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哪來這麼多錢?”這是很多人收到支付寶賬單的第一感受。1月6日,支付寶釋出了年度賬單。毫無意外,此話題高居微博熱搜榜。網友紛紛感嘆,不看賬單都不知道自己竟然這麼有錢。
這不是一張簡單的賬單,更像是每一個使用者的生活畫像。共享單車、外賣訂單、出差旅行、掃碼支付、生活繳費等等都出現在這些賬單中。同時,你每天收集的綠色能量、投喂的田園小雞也被作為賬單的重要組成部分,甚至有多少人給你的螞蟻森林澆水,飼養的小雞去誰家串門蹭飯,這些細微的社交活動也被一一記錄在冊。
社交夢阿里做了很多年,但一直不見大的水花。支付寶是一個入口,看似人人有份,其實人人不同。支付工具成為資料化和場景化的主要入口,這也是支付寶年度賬單之所以會在短時間成為話題王的主要原因。讓使用者的行為和資料之間的轉化變得更加互動和雙向,以資料為主要突破口來規範人們行為的精度和廣度,讓一個冰冷的工具不僅為人所用還能讀懂人心,這是支付寶的心思,也是諸多企業的共識。
生活需要儀式感。忙碌的現代人表面口是心非,但身體卻很誠實。他們很少花心思給自己認真的做年度總結,卻一定會開啟各大APP給他們量身定做的年度報告。
從網易雲的“年度聽歌報告”到支付寶的“年度賬單”。藉助大資料的力量,這些APP為使用者送上了一份“私人訂製”,也藉此略表真心。
這份報告要做得用心,又不可洩露太多“私心”。畢竟支付寶翻過車,也曾受過輿論的口誅筆伐。“圈子”也好,芝麻信用也罷,大資料之強是雙刃劍,這是過往經驗的總結,是栽過跟頭的教訓。報告要謹防夾帶私貨,也要切記勿背離初心。諸如阿里,巨頭們掌握的資訊越多,越要小心翼翼,因為人們已經開始對自己的隱私保持警惕。
網際網路時代,個人隱私以資料的方式儲存,其產生、傳播和使用都變得網路化、商業化。然而,現階段的立法和執法顯然還沒有完全跟上這樣的變化。在資料隱私未得到充分重視和保護的現狀下,如何獲取使用者資料,如何使用使用者資料,如何保護使用者資料,這些問題都要慎之又慎。
人們喜愛討論富有和貧窮,不僅因為他人富有,還可能因為自己“貧窮”。當用戶的慾望通過社交放大,他們的需求通過資料呈現,賬單翻過總有人會在貧窮和富有間一時搖擺,又很快投入自己的“搬磚”事業中去。
一份報告說明不了什麼,挑動使用者情感,窺探使用者心理,這才只是第一步,而阿里的社交夢不是用錢計算出感情那麼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