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科技>

接上文【書店新零售3——從資料化、數字化和超級會員開始】

六、新零售書店的新基建——數字化書&店和數字化文化生活平臺。

當書店+咖啡,+文創,+策展,與第三空間與生活結合後,中國的書店產業開始復甦;換句話,+咖啡,+文創,已經變成了書店的標配,它是新零售書店的新基建嗎?

很多書店透過改變體驗、環境和視覺系統,成為網紅店,大批流量蜂擁而至,不遠千里前來探店,那麼,“高顏值”是新零售書店的新基建嗎?

但是真實的情況是,打卡者來一次就再也不會到來,源源不斷帶來的流量在更多更美的網紅點到來之後會分散、喪失。

期望的生活方式也敗給了那些認為喜歡讀書,卻忍不住在書店掏出手機在京東、噹噹上查詢網上書價的喜歡閱讀的人的選擇。

所以,“網紅”書店和“空間”書店,會面臨越來越多的競爭與分流:咖啡店、酒店、網紅地產、藝術空間、博物館,健身房......。

作為下一代書店——新零售書店,需要創造出自己的獨特新價值,才能吸引閱讀者持續不斷到訪。

這個價值絕不是顏值和第三空間,而是數字化的書&店和數字化的文化生活平臺。

新零售書店的新基建1——數字化書&店

很多人理解數字化的書&店就是從“進-銷-存”到供應鏈打通。

真正的數字化的書&店應該形成短鏈的供應鏈體系,千人千面產品和渠道網,進而實現產品和服務的個性化滿足、效率化響應,即時性調整。

還有人理解數字化的書&店就是線上線下一體化,或者是全渠道融通,透過全渠道實現流量閉環。

真正的數字化的書&店,以效率和信用為核,資料能力成就透明化連結。

各種“不對稱”被打破,使用者端、門店端、供應端被打通,各個“利益相關方”使用者、作者、產品、出版社、渠道、品牌等,彼此賦能,他們成為擴張的邏輯原點和驅動單元。

亞馬遜開線下書店,很好地展示了數字化的書&店教科書般的操作。

第一:資料決定什麼樣的使用者在這裡看到什麼樣的書。

與眾多傳統書店【某某出版社十大好書】、【人生必看X本書】的分類不同,亞馬遜利用其平臺線上資料,以“評分原則”、“大資料聯想原則”、“閱讀習慣原則”等推薦維度,提供給現場年輕使用者更加“衝動”的需求選擇:

亞馬遜評論過萬的圖書、4.5以上評分的圖書、96%的看過此書的人給了滿分5分的圖書;亞馬遜被加入心願單最多的圖書;Kindle使用者買來3天讀完的圖書;讀社群Goodreads最多人閱讀經典;If You Like…專區;(如果你喜歡這本書,後邊的這一排書可能你也會喜歡)名人推薦專區。

第二,更加人性化的推薦體驗。

亞馬遜書店的演算法還體現在站在使用者角度,更加人性化的推薦體驗:

去出版社化,去系列小說化。作為全品類書店,使用者需求不會按照出版社的品牌溢值來 分類;為了使得購買壓力更小,也不以系列小說分類方法展示書籍。每本書都有評論與背書。還原了線上購買圖書最基本的邏輯。有些評論採用了普通民眾、著名書評人、企業家、或者作者本人的評論,來吸引消費者和KOL/KOC們進行多次分享;(大部分傳統書店要麼推薦時太過主觀,要麼過於遮遮掩掩,不如亞馬遜這樣挾大資料以令使用者(If you like x,you will like x)的沛然自信。)以書面示人。不同於傳統書店為更多陳列,大部分書以書脊示人,在亞馬遜書店,所有展示的圖書,都是以書面形式示人,最大程度地釋放書本原有的廣告屬性(如書名、副標題、腰封、書面設計等);

第三,真正的超級會員

在亞馬遜線下書店,隱形商品,就是亞馬遜會員。

與線上同價。亞馬遜線下書店大部分書都是原價,要知道折扣,就需加入會員,假如成為 會員,那麼將享受到線上同價折扣,而這個折扣也只有會員才能看到。與線上同體驗。把支付方式做得更符合數字原住民的習慣,亞馬遜引導和鼓勵使用者以APP直接支付,只需將支付結果展示給前臺即可。同樣,各種亞馬遜會員體系的服務同時得到。

第四,線下為線上創造新的需求

當然,這是亞馬遜線下書店的獨有之處,

亞馬遜根據線下書店收集而來的資料,進一步驗證基於線上資料的圖書推薦系統的精準度。線下書店為亞馬遜提供了一個低成本的流量入口,每一個顧客都是一個潛在的受試者,他在每排書架的停留時間、他在店內行動軌跡、他拿下了哪本書放下了哪本書最終又買了哪本書,都在源源不斷地幫助亞馬遜訓練線上演算法。

數字浪潮之下,數字化的紅利不應由亞馬遜獨享,品牌猿認為,站在使用者的角度不斷地思考:數字化的書&店能為使用者帶來什麼價值,那麼數字化的書&店就是新零售書店新基建的必然,無論你是文藝書店、專業書店、咖啡書店。

《待續》

6
  • 整治雙十一購物亂象,國家再次出手!該跟這些套路說再見了
  • “無人零售”再度迎來爆發增長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