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人們靠天吃飯,雨水充沛的年份往往會有個好收成,但是遇到水災或是旱災,就有可能顆粒無收,當然除此之外,還面臨著更多的氣候挑戰。但是現在隨著科技的快速發展,人類對於氣象變化的檢測越來越精密了,對於氣候的把控能力也越來越強,甚至已經可以呼風喚雨,這在古代是難以想象的。當然,也是隨著氣象監測的愈發精細化、精準化,由此可以預測更多的自然災害,並及時提醒人們避災避險,從而減少了生命與財產損失。另外,雖然我們對於天氣預報已經習以為常,但是天氣預報的社會價值和經濟價值是不容忽視的。透過天氣預報,人們不僅能夠提前知道今後幾天的天氣溫度如何,還能知道是否有降雨、降雨量有多少,是否可能引起山洪災害等等。這些天氣情況的變化直接影響民眾的生活和工作,所以提高氣象監測的精密度是十分必要的。
事實上,為了讓氣象監測變得更加準確,覆蓋面更廣,我國在 “十三五”期間發射了多枚氣象衛星,從而顯著提升了氣象監測的精準化。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早在在“十三五”開局第一年,我國就升級了靜止軌道衛星,實現了三維大氣的立體監測,這不僅在我國是首次,在世界上也是首次,這顆衛星的發射讓我國成為了世界氣象監測領域的領跑者。除此之外,我國在五年間陸續還發射了七顆在軌氣象衛星,這些衛星的發射讓氣象監測能夠覆蓋我國的每一個角落,大幅提升了氣象監測的覆蓋率。除了向外空中發射衛星,地面的氣象監測站的建設也是必要的,事實上,只有二者的相互配合才能實現氣象監測的精細化。對此,“十三五”期間國家也撥款資助了自動氣象站的建造,現在我國的氣象監測網已經有超過六萬個氣象站了,大大提高了我國氣象監測的精確的和覆蓋度。
迴歸到我國的地理面貌,其實對於氣象監測有著更高的要求。顯然,我國國土幅員遼闊,也有很多複雜的地形、地勢,這些地區的氣象監測準確度往往不如平原地區的高,針對此,在“十三五”期間,我國注意到了這個問題,並對此採取了相應的措施。比如,我國的西南地區地勢複雜,既有低窪的四川盆地,也有高聳的雲貴高原,這樣的地形對氣象監測裝置有很高的要求,需要比普通地區更高密度的氣象站才能達到同樣的監測準確度。但這些地區同樣是氣象災害的高發地區,只有高度準確的監測才能準確的預測即將會發生的氣象災害。所以我國在“十三五”期間著重關注了這一地區氣象站的建設,不僅在城鎮中建設了氣象站,還在鄉鎮中、山區中建設了很多氣象站,以此來提高氣象監測的準確度,更加及時、準確的預測氣象災害可以幫助人們避災,減少損失。
要提高氣象預報的準確度,不僅要建設更多的氣象站、發射更多的衛星,更要利用起大資料。現在大資料已經應用到了民眾生活的方方面面,它可以預測人們的消費需求,並且還可以結合使用者的潛在需求,進行商品的精準推薦。當然,這裡面的商品除了實體的商品之外,還包括文化消費品,比如圖書、電影、音樂等等。事實上,不論是人工智慧還是其他的科技手段,已經應用於包括氣象監測的各個精準領域,包括犯罪預防、火災預防等等。總而言之,科技的發展讓人們的生活更加高效、便捷,讓各領域的發展有了充分的資料支撐。依然以氣象監測為例,“十三五”期間,我國透過把大資料運用到氣象監測中大大提高了全國暴雨預警和對臺風路徑的預測的準確率。突發事件預警資訊系統的建成讓氣象災害預警能夠在短時間內傳播到各位民眾的家中,讓民眾能提前準備好應對極端天氣。大大提高的氣象預報準確度讓民眾能提前根據溫度和天氣的變化更換衣物,也可以及時防範氣象災害,避免農作物被惡劣的天氣損壞。
總而言之,氣象監測的準確率的是從各個細節方面提高的,這樣的細節的改變卻可以大大的改善民眾的生活,這些細節的改變其實也是科技上的一大成就。而民眾的生活和生產都離不開氣象的預測,生活中人們要根據未來幾天的溫度增減衣服,生產中要根據雨量的變化調節種植的計劃,而要實現這些就對我國的氣象監測的精準度有著很高的要求。“十三五”期間我國不斷的改善監測技術,增添監測裝置,大大提高氣象預測的精準度,極大地方便了民眾的生活。新的氣象衛星發射、新的自動氣象站的建設不止是國家在進行技術與制度完善工作,也正是這些在偏遠地區、地勢險峻的地區建設的氣象站和國家的大氣象監測網結合起來,用細節完善了科技的不足,從而達到了氣象監測高度準確的巨大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