膩。
而此次的“優化”,主要是集中在三方面,但是令人“心寒”的,主要是以下這兩點:
1、既往症限制的增加
在很多的醫療保險中,我們常常能看到“既往症”這個詞。按理說,一般的重疾病的免責要求裡面,只要你符合了相關的健康告知,到時候真的出險了,也是可以進行賠償的。但是相互寶卻不一樣。
現在在參加相互寶專案之前,就患有某種疾病的,就算是健康告知裡面沒有提及的,等其成為重大疾病的時候,一樣是拿不到互助金的。要知道,前者只有部分疾病拿不到,它卻是全部,實在是令人心寒啊。
2、惡性腫瘤的等待期
由原先的90天,“暗戳戳”的變成了現在的180天,直接是翻倍的等待期。這意味著什麼呢?現在的要求是更加的嚴格了,只要是出現“可能”、“疑似”這樣的猜測性詞彙,都會對你的時間,進行“再限制”。這似乎,已經違背了此前創辦初期,自己的“初心”了。
要知道當時它剛剛問世一個半月,就靠著“互助”的噱頭,拉到了近兩千萬的使用者。可是現在公益的性質,是越來越淺;更多的呈現出來的,是一種商業性質的保險。小編也認為,現在的它,越發的像保險了,甚至越來越失去平臺,一開始“有病互籌”的公益性初衷,商業氣息太過明顯。
那麼很多人肯定想問,它們難道不是一類產品嗎?網路互助產品和保險究竟有何區別?
互助產品是先保障再分攤,而保險則是先付費再保障。就拿現在的相互Bora說,互助產品模式是群體公約模式;而傳統的保險則更多的是,個人和保險公司簽訂一定的合同。所以互助產品更像一款C2C的產品,一群人去幫助一個需要幫助的人。而保險則是一款B2C,是客戶和平臺之間的一個合同的關係。
所以現在的這些互助產品,例如相互寶,究竟是商業性質還是公益產品?最全的解釋,就是兩者都有,兩者都涉及,算是結合體。而這也是該公司,自己提出的一點,我們是公益和商業的結合產品。而現在的商業性質,似乎更勝一籌了,那麼未來又會有何新的“優化”呢?是好還是壞嗎,就讓我們拭目以待吧!
-
1 #
-
2 #
官方迴應了相互保不是保險。只是一個互助平臺跟水滴籌一樣。
-
3 #
相互保應該是一種相互幫助的產品,而不應該和保險一樣,否則就變味了
-
4 #
平臺的賺錢工具。不買不理它。
-
5 #
相互保應該是一種相互幫助的產品,而不應該和保險一樣,否則就變味了
我一家也買了,也想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