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科技>

近期,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體學習時強調:“區塊鏈技術的整合應用在新的技術革新和產業變革中起著重要作用,我們要把區塊鏈作為核心技術自主創新的重要突破口,明確主攻方向,加大投入力度,著力攻克一批關鍵核心技術,加快推動區塊鏈技術和產業創新發展。”習總書記的這一論斷充分彰顯了區塊鏈技術所蘊含的巨大潛力。據統計,僅2019年11月份全國各地就出臺了36項區塊鏈政策。而截至目前,全國已有30餘省市出臺了區塊鏈支援政策,30餘所高校開設了區塊鏈相關課程,成立了上百個區塊鏈基金、6000多個技術及產業聯盟。基於此,有必要對區塊鏈進行全面、理性的認識,探討形成系統、合理的管理機制,從而推動其健康快速發展。

強化自主創新 探索適合國情的發展模式

區塊鏈是一種由分散式資料儲存、智慧合約、點對點傳輸、共識機制、加密演算法等多種技術形成的組合創新型技術,核心機制是在不可信的競爭環境中,利用數學原理而非第三方來低成本創造信用的新型計算正規化和協作模式。作為一種由多方共同維護的分散式記賬技術,具有開放性、防篡改性、匿名性、去中心化以及可追溯性等特徵,改變了當前整個網際網路的信任機制,以及諸多行業的應用場景和執行規則,可以大幅拓展人類協作的廣度和深度,被認為是可以引起生產關係深刻變革的顛覆性技術。從應用視角來看,區塊鏈能夠解決資訊不對稱問題,實現多個主體之間的協作信任與一致行動,其應用已經從開始的數字貨幣擴充套件到數字金融、物聯網、智慧製造、供應鏈管理、數字資產交易等多個領域,大大提升了經濟社會執行效率,以“可程式設計社會”為特徵的“區塊鏈3.0”雛形開始顯現。

作為一項會對原有社會秩序和格局產生重大影響的新型技術,區塊鏈的廣泛應用仍面臨一系列問題需要破解。首先,作為未來社會的一種基礎設施,區塊鏈自身的安全性是第一位的。理論上,區塊鏈的高安全性依賴於難以同時攻擊的眾多無中心節點。然而,在實際執行中,由於各節點具備的安全防護等級參差不齊, 攻擊者可以利用網路拓撲結構, 僅憑少量資源即可成功實施小範圍攻擊。另外,隨著量子計算的發展,區塊鏈底層依賴的雜湊函式、公鑰加密演算法、數字簽名等技術也將受到一定的威脅。其次,系統級的區塊鏈安全評估也是制約其發展的一個關鍵問題。區塊鏈結構複雜,所包含的共識演算法、激勵機制、智慧合約等關鍵環節在實際應用中需要進行安全性評估, 目前仍缺乏程式碼評估機制以檢測系統漏洞,傳統的防火牆、入侵檢測等網路安全技術不能完全適用。最後,區塊鏈技術的應用讓監管模式發生變化。傳統的監管模式是集中化的、反匿名的,而區塊鏈卻是對這一模式的革命。面對日益發展的隱私保護技術,監管技術也要與時俱進。

雖然中國已經探索出一條重應用、強監管的“無幣區塊鏈”發展模式,但隨著該項工作的全面開展,仍需要更系統性地考慮及穩步推進的策略。一是要加強對區塊鏈知識的宣傳和普及,組織專業力量,利用線上和線下相結合的方式,不斷增強各領域各行業對區塊鏈技術的認知水平,建立各方共贏的良性互動模式。二是要立法規範與技術防範相結合,提升管理水平。在加強頂層設計、健全法律法規的基礎上,要加強技術防範體系的研究與建設,比如探索研發針對區塊鏈平臺應用的檢測、分析、預警等技術,強化對國內計算資源的統籌管理和對國外計算能力分佈的檢測。三是強化自主創新,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發展模式,尤其是加快區塊鏈關鍵核心技術的中國產化水平,以及探索聯盟鏈、私有鏈等“多中心”執行模式。

多方合力 共建協同創新體系

隨著政策支援力度的不斷加碼,區塊鏈行業賽道變寬,越來越多的社會力量參與進來,已成為人才、資本重點關注的領域。近年來,中國在強化監管的前提下,大力推進區塊鏈技術在社會各領域的廣泛應用,也取得了顯著成效。

但由於中國在區塊鏈技術及產業方面起步較晚、積累較少,仍存在較大提升空間。比如,在區塊鏈技術創新方面,雖然中國區塊鏈專利申請數量在全球遙遙領先,但大多處於審查階段,獲取授權的專利數量相對較少,且多為實用新型、邊緣性的專利。而且,區塊鏈技術的應用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多方面的配合協調方能有效推進。但由於存在的節點規模、效能、容錯難以平衡,跨鏈互聯難以實現,缺少統一的標準,鏈上鍊下資料難以保證一致等問題,造成當前中國金融領域區塊鏈技術的應用整體上仍停留在試點測試的初級階段,各類應用模式仍在發展中演進,缺乏典型的創新應用。另外,隨著又一輪“區塊鏈熱”的興起,應該注意防範因為區塊鏈技術應用而可能引發的對傳統商業運營模式的衝擊。

針對以上問題,中國需要推進政府、鏈條參與方、技術提供方等在內的利益相關方,共同參與構建區塊鏈技術的協同創新體系。其中,在技術創新方面,充分重視區塊鏈與人工智慧、物聯網、大資料等新一代資訊科技的融合式整合創新,要避免各類新興技術的“孤島式”發展。一方面在政策扶持上尋求最大公約數,避免重複支援和建設,提高集約效應;另一方面在發展思路上尋求最小公倍數,產生聚變效應,共同開啟智慧化時代。在標準制定方面,全方位標準的制定有利於區塊鏈行業的長遠規範化發展,目前也是各國爭奪的重點領域。中國仍需加強攻關,爭取儘快爭奪區塊鏈的標準制定權。在產業應用方面,需要深入開展“區塊鏈+”行動,深化在各領域的場景應用,按照基礎設施(區塊鏈服務網路、區塊鏈及服務平臺等)、行業應用和綜合服務三大板塊進行合理佈局,加強重點行業的平臺型企業的培育,共同推動整個產業生態的良性發展。但同時也應加強科學規劃,避免出現一哄而上的局面。

活用區塊鏈 提高社會治理資料可信性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要在“到新中國成立一百年時,全面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而本質上,區塊鏈就是一套治理架構,其核心是基於多種技術組合建立新的信任機制和資訊連線方式,在促進社會治理結構扁平化、治理及服務過程透明化、提高政府社會治理資料可信性和安全性等方面具有獨特優勢。

比如,深圳市率先推出了區塊鏈電子發票;最高人民法院已經規定了區塊鏈可被用作電子資料認證手段;北京市公安局已經開始利用區塊鏈對臨時車輛號牌進行管理;而將區塊鏈作為時間戳資訊的分散式資料庫,通過資料庫來解決智慧財產權確權及保護也已經成為當前探索的一個重要場景。這些都是區塊鏈賦能國家治理的生動、立體實踐,也充分說明兩者存在較強的互動需求。因此,加快區塊鏈的健康發展,與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有著高度的內在一致性。

區塊鏈技術掌握好、運用好,就可以大幅提升社會執行效率、降低執行成本、優化管理機制、支撐創新發展,成為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一個重要抓手。但也要充分認識到,技術本身不是萬能的,對新技術的運用不當或失於管控,不僅不會給國家治理能力提升帶來正向效應,同時還會導致技術誤導下的社會畸形化漸變,會給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帶來深刻挑戰。比如,目前傳統中心化的監管模式難以適應區塊鏈的內在技術需求。另外,區塊鏈的應用對新技術的利用和熟練掌握程度、行政思想意識的現代化理念轉變等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為更好地推動區塊鏈應用於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中,同時也需要行政管理和全社會治理理念轉變及能力的提升。

中國改革開放的實踐結果表明,國家治理體系及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推進是一個長期漸進的過程,革命性新技術的出現為其提供了變革的機遇及有力支撐。我們需要正確認識、積極部署,努力搶佔技術及產業發展制高點,使其真正服務於中國現代化建設,使廣大人民充分享受科技進步帶來的無盡福祉。

(作者李曄 系山東省科技發展戰略研究所所長、研究員)

最新評論
  • 整治雙十一購物亂象,國家再次出手!該跟這些套路說再見了
  • 三星手機全球銷量第一,國內卻僅佔0.7%,這究竟是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