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科技>

網際網路醫療被新冠肺炎疫情和資本“插”上了高飛的翅膀。

2020年12月,成立僅6年的京東健康市值一度超過了6000億港幣;緊隨其後,丁香園宣佈完成5億美元融資;近日,睿心醫療也對外宣佈完成B輪近3億人民幣融資……這是資本的故事,也是肉眼可見的藍海。前景可觀的網際網路醫療行業在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究竟扮演了怎樣的角色?被疫情倒逼而高速發展之下又隱匿著哪些痛點?

化解患者“三耗”難題

去醫院就醫往往得“不怕麻煩”。

掛號、門診、檢查、拿結果、確診、開藥、交款、接受治療並拿藥,這是一般情況下患者就醫的必經流程。在疫情最為嚴峻的時候,為配合防疫需要去醫院看病還需增加核酸檢測的環節。這樣繁瑣的流程對於本地患者而言尚可接受,但對於外地患者來說無疑是“耗時間、耗精力、耗錢”的就醫體驗。

與時間賽跑,與流程掰腕成了部分患者的日常。

今年30歲的李先生正是其中的一員。他肺腺癌術後不幸復發,基因檢測EGFR19外顯子突變,口服易瑞沙治療後沒有發現明確的耐藥突變,目前一直處於化療中。“外地人來北京求醫,是真的不方便。像我這種需要長期就醫的人,就更不方便了。”李先生告訴記者,為了免於來回折騰,他從2020年2月開始透過門診在醫聯平臺上進行治療。

當被問及治療與服務的感受,李先生說:“其實因為長期化療的緣故,我的血象檢測並不好,醫聯上分配給我的團隊助理每次都會按時提醒我在家複查血象、幫我解讀指標、整理病例。我在化療過程中出現不舒服的情況,主任也會給予相應指導,異地化療期間也全程線上參與,透過線上問診的方式幫我核實治療方案。”

對於李先生這類患者而言,像醫聯這樣的網際網路慢病管理平臺無疑化解了諸多不便。艾瑞測算資料顯示,診後階段線上模式算上線上問診、醫藥及醫護到家的醫療服務成本,平均單人每次醫療成本僅395元。然而,線下就醫的模式平均成本則高達每人每次1080元。相比而言,使用網際網路醫療診後方式無疑能夠節省更多醫療資源,提高全社會醫療服務供給效率,讓飽受疾病困擾、有著診後醫護需求的人群能夠得到更加有效的治療和更舒心地就醫體驗,從而推動整個社會更加健康高效地發展。

精細化智慧化成為趨勢

網際網路醫療的服務已經愈加精細化、智慧化。

目前,市場上存在最為普遍的網際網路醫療模式為“B2B2C”,即透過使用者終端應用,將醫生和患者連線起來,設定急速問診和找專家模組,透過線上問診的模式向患者收取相應費用,例如阿里巴巴旗下的網際網路醫療平臺醫鹿,針對線上問診開設了不同的模組,可以透過首頁搜尋進行問診,同時開設急速問診,7*24小時線上,另外還開設找專家模組,按科室和疾病進行分類以滿足患者的不同需求。

在此基礎上,隨著使用者的需求日趨具體化,網際網路醫療平臺隨之細分,針對的患者群體也更加具有針對性。

“醫聯的定位就是慢病管理平臺,我們計劃朝著技術門檻高、整合難度大、對患者結果負責的方向來做疾病管理的全流程服務。”醫聯相關負責人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醫聯利用人工智慧與大資料劃定慢病專科,然後讓專科醫生和平臺上的醫生助理+健康管理師共同為慢病患者提供長期規範的診療服務,包括建立個人電子檔案、定製化方案分級、病情管理、指標反饋、生活方式干預、治療方案調整、定期評估治療效果等。

事實上,患者的依從性一部分源於對醫生的信任,如何建立醫患雙方的信任也成為網際網路醫療企業努力的方向。據上述負責人介紹,在醫聯,醫生首先在醫聯平臺註冊備案,在和患者完成首次線下面診,醫患彼此建立信任基礎後,患者才會掃描醫生的二維碼完成醫患繫結,進而在醫聯平臺上進行慢病複診行為,因此平臺上的醫患關係相對更加穩固。

此外,可穿戴醫療裝置的模式也是目前較為流行和普遍的網際網路醫療模式。

早在2015年就佈局移動醫療的樂普醫療推出了樂普醫生,樂普醫療公司移動醫療事業部總監曹君在接受記者採訪時坦言:“樂普醫生依託數字醫療、物聯網及人工智慧技術,透過旗下可穿戴裝置,對多項人體體徵引數(心電、血壓、血氧等)進行實時監測和自動分析,滿足不同使用者、不同場景的醫療服務和健康管理需求,並就此建立起線上、線下互聯互通的平臺,達到‘防病-治病-養病’的生態閉環,相當於為每位使用者都配備了一位瞭解自己的家庭醫生。”

據曹君介紹,近期,樂普醫療還為老年群體和慢性病患者專門設計了“樂小樂AI健康陪伴機器人”,透過配套的智慧指環等檢測裝置,使用者在家即可進行多項體徵的健康自測。檢測完成後資料會自動上傳到樂普醫生後臺,透過基於大資料的人工智慧系統分析生成檢測報告。一旦發現檢測資料異常,樂普醫生平臺將自動向使用者進行預警及告知。在檢測結果正常的情況下,如果使用者需要進一步諮詢,也可透過機器人連線到平臺的醫生進行影片問診,醫生根據裝置採集的資料能夠準確瞭解使用者情況,並提供專業的醫療服務。

醫生患者雙受益

中國每年醫療衛生支出近7萬億元,網際網路醫療市場潛力大。

據Analysys資料顯示,2015-2019年期間,我國網際網路醫療市場規模呈逐年增長態勢。2019年網際網路醫療市場規模為1336.9億元,同比增長35.6%。2020年受疫情影響部分醫療服務由線下轉至線上,市場規模增至1960.9億元。

而據《2020中國網際網路醫療行業研究報告》顯示,中國網際網路醫院月接診患者超過3億人次,已上線網際網路醫院數量超600家,持牌網上藥店數為693家,網際網路醫療月活使用者規模超過5400萬,線上醫療月活使用者峰值超6000萬,月活使用者同比增長17%。

廣闊的市場之下,也孕育著對醫生和患者的福音。

“‘網際網路+醫療’服務形式不僅有助於患者,也為醫生學習進修提供了很大幫助。”解放軍總醫院第七醫學中心心臟內科主任醫師劉春萍在接受記者採訪時稱,針對患者,網際網路醫療新模式創新下,推出醫生助理和健康管理師的角色,輔助醫生,為醫生節省了更多時間和精力,同時,也能及時收集患者病歷資料並傳送給醫生,自行進行病情梳理,為醫生和患者的溝通提供最簡便快捷的途徑。

醫聯的相關負責人也指出:“線上+線下的聯動模式,可推進公立醫院的分級診療,將優質醫療資源下沉,有效地緩解看病難、看病貴的行業現狀。”

此外,劉春萍還認為,網際網路平臺還為提高醫療服務質量增添了“雙翼”:以網際網路為載體,醫療服務有了新形式,如形式豐富多樣的健康教育、醫療資訊查詢、電子健康檔案、疾病風險評估和線上疾病諮詢等;網際網路具有便捷性和時效性等優勢,可以針對患者的不同診療需求,提供不同形式的選擇。

行業高速發展下的痛點

近年來,國內網際網路醫療行業發展迅速,新冠肺炎疫情這樣的“黑天鵝”事件也如催化劑一般,倒逼網際網路醫療行業步入高速發展期。

據瞭解,在國家衛生健康委的委屬委管醫院中,網際網路診療比去年同期增加了17倍。一些第三方網際網路服務平臺的診療諮詢量也比去年同期增長了20多倍,處方量增長了近10倍。

儘管患者需求激增、市場前景廣闊,但網際網路醫療行業仍存在明顯痛點。

“從患者角度看,有一個十分明顯的痛點,就是患者和醫生的專業程度和表達方式都不一樣,患者在線上如何能夠準確地描述和表達病情;從企業角度來看,目前,很多網際網路醫療企業的營收主要來源於藥品銷售,如何開發多元化的商業模式,是企業需要考慮的問題。”億歐智庫高階分析師王思晗在接受記者採訪時建議網際網路醫療應融合發展,如網際網路醫療企業可以和商業保險公司、醫藥公司以及一些第三方檢測的公司合作。“我覺得多元融合不僅可以增加患者的服務場景,更能促進各個細分賽道實現雙贏。”王思晗說。

在醫療網際網路行業專家白吉可看來,目前,中國網際網路醫療行業發展的核心難點是誰付費即誰買單的問題。“行業內無論是錨定TOD還是TOC,都會面臨獲客、盈利、穩定性等問題。網際網路醫療作為連結供求兩端的技術支撐行業,對傳統醫療行業比如醫院、藥企、實體藥店的依賴較強,如何更好地整合上下游的資源,透過網際網路的連線屬性,更好地服務醫生和患者兩端並實現可持續發展,是所有網際網路醫療企業應該思考的問題。”白吉可對記者說。

此外,白吉可建議應藉助醫保付費的東風,聯合保險等多種支付途徑,企業應當全面拓寬醫療服務半徑,解決線下醫療服務的痛點,苦練內功,沉下心來打造相對於實體醫療服務有競爭力的核心網際網路服務產品。

8
  • 整治雙十一購物亂象,國家再次出手!該跟這些套路說再見了
  • 蘋果傳來新訊息,庫克發出最後通牒?2億使用者將受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