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科技>

回首剛剛過去的2019年,生鮮行業足夠冷,也足夠熱。

而這一冷一熱截然相反的結果,指向的是一個共同的原因——燒錢。“生鮮比任何一個行業都要燒錢,有資金實力的能撐過今年,但行業中更多的玩家將自己‘燒’死在了2019年。”

“夠用了”vs“步子再大一點”

2015年,今日資本創始人徐新曾預言:生鮮是電商最後的堡壘,得生鮮者得天下。投資人的一呼百應,讓本來就已經起步的生鮮行業,正式進入資本熱潮。那一年開始,京東、美團、阿里等巨頭先後入局,試圖攻下電商領域的最後一個堡壘。

恰在資本最火熱的這一年,彼時的某生鮮巨頭從業者李磊(化名)離開了即將“爆發”的行業。

簡言之,資本熱潮來臨之前,李磊所在的生鮮巨頭還屬“穩健”,李磊的離開甚至是因為公司的“緊縮”。

用李磊的話說,這就夠用了。

但顯然,在他離開後的四五年間,已經“夠用”的生鮮市場被資本一次次深挖需求,從“次日達”到“半日達”再到“2小時達”、“半小時達”,從“產地直供”到“中心倉儲”再到“前置倉”,行業標準不斷提升。

冷鏈、倉位、補貼,從藍海到紅海,沒有一個環節不需要燒錢。為了保證食品在運輸過程中“不超過-15℃”,資本的燃點也在不斷飆升。

大部分業內人認為,2019年生鮮行業的資本熱度早已突破燃點,只餘一地雞毛,行業已經遇冷。

根據公開資料統計,2019年以來生鮮電商關停數超過二十家,其中不乏呆蘿蔔(關停後回覆運營)、鮮來多、也買酒、我廚等明星標的,究其原因,無一例外均與資本相關。

以此前被曝資金鍊斷裂後又恢復上架的呆蘿蔔為例,其CEO公開承認“低估了燒錢速度,由於‘步子邁得太大’而失血過快。”而前者口中的“步子邁得太大”,是8個月內燒光18億元的紀錄。

什麼概念?

“燒錢”大戶瑞幸咖啡在IPO之前的招股書上明確到,從成立以來至2019年一季度的18個月間,瑞幸的累計虧損額高達22.27億元。曾有人做過形象的比喻,“如果把這些錢的現金從銀行取出來,然後放在爐子上燒,每天要燒490萬元。瑞幸這樣燒了560多天,而且還將繼續燒,甚至可能越燒越多。”

如果這種比喻值得參考,那麼呆蘿蔔每天需要在爐子上燒的現金會更多一點——750萬元。

反觀巨頭,根據每日優鮮主動披露的融資情況來看,規模逐漸攀升,且週期漸短。最近一次融資事件發生在2018年11月,公司旗下每日一淘版塊獲得元生資本、DCM領投的1億美元融資,而此前的3個月,每日優鮮才剛剛獲得高盛、騰訊等領投的4.5億美元融資,再往前推半年,是Jeneration Capital領投的1億美元D輪融資,以及騰訊、鼎輝領投的2億美元融資生態鏈基金……

極高的融資規模和融資密度疊加在一起,成就了生鮮電商比任何一個行業都要燒錢的事實。

“三年虧4000萬”vs“一年燒數十億”

包括上述“死亡名單”在內的多數小玩家,是燒不起這麼多錢的。“在某二線城市搞生鮮電商,三年虧損了4000萬,現在回過頭來複盤,感慨萬千。”說出這番話的不是三四十歲的中年投資者,而是一位24歲的創業者,“高頻次、硬需求的背後,是必須克服低毛利、高損耗、高配送、精細化運營這四個問題。”

但成本此消彼長,“三年投入4000萬,在社群自提櫃、員工成本、補貼三個方面投入過大,佔比70%以上。”

三年虧損4000萬元,對於其他“家裡沒礦”的24歲普通年輕人來說,是絕難企及的天文數字,而放在生鮮賽道狂飆突進的三年中,卻又顯得杯水車薪。

恰如生鮮行業的現狀,面對2015年就已經“夠了”的賽道,未來的四年沒有需求製造需求也要上。

趨近完美的“多、快、好、省”成為了生鮮行業的更高階需求,但一個事實在於冷鏈技術的成本以及前置倉成本問題始終未被解決,且隨著行業日趨白熱化的同時水漲船高。

而每日優鮮在此前立下的flag是在100個城市拓展10000個前置倉,幾十億元的資金投入也就不在話下。

這份投入,在上述年輕的生鮮“操盤手”的小規模試錯中已經可見一斑,其以社群自提櫃這種極端化“前置”的概念告訴行業,縮短使用者半徑,伴隨而來的結果將是與收入不成正比的、更高規模的投入。

且在這兩大燒錢核心未被解決的前提下,再增加補貼成本助力競爭,保持在這個行業內廝殺下去,除了持續不斷地燒錢,似乎也再無更優解。

最新評論
  • 整治雙十一購物亂象,國家再次出手!該跟這些套路說再見了
  • 現在若是擁有100枚比特幣意味著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