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科技>

阿里、京東為何敢跨界佈局,關鍵是掌握了大量使用者資料。

早在2013年,劉強東公佈京東新戰略 2014年京東將發力大資料和移動網際網路。其中,阿里在2009年就把大資料作為一項公司基本戰略,並逐步建立全域資料。

談到大資料,國外走的比較快。

比如,在美國,大資料產業發展已步入大規模商業化階段,已廣泛滲透到經濟、政治、教育、安全和社會管理等眾多領域,美國提出大資料的戰略地位堪比工業時代的石油。

麥肯錫也表示:“資料,已經滲透到當今每一個行業和業務職能領域,成為重要的生產因素。人們對於海量資料的挖掘和運用,預示著新一波生產率增長和消費者盈餘浪潮的到來。”

因此,農業大資料應運而生。其目的在於提高農業效率,保障食品安全,實現農產品優質優價,可以預見,未來農業大資料蘊含著巨大的商業價值。

農業大資料的發展,國家也紛紛釋出農業與大資料結合的相關政策。

每年的中央一號檔案都提到農業大資料。中辦、國辦2019年2月印發的《關於促進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的意見》提出,“實施網際網路+小農戶計劃,加快農業大資料、物聯網、移動網際網路、人工智慧等技術向小農戶覆蓋”,並強調“支援培育一批面向小農戶的資訊綜合服務企業和資訊應用主體,為小農戶提供定製化、專業化服務”。

那麼,大資料到底能解決什麼問題?

業內人人士指出,大資料可以輔助農業決策者、經營者進行包括農業生產方案選擇、過程控制、農事管理、施肥配方、成本核算、產品銷售等工作,使農業生產以*小投入獲取*利潤,提高生產效益,解決生產管理與“三農”最後一公里問題。

有報告顯示,農業科技公司極度偏愛大資料領域,這類公司的領域通常也包含了物聯網、機器學習、人工智慧等高科技技術。同時,生物科技和生鮮電商的也不遜色。

從行業案例來看,農業大資料已經在農業物聯網、農產品溯源、生物技術、農產品電商等方面廣泛的應用與結合。

那麼,到底什麼叫大資料農業?

概念是這樣的:大資料農業就是把各類農業資料進行採集、彙總、儲存和關聯分析,從中整合新要素、發掘新資源、發現新知識、創造新價值、培育新動能的一種農業新技術和新業態。

從戰略意義上來看,大資料將是農業變革的新要素。

然而,農業大資料較之其他行業更具來源分散、數量巨大、格式多樣、型別複雜、結構無序的特點。它需要直接面對2.3億個承包農戶和不斷湧現的新型經營主體,直接面對正在實施的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的三權分離,更不要說隨時都可能發生的旱澇災害、病蟲疫情、風霜冰雹等各種自然災害,資料採集之難無法預測。

其實,大資料農業在中國剛剛起步,發展也存在不平衡,80%以上的農業資料都掌握在政府或部門機構裡,儘管有一些農業科技農業也在發力農業大資料,但他們基本上是在做農業大資料應用的事宜,而不是大資料收集的事情。

另外,還令人寒心的是,目前,全國自稱大資料企業的達400多家, 農業方面寥寥無幾。

就目前來說,能叫得上名字的無外乎佳格大資料和布瑞克大資料、熊貓指南這3家。目前,前2家正在瘋狂地發力資料變現,比如,布瑞克紛紛切入縣域或者產業,提供資料決策和指導。

然而,熊貓指南定位是公益性質。“我們不為利益而做,但終將利益所有人”。

據了解,熊貓指南所掌控的其實是一個雙向資料鏈條一方面將市場上品質參差不齊的海量農產品用大資料進行篩選,從中找出優質的推薦給消費者。另一方面,將紛繁複雜的消費者感官喜好資料化,反過來用這些大資料去指導種植者對作物的的口感和種植管理進行優化。而在這個雙向資料鏈條上的上下游(政府、生鮮電商、科研機構等),也都將共同受益。

儘管,在農業大資料上,熊貓指南的商業模式一直沒有披露,但可以看出,熊貓指南不會靠資料來賺錢。

最新評論
  • 整治雙十一購物亂象,國家再次出手!該跟這些套路說再見了
  • 生態鏈沉浮|動力未來:小米插線板,極致單品難敵公牛電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