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價蘋果的興起
當國內的大多數廠商都醉心於維護與運營商的關係的時候,蘋果這個牌子在智慧手機發展的過程中,逐漸透過高價佔據了高份額。但是為什麼透過高價能夠獲取高份額呢?
舉個例子:這個其實跟奢侈品是一個道理,LV的價格動輒萬元,其實也就比市場上的那種幾十塊的良心製造商質量可能高那麼一丟丟,甚至有時候比這種良心製造商製造的產品還差。當你有1萬塊錢的時候,聰明人會買幾十塊錢的包包,但是要花很長的時間學習包包質量辨別知識,而且要從成千上萬個真假包包商家那裡一個一個淘來淘去,可能最終美滋滋的買了一個比LV質量還好的包包,當然也有可能眼光不好,買了假冒偽劣產品用三天就壞了。但是如果你手上有幾百上千萬,每天工資都10000以上甚至更高,你會花那麼多時間去學習和甄別這些東東嗎?毫無疑問,不計算LV包包帶來的炫耀的滿足感,只計算時間成本比這個包包本身的價格高了很多,而且再加上買到假包到來的被鄙視嘲笑、客戶對你的眼光不信任等因素,這些大佬們如果選擇用幾十塊錢買包包怎麼算都不是一個合算的買賣。於是市場上就出現了截然不同的兩個群體:買LV包包的有錢人和買普通包包的一般人。但是這裡面又出現了另外一個人群:假裝有錢人的一般人,而且這個群體的數量還相當的大!於是拼單買LV,賣腎買LV、買假LV的現象應運而生。這樣,有錢人的一少部分人不願意了,尼瑪LV買到手裡了我還得給他們解釋我這包不是假的!乾脆我就買別的幾千幾萬塊塊的包吧,省的碰到個人我還得跟他解釋半天。
蘋果是一樣,在剛開始,如果僅從價格和價值來說,蘋果充其量能夠溢價5%-10%,但是對有錢的使用者來說,加100%甚至200%的價格來買一個不需要考慮的高質量產品,怎麼算都是合算的。然後呢也像LV一樣經歷了這些階段:買的都是有錢人→買的假有錢人越來越多→假蘋果、買蘋果不愛國流行→大家轉買一個替代品。
大家看到了,這時候就是華為出場的時候到了!一方面是華為敏銳的抓到了“蘋果替代品”這個真空地帶,另一方面在這方面華為是有很高的優勢的,那就是資金實力。因為與LV不同的是,手機如果要衝擊高價還需要一樣東西,那就是護城河,於是在其他具備條件的廠商(聯想、中興這些有錢的手機廠商)還沒反映過來的時候,率先開始了研發帶動價格一路升高的模式。在運營商補貼大幅縮水的時候,華為的策略已經初見成效。於是乎除了小米、OPPO、vivo等幾家自帶護城河的手機企業,其他企業已經望洋生嘆逐漸衰落,於是乎逐漸形成四強並立的局面。
時光轉到特朗普對華為的制裁,華為在國外受阻的時候,龐大的資本和人力需要轉移到國內市場,那麼就需要搶佔一部分市場份額。那麼能搶誰的呢?
小米。但是小米的護城河MIUI一時半會難以觸及,除了打嘴仗華為實際行動不多,但是恰恰這個時候小米出現了自身的瓶頸,與幾十塊的品質包包一樣的瓶頸,怎麼跟低價的標籤區別開來。所以說,其實華為沒怎麼針對小米,針對小米的也就是開闢榮耀這條線,但是這個確實是學小米,而且學的也不太盡心盡力,質量和品牌設計完全就沒咋動腦筋,沒想到還真學有所成。其實主要得益於華為的品牌號召力。就好比假如LV出個牌子LU,就算(也可以說是必然)能輕鬆佔據較大的市場份額,但LV也不會盡心經營LU一樣。OPPO、vvivo,這兩家的護城河貌似比較好打:渠道和質量。因為堆渠道嘛,一方面華為缺的就不是人正愁人沒地方下放。另一方面,某企業輕輕一推,另一企業聞風的粉絲而動,廠妹機的輿論風潮走遍大江南北。輕輕鬆鬆就把OPPO、vivo逼上了絕路,但是好在OPPO、vivo這幾年賺了大量的高額利潤,不差錢,不然差一點就成魅族金立了。三無小廠的份額。這一片華為真的沒啥想法,除了裝模作樣除了幾款暢想之外,一點都沒發力,因為這塊的市場已經被小米擠壓的夠小了。結論:到這裡我們可以看到,其實小米和華為之間並沒有什麼深仇大恨,無外乎前期榮耀拼命碰瓷小米,後半段小米拼命碰瓷華為,真正的手段其實都沒有啥殺傷力,使用者群體並沒有改變,大家該買誰還是買誰。於是乎小米粉絲和華為粉絲拼命互懟,其實兩家的高管也許根本沒啥想法。有深仇大恨的其實是OPPO/VIVO這兩家難兄難弟,但是這兩家又不太擅長打嘴仗,所以大家沒啥感覺似乎一團和氣。
所以說:兩家的粉絲們都散了吧,該幹嘛幹嘛,有吵架的時間掙點錢他不香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