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字對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是和他人區分開來的一個重要資訊。古人在命名上會有“名”、“字”、“號”,現在我們起名雖然不至於那麼繁瑣,但是也有一定的講究。
01 | 大廠花名知多少?
不久前,一位花名為“太虛”的前拼多多員工登上微博熱搜。他釋出了一段15分鐘的自述影片,陳述了自己在30分鐘內被拼多多三位HR、兩位部門主管辭退的經過。
看到影片後,網友們因為太虛的經歷炸了鍋,紛紛開始批判拼多多。確實這件事比較令人氣憤,尤其是同為打工人,不聯合起來抑制像拼多多這樣壓榨員工的“不正之風”,說不定哪一天吹到的就是自己!
不過在吐槽之餘,學小慧其實有一點歪樓......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到這位拼多多員工的名字——太虛,一個很有江湖氣息的花名。
作為電商平臺中的後起之秀,拼多多不僅在業務上向大廠前輩奮起直追,在剝削員工方面與他們齊頭並進,甚至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在員工管理上也不OUT,學習大廠起花名,裡裡外外都洋氣。
其實要說起網際網路公司的花名文化,阿里是其中的集大成者。
馬雲AKA “風清揚”,張勇AKA “逍遙子”。
“東邪”、“虛竹”、“二當家”
“三豐”、“郭靖”、“苗人鳳”
.....
大佬們上班,就是一場武林大會;大佬們休假,則代表要閉關修煉;大佬們退休,就是要退隱江湖。
和阿里的武俠花名聯盟不一樣,騰訊員工則是普遍用英文名來彰顯自己的fashion,什麼Pony、Tony、Amani,最後一個我猜滴。總之,就是要高階大氣上檔次,要international~
還有一些大廠,譬如說聯想、百度,對於花名倒是沒有特殊規定,只是要求員工“去總化”、“去哥化”、“去姐化”,2020年9月才剛剛加入大廠花名俱樂部的網易也是如此。
02 | 為什麼大廠都要求員工起花名?
事實上,起個暱稱或花名,是強調創新和扁平化管理的網際網路大廠固有的傳統。他們選擇在稱呼體系上做文章,主要目的不外乎以下幾點:
第一,鼓勵員工平等溝通。
這一點,是大廠起花名最重要的一個原因。網際網路高速發展時代,一個不能脫離的標籤就是創新。而一個“新”字,表示與之前大有不同,這在管理上就體現為摒棄了傳統企業內部等級分明的規章制度,倡導平等自由文化,鼓勵員工大膽發言,敢於創新,減少以往交流中的諂媚、敷衍、按部就班,讓大家樂於為公司發展出言獻策。
所以這就是眾多大廠選擇先在稱呼體系上進行調整,使用花名最關鍵的一點——淡化等級,拉近距離。
第二,減少同行業之間的挖角行為。
人才是企業發展的核心競爭力,如何挽留本公司優秀人才和想方設法去撬其他公司牆角,是所有公司“人才交流”的一種方式。試想一下,如果因為員工資訊的暴露,導致自己辛苦培養幾年的專業人才被別人挖走,那該是一件多麼心痛的事情。所以在這種情況下,給員工起個花名就很有必要了。
日常工作交流,同事間只知道彼此的花名——你叫他張三丰,他叫你令狐沖,出了公司大門,誰還認得出誰?這樣一來,員工的真實姓名得到很好的保密,大大降低同行業挖角的情況發生,保證了企業人才的穩定性。
第三,增強員工對公司的認同感和歸屬感。
古龍曾經說過一句很有意思的話,“一個人的名字有可能起錯,但是外號卻是絕對錯不了的”。名字是自我概念的一部分,花名是一個員工在這個公司最深刻的記憶,能在一定程度上展現自己的個性,並且也是自我價值的體現。
同時花名文化也是企業文化的一種,花名的存在剝除員工對於職位高低的權力感差異,塑造了企業平等、自由的人際交往氛圍,而且隨著員工年齡越來越年輕,更多95、00後踏入職場,這類員工更加看重“自由、平等、自我”,使用花名更能讓這類員工覺得平等,這也是管理千禧一代員工的一個關鍵點。
當然,除了大廠,其實很多行業都在稱呼管理上用盡小心思。譬如說教育行業,不管你是授課講師,還是保潔阿姨,大家統一在稱呼後面加“老師”,從稱呼上就直觀表明我們是一家教育公司;又譬如說美髮行業,遍地都是Tony;電商平臺,對客戶統稱親親......
你們公司有花名文化嗎?或者如果一定要有一個花名,你想好叫什麼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