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姻現代汽車,頻頻詢盤臺灣供應鏈企業,……蘋果造車的新聞再次捲土重來。
這次不一樣的是,就在幾周前,蘋果汽車專案剛剛經歷了一輪高層人事地震。
蘋果官網的管理層介紹顯示,John在蘋果負責蘋果機器學習框架 Core ML 和 Siri 技術的開發。
對於擁有蘋果這般體量的企業來說,每一次換帥背後,都是這家公司在自動駕駛和未來汽車領域重大戰略調整的顯現。
從 2014 到 2020,蘋果汽車專案也幾次經歷一把手或執行負責人的更迭,發展方向也隨之不斷調整。
如今,約翰的上位,又預示著什麼?
蘇格蘭的神秘博士約翰·詹安德內亞,1965年生於艾倫橋(Bridge of Allan),一個蘇格蘭家庭。
無論在美國還是中國,過於低調的技術書呆子都不是社交媒體上的熱門人物。
約翰的早期生活沒有記載,除了畢業於英國斯特拉斯克萊德大學,獲得了計算機科學榮譽理學學士學位,還獲得了榮譽博士學位,以及——由於他對計算機技術的淵博知識,他是SETI學院和Castilleja學校的董事會成員之一。
OK,我們可以暫且給這位神秘博士貼上一個計算機學霸的標籤。
90年代的矽谷“魔術師”從個人職業發展而言,約翰無疑是幸運的。
1990年代,約翰在一家名為通用魔術師(General Magic)的初創公司開始了自己的工程師生涯。
你可能從未聽說過General Magic,但在矽谷,這家公司就是傳奇。
這家傳奇公司由蘋果團隊成員在1989年創立,最初的Mac團隊中有很多人加入了該團隊,包括安迪·赫茲菲爾德,馬克·波拉特和比爾·阿特金森這些蘋果元老。
1990年,安迪·赫茲菲爾德,馬克·波拉特和比爾·阿特金森
這是一個瘋狂的才華橫溢的人才的最佳孵化器。
90年代,這些天才提出了一個大膽的新產品構想:一種手持式小工具,插入電話插孔就可以處理電子郵件,撥打電話號碼,甚至可以傳送簡訊,並且帶有表情符號和貼紙。它有一個應用商店,裡面裝有可下載的遊戲、音樂和程式,可以執行諸如檢查股價和跟蹤費用等工作。它可以使用(可選)相機附件拍攝照片,甚至還有一個帶有觸控式螢幕的原型,可以撥打電話並無線上網。
這時,距離iPhone釋出還有18年。
此後不久,General Magic陸續研發出了微型觸控式螢幕和軟體調變解調器。
結緣谷歌約翰將General Magic的失敗稱之為矽谷最偉大的失敗模式之一——正確的想法,但是太早了。
他從General Magic辭職的原因則是:“我們意識到我們擁有更好的產品,並且我們不會將其發貨。”
從這一句話就可以看出,我們的約翰博士絕不是一位普通的計算機工程師,而是一個有著足夠強烈野心的有著技術背景的高階人才。
他後面的職業履歷證實了這一點。
離開General Magic後,他成為Netscape的第一批員工之一併在1999年參與創立語音識別公司Tellme Networks,擔任CTO。
2005 年,他再次跟朋友創辦技術研發公司Metaweb,職位依然是CTO。
當時,Metaweb開發維護著一個名為“Freebase”的開放式資料庫。Metaweb的目標是成為「全世界知識的資料庫」,類似維基百科,使用者可以上傳內容並自由引用。
2010年,谷歌收購Metaweb,時任Metaweb CTO的約翰加入谷歌。谷歌後來搭建的谷歌知識圖譜(Google Knowledge Graph)正是基於約翰開發的Freebase,為使用者的搜尋查詢提供直接答案。
幸運的約翰約翰是幸運的。
在他加入谷歌後不久,AI技術研究越來越受到谷歌重視,AI實驗室 Google Brain 都搬到了執行長 Sundar Pichai 的辦公室旁邊。
重點是,他還一度是Google母公司Alphabet的自動駕駛汽車計劃的核心成員。
2016年,他升職為谷歌高階技術副總裁,2017年職務範圍又擴充為谷歌AI及搜尋業務領導,幾乎參與了谷歌在產品中整合 AI 助手的所有工作,包括搜尋、Gmail、Google Assistant等。
谷歌任職期間,這位五十出頭的蘇格蘭人被同事稱為J.G.,想來群眾口碑是不錯的。
約翰 VS 馬斯克,一場嘴炮有意思的是,我們的約翰·博士跟鋼鐵俠馬斯克的觀點交鋒其實很早。
2017年前後,全球範圍內掀起了一場關於AI善惡觀的大爭論。
這年7月的美國全國州長協會會議上,馬斯克稱人工智慧是“人類文明的根本生存風險”。隨後,物理學家霍金跟票。
另一面,對AI潛力的樂觀看法正在推動Google的未來計劃,執行長劈柴呼籲Google成為“ AI至上”的公司。Google將越來越多地開發依賴AI技術的產品。
谷歌人,谷歌魂,約翰也恰如其分地公開表達了自己的觀點:“(馬斯克的言論)誇大得很不負責任”。
那一年舊金山TechCrunch Disrupt會上,他說:“目前,有關AI的大量炒作毫無根據…這種進入'某人將產生超人的智慧,然後將出現所有這些道德問題的做法'是毫無根據的,而且是不負責任的,因為不瞭解這項技術的人會非常關注,而不是專注於積極影響。”
“機器學習和人工智慧至關重要,將徹底改變我們的行業。我們正在做的是構建Google搜尋引擎之類的工具,並使您的工作效率更高。”
“我們一直在花很多時間在研究機器學習的公平性。如果您的資料存在偏差,那麼您將構建有偏差的系統。我們在Google以及與機器學習和無偏資料之間的公平性問題相關的研究合作方面做出了許多努力。”
“我幾乎試圖避開人工智慧這一術語——它有點像大資料。這是一個寬泛的術語,實際上定義不明確。我一直在嘗試使用機器智慧(machine learning,ML)一詞。”
說到這裡,除了General Magic時代的短暫停留,約翰似乎跟蘋果造車都沒什麼關聯。
2018年愚人節剛過沒幾天,一件人事變動大新聞來了:谷歌搜尋和AI總監約翰離職,加入蘋果。
業內人士推測,約翰的離職跟2018年穀歌搜尋和AI業務大分拆不無關聯。
2017年穀歌開發者大會上,CEO劈柴就提出由“移動先行”轉向“AI 先行”的戰略,將谷歌大腦和其它AI業務合併在一起,能進一步整合資源發展谷歌的人工智慧業務。
不過,弔詭的是,約翰離職的前一天,谷歌發言人對外稱他只是卸任職務,這樣可以更加專注技術研發,而且會留在谷歌。
但第二天,《紐約時報》就曝出他已加入蘋果,負責蘋果機器學習和人工智慧戰略,並且是向蘋果 CEO 蒂姆·庫克直接彙報工作的 16 位高管之一。
隨後這則訊息得到谷歌確認。
關於約翰離職谷歌的原因,Search My Websites聯合創始人Shiva Naidu 在 Quora 上給出了一個意味深長的回答——他認為可能是約翰發展AI的理念和谷歌發生了分歧。
眾所周知,谷歌快速發展的 AI 業務得益於其透過搜尋獲取了海量資料,這可能會涉及到資料隱私問題。
而當時蘋果表示正在開發一種方法,可以在不影響使用者隱私的情況下訓練演算法。蘋果在保護使用者隱私方面採取強硬立場是出了名的。
蘋果在挖角時,估計並沒有動過讓約翰負責自動駕駛的念頭,畢竟當時Siri的成績已經很難看了。
2018年3月,The Information曾發文詳細分析了Siri在被蘋果收購後如何一步步從領先變為落後。
當年喬布斯收購 Siri的初衷就是希望Siri最終能成為人們完美的智慧語音助手,就像科幻電影《她》中的語音助理那樣。
然而,過去幾年 Siri專案高管不斷更換,技術進展非常緩慢。
這段時期,Siri專案招聘人數增長了 24%,其中大部分都是各種與AI相關的工程師,他們的工作方向括改善 Siri 對問題的回答、處理“常識”和“知識圖譜”、語音辨識、Sirikit 開發者框架等——這些與約翰在谷歌負責過的技術領域緊密相關。
顯然,約翰很適合做Siri的救火隊長。
2018年7月10日,蘋果將其在Siri和Machine Learning(ML,機器學習)團隊合併,建立了一個新部門:ML和AI戰略,約翰得到正名,成為集團高階副總裁。
由約翰統一領導AI/ML團隊,就意味著,當蘋果內部涉足各種專案(包括開發人員工具,對映,Core OS等)時,整個團隊可以保持整合,力出一孔。
此前,蘋果Siri和機器學習團隊雖然有著許多共同的目標,但分屬不同實際控制人。
蘋果此舉,讓ML在公司內部無處不在。
幾種可能性約翰在2020年底這個時間點,被安排上位蘋果汽車專案負責人,有幾種可能性。
第一種可能性:蘋果造車計劃已經走到了需要臨門一腳的時刻。
2017年,蘋果CEO庫克曾告訴彭博社,自動駕駛系統是“AI 之母”,在蘋果看來是“非常重要的核心技術。”不過,他也承認,自動駕駛“可能是他們接觸過最困難的 AI 專案之一。”
但是,此次換帥以前,我們實在看不出蘋果高層對AI在無人車專案中的重視程度。
捋一捋泰坦專案的數位前任老大,幾乎都是高階工程人才出身:
第一任,史蒂夫·扎德斯基
曾在 1996-1999 年在福特做工程師,iPod和iPhone原型機的設計者。
看的出來,這時蘋果的造車計劃是絕對的硬體和機械製造主導。
第二任,鮑勃·曼斯菲爾德
1998年加入蘋果,領導MacBook、iMac、iPad工程團隊,最高官至蘋果高階副總裁。
關鍵詞,同樣是“工程”。
第三任,道格·菲爾德
最早是Mac硬體工程副總裁,後來做過平衡車品牌賽格威的CTO,後來又在福特擔任車輛開發工程師和團隊主管,在德卡當過原型機設計和技術主管,是車輛工程管理的好手,後來又做特斯拉工程副總裁,直到迴歸蘋果,配合鮑勃領導泰坦專案。
對位元斯拉自動駕駛Autopilot團隊高階人才的研究履歷和背景,目前最核心的Vision&AI(人工智慧和自動駕駛視覺)高階總監Andrej Karpathy是計算機視覺+深度學習圈的網紅,擅長透過攝像頭和感測器資料識別物體,將深度學習應用於影象和影片領域。
博士生期間,Andrej就以深度學習LSTM的部落格文章聲名鵲起,這種技術可以不止分辨照片裡的一隻貓,而且能分析出這是一隻在一塊棕色硬木地板上、踩著一塊有紅色輪子滑板的橘貓。
至此,假設如果是你坐到了庫克的位置,你會如何調整策略,以應對特斯拉的猛烈攻勢,以及科技+汽車行業的劇變?
首先,特斯拉2020年銷量近50萬輛,2021年直接向100萬輛衝擊,每一輛車都是行走的資料收割機,自動駕駛業務大氣已成。
其次,特斯拉從2012年開始網羅矽谷頂尖AI+工程人才,目前已經有最好的自動駕駛團隊。
此時如果不整合整個集團的力量去狙擊,說實話,即使強大如蘋果,勝算也不大。
兜兜轉轉,自動駕駛能否大成,核心依然是AI演算法。
屁股決定腦袋,當前已經統領蘋果AI/ML團隊近三年的約翰是最好的boss人選,無論是從技術實力還是從資源、人力、財力調動能力來看
第二種可能性:蘋果決意透過“各個擊破”,來應對自動駕駛和未來汽車這場硬仗。
這類似於行業內的詢價(RFQ)流程,同時也有不少供應商開始向蘋果送樣。
DigiTimes還表示,蘋果正在與臺積電聯合研發自動駕駛晶片。
臺網的供應鏈企業也再次傳出蘋果造車的訊息。《臺灣經濟日報》稱,近期蘋果開始向和大、貿聯、和勤、富田等等汽車零部件廠提出了備貨要求。文中甚至表示,因蘋果的需求量巨大,和大、貿聯等廠商全面爆單。
自動駕駛方面,蘋果將會採用多個鐳射雷達,蘋果在自研鐳射雷達的同時,還在和潛在鐳射雷達供應商進行談判。
隨後就是現代汽車自導自演的一出好戲了。
別忘了,蘋果CEO庫克的出身正是供應鏈。
可以推測,庫克的策略是,既然未來汽車的歸宿已經鐵定是消費電子,那麼最好的商業模式就是iPhone的商業模式,核心技術和服務自己掌控,零部件委託亞洲大工廠生產。
於是,在AI演算法層面讓約翰全權負責,集全公司之力all in AI。
供應鏈層面,他會擼起袖子自己上。供應鏈控制管理的難度很大,優劣標準也向來簡單:成本和利潤率。
蘋果造車的神秘面紗正在一層層褪去,接下來整個自動駕駛未來汽車圈的故事,會越來越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