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們中國人很幸運啊。”
最近一位澳洲小哥從中國回國後,對當地生活不便的吐槽,在抖音瞬間收穫200多萬點贊。移動網際網路迅速發展,改變了國內人們的生活方式,出行、購物、吃飯、甚至買菜,但在大洋彼岸另一端的澳洲卻無法實現。
網際網路對生活方式的變革,使得擁有著高需求高復購率的生鮮電商賽道,不斷湧入了眾多玩家。從2012年O2O風潮到現在,看似簡單的賣菜小事,在燒錢、補貼、圈地、倒閉的背後,經歷了數次高低起伏。
剛剛過去的2019年,生鮮電商再次被推上輿論頂尖,甚至有人發出生鮮電商已死的言論,那麼眾多公司“葬身“的生鮮電商真的是一門好生意嗎?
萬人湧進生鮮紅海
“得生鮮者得天下,電商的最後一個堡壘就是生鮮。”今日資本創始人徐新曾公開表示,資本的看好讓這一領域熱鬧非凡。
巨頭自然不會放過這一領域,阿里、騰訊紛紛佈局生鮮零售行業,美團也跟進試錯小象生鮮線下連鎖店。京東也在生鮮領域幾多探索後,在近期更名上線了社團團購產品“京東區區購”。
在資本趨冷的2019年,生鮮電商創業領域也十分活躍,甚至還有掀起行業二輪融資高潮的趨勢。其中包含半年獲得來自一線投行4輪融資的吉及鮮,還有被譽為“中國版Costco“的呆蘿蔔,在6月擁有6.34億元的A輪融資,還有生鮮傳奇、叮咚買菜、食行生鮮也相繼獲得億元人民幣的融資。
生鮮電商終局尚未完結,各家都還在盡力搶食分羹。生鮮電商的發展模式也在不斷演變。目前大致可以分為四種模式,以本來生活網為代表的O2O+B2C模式、食享會代表的社群模式、每日優鮮代表的前置倉和盒馬代表的店倉一體模式。
但燒錢的生鮮電商領域,並沒有條條大路通羅馬,很多通往安全區的道路非常曲折。
在進入倒計時的11月底,主打到店自提的明星企業呆蘿蔔,陷入關店和資金鍊斷裂危機;緊接著線上下優勢的妙生活,也關閉其在上海的80家門店;一週後吉及鮮,宣佈融資失敗,大量關倉、裁員;隨即我廚也叫停,前我廚COO夏荷在朋友圈寫下:“只因非戰之罪,結局本不應如此。”的嘆惋之詞。
“生鮮零售不只是模式之爭。”每日優鮮CEO徐正公開表示過,“目前生鮮電商行業出現了部分企業經營困難的問題,實質上歸根到底可能不是模式的問題,而是是否有堅決採取精細化運營,在全鏈條的每一個環節降本增效,把錢當錢、敬畏每一分錢。”
由於生鮮產品的多樣複雜性,最終留在市場中的註定將不會是一種模式,但模式的變化也是基於整個行業側重點的變化,從最初到現在早已截然不同。
試錯「三級跳」
為了成為迅速崛起的獨角獸,在對手未覺醒時搶先攻入腹地是電商賽道的常用手段。多數人將快速跑馬圈地視為唯一的手段。在資本的驅動下,生鮮電商也進入無序的競爭中。
為了實現軟體高裝機率,地推遍地皆是。“掃碼下載安裝APP,即可免費領取雞蛋。”的宣傳語迴盪在每個小區,還往往伴隨著首單減免,邀請新人入駐送券等花式拉新促活手段。很多社群團購模式的企業,大規模補貼團長拉攏客戶,大幅度降低生鮮菜品價格,“千團大戰”在生鮮領域再次上演。
補貼能拉來使用者卻無法留下,使用者逐漸熟悉套路後並不買賬,由此線上流量成本增加,為減少虧損許多商家逐漸提升菜價,招致使用者不滿,APP存活率也就此終結。呆蘿蔔憑著超低的菜價一度超過盒馬每日優鮮,佔據生鮮APP開啟率排行第一,但快速燒錢的模式也預示了其破滅的結局。
生鮮擁有著即時需求、即時獲取、即時消耗的三大消費習性,因此生鮮電商經歷了數日達、隔日達、今日達的變化。想要實現更優配送時長,縮短配送距離是最直接的方式。前置倉模式、店倉一體模式均為了優化使用者購物體驗。
相比門店低2/3房租、低1/3人工成本的倉儲,成為企業爭奪的關鍵。據統計,目前每日優鮮擁有1500個前置倉,花費10億佔領上海市場,叮咚買菜擁有近550個,店倉一體的盒馬突破200家。
但由於倉庫往往需要300平米的空地,尋找低成本的位置成為難題。再加上前置倉模式只能依賴密集建倉提升城市覆蓋率,從而促使企業成本再度增加,只有融資能力強的生鮮企業才能玩轉。
重資本模式使得一些小玩家在資金鍊斷裂後關店關倉,很多人開始理解,無論到店還是到家模式,並不會造成本質上的購物體驗差別。生鮮電商核心的命題,只有“鮮”和“快”。而解決這一命題的核心恰恰是長期被忽略的供應鏈環節。
“生鮮的本質是供應鏈“長跑”。生鮮經營的方向應該是專業化、品牌化,只有通過精準定位、滿足多元需求並且追求專業和極致,才能獲得長遠發展。”本來生活網運營總經理卞寧認可供應鏈是生鮮電商核心這種說法,現在不少賽道玩家,已經開始將觸角伸向供應鏈源頭——種植區。
在某種程度上講,生鮮電商的發展長遠實際上是農產品規範化,系統化,網際網路化的一個長期過程。從源頭進行品控,實現新農業的規模化運作,既能降低成本,還有利於產品在下沉市場的拓展。
近年來在電商江湖中,阿里、京東、拼多多紛紛看中伸直農業領域,將生鮮供應鏈衍生至上游源頭,從產地、品種、種植到包裝、運輸、銷售,數字化管控每一個環節,實現科學種植降低損耗。
從流量到速度再到源頭,生鮮電商行業愈發冷靜理智,而發展的模式也自下游往上游挺進,向農業延伸。
新零售與新農業
巨頭前進的方向往往代表了未來的趨勢。
“新農業和新零售融合=最佳供應鏈模式。”盒馬CEO侯毅在2018年論壇中,便高調指出農業的重要位置。並且在12月19日,阿里新一輪組織架構調整中,一直掌管阿里根基B2B事業群的戴珊,將盒馬收入麾下,並且與村淘、智慧農業等業務打通,新農業與新零售被著重點出。
細觀近幾年的網際網路巨頭,大家紛紛一致瞄準農業。網易丁磊養豬、京東劉強東種菜養雞、馬雲用人工智慧養豬等等。曾經以商業模型為重的網際網路巨頭,頻頻插手農業搞養殖種植,深耕產業源頭,直接從供應鏈源頭為生鮮電商賦能。
對供應鏈更加重視的生鮮電商企業,也提前開啟向上遊農業進軍的號角。
12月3日盒馬與中化集團合作推出“葲葒草莓”,開始嘗試生鮮產地直供模式。在14個草莓基地平均每畝的草莓數量實現了增收40%,帶來24%的利潤增長。無獨有偶,每日優鮮之前也通過使用者需求反向定製了清遠雞,這一品牌也是平臺上最暢銷雞肉類的榜首,除此之外還有定製牛排、定製乳品。還有近期剛剛獲得美團產業基金龍珠資本投資的“肉聯幫”,“王興養豬“調侃背後,也是美團要提升在豬肉上游供應鏈的控制能力。
產業向下、鏈條向上或許是未來生鮮電商的新出路。訂單式農業的模式,改造傳統農業鏈路,反向定義上游需求。利用先進科技手段既能保證產品品質,使其達到使用者青睞的口感,還能根據使用者的真實需求定製化生產,降低生鮮損耗,增加盈利能力。對於農戶和商家都是一件雙贏的是事情。
“只有把農業按照工業來做,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新零售和新農業的完美結合,它們所產生的巨大價值空間就是新零售的藍海。”利用數字化工具驅動農業鏈路改造、反向定義上游種植結果,使得生鮮電商整個供應鏈品質得以提升。
作為農業大國,三農領域一直是國家關注的重心,抓準農業源頭或許將是2020年生鮮電商實現更大盈利的關鍵節點。
錢可以燒出短期的規模,但燒不出長遠的未來。生鮮需要回歸生意本質,在供應鏈環節達到最優,形成可持續的自我生存能力,才能活下去。
在更加冷靜沉穩的2020年,資本與市場都將拋棄無腦的狂奔,誰是基礎最紮實的生鮮電商企業,誰才能在長跑中最終勝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