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粥是一位民謠歌手。在她的歌聲中,或許能聽出浪跡天涯的肆意灑脫——“沙海行旱舟,冰山做酒壺。二十多年沒朋友,天涯任我遊。孑然一身勇,算什麼英雄……”
但若將歌詞倒放,身處雲計算生態的企業,卻能品出不同的味道——孑然一人不可能瀟瀟灑灑地,行走於天下;身邊沒朋友,更像是沙海行舟般步履維艱。
SaaS服務商的遠方確實如此。
雲計算如搖滾,使我們亢奮地熱愛這一產業,雲計算也應該如民謠,在徐徐道來中,讀懂自己,也讀懂別人。當然,在我們不只執著於搖滾,可以靜下心來聽民謠時,才能在同一首歌中,聽出不同的味道,才能感受到每家企業的獨一無二,才可以理解不同的生態夥伴,到底想要什麼。
沃豐科技(Udesk)是智慧客服領域的獨角獸,也是一家典型的SaaS服務商,全球付費使用者達到10萬餘家。在這家公司身上,幾乎可以看到SaaS服務商的所有奮鬥,也可以看到他們對生態的所有訴求。
其實,SaaS服務商都自帶生態屬性,其希望聘用最資深的行業諮詢專家、最好的軟體工程師,以求實現更極致的應用體驗、更精細的產品顆粒度、更輕盈的交付模式。但事實並非如此。
SaaS服務商的思想包袱確實很重。他們生性專注,可經常被市場誘惑,他們樂於執著,可又經常屈服於眼前的營銷數字。也就是說,SaaS服務商總是在眼前和遠方之間,不斷地取捨、不斷地選擇。而一旦從訂閱式的服務,轉向定製化的專案,他們就很難回頭。
但沃豐科技(Udesk)不曾有此糾結,因為他們很快找到了輕裝上陣的生態模式。Udesk已將公司十餘類核心業務,遷移至華為雲。其中,多項解決方案更是入駐了華為雲嚴選商城。此外,透過呼叫華為雲的ASR能力,沃豐科技(Udesk)在人工智慧領域研發的腳步,也不再沉重。
這就是沃豐科技(Udesk)的選擇。而且透過這家公司,似乎可以看出些行業端倪。SaaS服務商希望輕裝上陣,但真能輕裝上陣的企業又有幾家?但透過華為雲從產品級合作、研發級合作,到營銷級合作,SaaS服務商才能沒有後顧之憂,專注於自身產品的極致體驗、專注於其熱愛的商業模式。
每家企業都不需要天花板明源雲也是一家SaaS服務商。
這不是一家創業公司,但也是一家創業型公司。作為房地產SaaS“一哥”, 明源雲市值近千億。其累計為全國超過6000家房地產企業,提供智慧商業解決方案和管理系統。中國地產百強企業中的99家,都與明源雲有著深度合作,且7成百強房企,使用明源軟體超5年。
“明源雲將成為一家科技公司,這也是公司的第三次創業。”明源雲市場品牌中心負責人鄒楊說到。在如此高的佔有率面前,他並沒有看到市場的天花板。其所說的第三次創業,是行業責任、企業精神,更是重倉年輕人、重倉技術。
第一次創業,明源雲是一家成功的軟體公司;第二次創業,明源雲成為了一家SaaS軟體公司;而在第三次創業中,明源雲將成為一家科技公司。當然,科技公司的視野就不是企業,而是產業,科技公司的願景也不是大江大河,而是星辰大海。
顯然,明源雲如今已不再顧慮生存問題,其渡過創業期的創業,代表著成熟企業,對產業趨勢的判斷。正因如此,明源雲形成了以核心ERP平臺為數字底盤,以雲鏈、雲客、雲空間、雲採購等網際網路業務為支柱的戰略佈局,這就是“明源五雲”。
而此“明源五雲”,在2020年,基本都已與華為雲展開合作。在上述合作中,或是接入了華為雲的測試資源,或是呼叫著華為雲的人臉識別技術,但更重要的是,明源雲在於華為的合作中,看到了沒有天花板的市場空間。
明源雲希望每棟建築、每個園區、每座城市都能具有科技屬性,這既是建設,也需要運營。“明源五雲”中的“雲空間”,就是服務於房地產存量空間運營、資產管理運營、數字物業運營的解決方案。
這正與華為智慧城市戰略相匹配。目前,華為在全球40餘個國家,參與200餘座智慧城市的建設。也就是說,華為正在為明源雲,開啟智慧城市的“雲空間”;明源雲也將使華為的智慧城市服務更有縱深。
服務應該看得見、摸得著不僅如此。
“明源雲更希望瞭解,華為雲的響應機制,服務流程。”鄒楊對合作的聚焦點,代表了相當一部分企業的想法。企業級雲市場,有其客觀規律,也有特殊的思維模式。生態夥伴希望瞭解華為雲的服務模式,正是更希望獲得華為雲的服務。
確實如此。高冷,好像與這個時代格格不入。每家SaaS服務商、每家生態企業都希望,他們的合作伙伴,是腳踏七彩祥雲的大英雄,但大英雄不能總是雲裡來、霧裡去,時刻在身邊的服務,才能更有生態安全感。
或者說,真正具有企業基因的雲服務商,懂得產品和技術,懂得躬身入局,更懂得人情世故,懂得在你最需要時,出現在最該出現的位置。正因如此,雖然SaaS服務商不願將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裡,但當他們選擇華為雲時,華為雲也就是成功了一半。
2017年,華為雲誕生;2018年,華為雲的市場份額不再是“Other”;2019年,華為雲躋身前三;2020年,華為雲躍居中國市場第二。也就是說,華為雲的成績,前一半是依靠穩定且敏捷的技術平臺,後一半就是依靠其看得見、摸得著的服務,依靠其具有企業級基因的生態理念。
生態責任是投入,不是投資當然,生態夥伴的安全感,不僅在於看得見、摸得著的本地化服務。
中國的企業數字化轉型,已進入深水區,在深水區按下快進鍵,是否存在風險,這並不好評估,但至少此時需要雲服務商更有擔當,需要更多企業站出來,為生態進化、人才培養提供服務。
中軟國際、軟通動力、拓維資訊等華為雲的生態夥伴,在各自領域,都是具有相當知名度的數字化服務商,而其另一身份是“華為雲夥伴能力中心”。或者說,他們既是華為雲生態的運營中心,又是能力中心。
其實,時至今日,“雲能力”也遠未實現普惠,尤其對中小SI、ISV,以及區域渠道商而言,他們具有強烈的學習意願,但更需要有人能扶上馬、再送一程。“華為雲夥伴能力中心”則彌補了這一生態空隙。
被授予“華為雲夥伴能力中心”的生態夥伴,其可直接面向用戶提供從業務諮詢、方案設計,到專案交付、平臺運維的完整服務。同時,他們也會將上述能力,賦予傳遞給雲精英服務商,並與其聯合進行市場拓展。
這顯然符合各類生態夥伴的發展意願,也可為各類生態夥伴提供了發展空間。由此,ISV可以專注於應用場景、專注於解決方案;SI和區域渠道商則找到了強有力的能力後盾;而中軟國際、軟通動力、拓維資訊等“華為雲夥伴能力中心”,更可將華為雲的平臺能力,與自身的產品和解決方案進行整合,並與精英服務商形成“微生態”,共同拓展市場。
當然,正是看到了這一模式的多贏性,2021年,華為雲面向夥伴能力中心的投入,將創紀錄地超過億元,較上一年度增長一倍。
不僅如此。
人才培養,也是制約中國雲計算產業的主要瓶頸。泰克教育,準確地說這是一家教育服務科技公司。他本應成為科技領域的新東方、學而思,但現在泰克教育更願意成為中國科技生態的伯樂,更願意探索“產教融合”的最佳實踐。
自2012年開始,泰克教育即與華為合作,為工程師提供從HCNA、HCNP,到HCIE的認知培訓。“但2017年前後,公司發展進入平臺期,年均業績增長只有百分之十幾。”林康平是泰克教育總經理,他並不是在進行凡爾賽式表述。在大時代中,泰克教育的發展本應更快,但地理邊界限制了傳統教育機構的業務覆蓋,網點和人員投入也制約了業績增長。
改變同樣是出現在2017年。
2017年華為雲BU成立,泰克教育立即著手在人才培養、業務遷移等方面與華為雲展開全面合作。2018年,國內首個“新工科創新人才培養基地”正式落地,該基地是由新工科聯盟、北京理工大學、華為、泰克教育聯合建設;2019年,“華為ICT產教融合聯盟”正式成立,該聯盟由重慶電子工程職業學院、華為、深圳職業技術學院、泰克教育聯合發起。
也就是說,泰克教育正在將華為雲資源與教育資源進行整合,提供從實訓平臺、內容課件,到師資培訓等完整的人才培養服務。正因如此,近三年中,泰克教育已與國內數百家高校、職教建立合作,加之其在全國18個省份建立的分支機構,其每年人才培養數量已經從1.1萬人,增長至2.5萬人。
當然,泰克教育跳過平臺期,並不是這一家公司的成功。其躍進式地發展歷程,正是華為“投入”人才生態的縮影。華為的這些“投入”,或許短時間內並不會見到經濟回報,或許華為也不指望將人才生態“投入”,變為可量化的“投資”,因為從長遠看,正是華為雲對人才生態的投入,才使雲生態源源不斷地獲得新鮮血液。
雲服務商最好沒有野心上述即是不同角色的企業,對生態的不同貢獻,對生態的不同訴求。但這還不是全部,因為他們希望雲服務商,有雄心可最好不要有“野心”。
智慧手機和雲計算幾乎出現在同一時代,但智慧手機的普及有如摧枯拉朽,雲計算的普及只能是步步為營。很顯然,這不是技術問題,甚至都不是生態問題,因為智慧手機同樣可稱為顛覆性技術,生態也同樣多元複雜。
我們習慣以ToC或ToB的視角,解釋此問題。這並沒有錯,但也過於寬泛。智慧手機顛覆了生活,雲計算是在顛覆產業形態。這正是差異所在,並不是說顛覆產業談何容易,而是我們為什麼要顛覆產業,或者說,顛覆也要適度。
激進的革命派,以雲計算為載體,希望顛覆一個又一個產業。這一點很像是網際網路思維,拿著投資者的金元,揮舞著高額補貼,寸草不生地將傳統產業中的中小角色,逐一驅逐離場,並形成市場壟斷,甚至連菜販和貨代都不放過。
積極的改革派,也是以雲計算為載體,但他們講求賦能,不求顛覆。他們賦能傳統產業,並以數字產業化,驅動產業數字化。傳統企業之間將完全遵守市場規律繼續競爭。或者說,他們之間的競爭,完全取決於其對於數字化的領悟能力,以及數字化轉型的快慢。
這一方面,華為雲的分寸,拿捏的穩穩的。他肯定不試圖去顛覆誰,而是希望團結更多人。這裡團結的物件,既包括科技產業的生態夥伴,也包括傳統產業的使用者。因為孑然一身雖勇,但算什麼英雄;因為雲者無疆,是技術無疆、服務無疆、生態無疆,而不是野心無疆。
靜下心來聽民謠文章至此,已基本勾勒出中國雲計算生態的全貌。在此生態中,每家企業都是獨一無二的,每家企業也各有想法。他們想要穩定的平臺、敏捷的能力呼叫、想要完成全國,甚至全球市場覆蓋、想要相互信任的生態合作、想要沒有天花板的上升通道、想要在最需要幫助時,有人能出現在最需要的地方。
而過去三年,華為雲實現近百倍增長。正是其可以靜下心來聽“民謠”,耐心打磨基於擎天架構的雲基礎設施,耐心地豐富應用使能ROMA、資料使能DAYU、AI使能ModelArts三大技術平臺,耐心琢磨生態夥伴到底想要什麼。而這才使生態夥伴可以輕裝上陣、可以後顧無憂、可以行者無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