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科技>

好久不講中臺了,最近看了一個梗:

中臺和這個,兩者有什麼關係呢?

中臺這個概念就是在2015年,被馬老師以及阿里團隊提出來的。在參觀了一家遊戲公司後,回來就在阿里整個集團層面啟動了 “大中臺,小前臺” 的戰略。

現在中臺已經越來越流行了,幾乎所有的大型網際網路公司都有中臺戰略,就像上面的圖片一樣,在佩服馬雲說話藝術的同時,我也佩服馬雲造概念的能力。

什麼是中臺?

中臺,通俗一點講,就是一個易擴充套件的生態平臺,在其上會不斷(低成本地)生長出各種資料服務。

搭建一個靈活快速 應對業務變化的架構,更快實現需求,同時避免功能重複建設。打通各資料來源,遵循相同的標準和介面,易於相互關聯,使得任何一條業務線都能應用整個公司的資料能力和資料資產。

從技術角度,做中臺是為了搭建一個靈活快速應對變化的架構,更快實現前端提的需求,避免高度複用的功能重複建設,這是敏捷開發、提高效率的地方。

從業務角度,藉助中臺沉澱能力,可以支援快速創新,讓研發更靈活,業務更敏捷,以應對未來不可預知的市場變化。退一萬步講,有些功能其他業務板塊已經做好了,那麼底層只要組合一下即可,更加靈活和快速。

我們為什麼需要中臺?

因為這是一個企業資訊化的新時代,企業需要連線消費者。

也就是說,消費者在哪裡,我們就要連線哪裡。這勢必造成了IT應用微型化、場景化、碎片化。尤其現在是移動網際網路時代,App技術特性決定了流量是被碎片化的不能聚合的。

另外,中國的消費者變化快,數量多,這也勢必造成了IT應用要快速迭代改變。

所以,我們必須把我們過去鐵板一塊的應用拆分拆分。與外部連線相關的的應用場景,一定要做成微型化、場景化、碎片化、微服務Open API技術,這樣便於快速連線、快速迭代改變。

哪些是平臺,而不是中臺?

做開發,有所謂的三層技術架構:前端展示層、中間邏輯層、後端資料層。我們現在講的中臺不在這個維度上。

現在到了雲端計算時代,雲端計算整個大體系被簡單粗暴分為SaaS、PaaS、IaaS,有人就混淆視聽,就把PaaS叫做中臺,中臺就濫了:Spark/Hadoop叫做中臺、TensorFlow 人工智慧叫做中臺、IoT物聯接入也叫做中臺,這些都是錯誤的。

中臺也分好幾種,資料中臺,業務中臺,技術中臺......阿里的中臺理念是一個不斷演進迭代的過程,從14年開始,經過阿里的實踐和發展,已經形成了相對成熟的理論體系和實施工具,但不能說它已經完全成熟,因為沒有什麼是一成不變的,探本溯源、推陳出新、破而後立反而是大方向和主基調。

資料中臺

所謂的資料中臺,是帶有產業主資料、畫像標籤、業務模型、業務演算法的。

所謂的資料平臺,才是那些最基礎最通用的:Hadoop、Spark、Flink、Impala、HBase、Flume、Mahout、ElasticSearch等。

業務中臺和資料中臺

業務中臺,更多是業務支援,比如客戶中心,平臺、身份、驗證,這些統一的東西來自一個地方,分別支援多個系統對業務的管理要求,不同系統開發的時候,可以直接從這裡獲取這個功能,而不需要再開發,從而把更多的系統連線在一起。

資料中臺,利用獲取的各類資訊、行為習慣資訊和演算法,獲取分析結果,比如業務中臺參照的客戶標準和分類方法就是基於資料中臺運算的分析結果,例如需求偏好(客戶標籤)。

資料中臺的資料來自業務系統,有原始資料(不同頻次的歷史快照+實時資料)、共享資料(拉到一起)、萃取資料(已經整理的標準化資料、標籤、模型),再反哺給業務中臺用起來。以精準營銷為例,資料中臺支援演算法,業務中臺基於演算法的結果,支撐實時推薦。

總結

最新評論
  • 整治雙十一購物亂象,國家再次出手!該跟這些套路說再見了
  • 首批氫燃料電池通勤客車在漢交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