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觀點」
鄭爽與張恆的新聞火了,但我們可不是來聊這場鬧劇本身。危機博士注意到,當時炒得沸沸揚揚的、鄭爽經營的人工智慧公司已停止運營,而此前更有自媒體發表了《鄭爽進軍人工智慧領域,娛樂圈悶聲幹大事》的文章,不禁讓人感慨與思考,一旦人工智慧這種高科技,無門檻的讓大杆子打不著的流量明星摻和,是不是就距離階段性高點,甚至泡沫破滅不遠了呢?
大家好,我是危機博士。本期影片和大家探討,前些年火爆的人工智慧是否進入寒冬?
柯潔對決ALPHAGO
12015年人工智慧下圍棋贏了世界冠軍,後來,指揮交通讓城市擁堵有所緩解,他輔助我們駕駛汽車,和我們對話,預報天氣,甚至幫助我們點外賣,網購下單。人工智慧技術可謂參透到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併成為各路資本追捧的物件。首先,我們必須瞭解什麼是人工智慧?
計算機科學家:約翰·麥卡錫
“人工智慧”一詞的提出者,約翰·麥卡錫說:人工智慧是研製智慧機器尤其是智慧計算機程式的科學與工程。它與使用計算機理解人類智慧類似,但人工智慧並不將它自己侷限於生物意義上的方法。意思就是:人工智慧是基於電腦程式設計出來的智慧程式,它不一定以人體肉身般的存在,但他可以擁有與人類類似的智慧。鄭爽和張恆的公司搞的是人工智慧嗎?
鄭爽的人工智慧科技公司
其實,鄭爽的上海鯨谷座人工智慧科技有限公司,以及其控制、張恆運營的鯨乖乖人工智慧公司主要是與一檔綜藝節目《這!就是鐵甲》相關,節目主要是選手透過遙控器,無線遙控基於遙控車改造的機器人對戰的內容,這些機器人和當下我們理解的人工智慧大相徑庭。這裡我們必須將人工智慧與傳統意義上的機器人分開理解。要知道,我們今天發展智慧機器的路線圖主要依託於上世紀現代科學的三論——控制論、系統論和資訊理論。
上世紀現代科學三論
今天我們主流的人工智慧是依託於資訊理論的概念,透過大資料,結合計算機的計算能力,而產生的機器學習,而鄭爽、張恆在綜藝節目上展示的機器人更偏向於控制論概念,單從節目中展示的遙控車看,與控制論集大成者——波士頓動力公司推出的機器人還相差甚遠。接下來,我們來解釋一下人工智慧的發展歷程。人工智慧是依託於現代強大的電腦計算機而產生的。
查爾斯·巴貝奇的解析機器
19世紀中葉,英國數學家查爾斯·巴貝奇發明了一款長30米、寬10米的蒸汽機驅動的分析機器,使用打孔紙帶輸入,採取最普通的十進位制計數。雖然當時市場反響平平,但為人類的計算機革命打下了基礎。之後,艾倫·圖靈、馮·諾依曼等計算機之父們,在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真正意義上把計算機發明出來。
艾倫·圖靈與馮·諾依曼
上面分析了,鄭爽、張恆的人工智慧公司搞得機器人和真正的人工智慧可能天差地別。所以,接下來,我們透過人工智慧的發展歷程,來介紹什麼才是當下主流人工智慧概念。誰發明了人工智慧呢?這裡有三個關鍵人物。
《模仿遊戲》劇照
50年代,密碼科學家圖靈在英國《心靈》雜誌上發表了一篇《計算機與智慧》的論文,引發了人類對於計算機是否應該具備智慧的思考,文中提到的“模仿遊戲”被後人定義為“圖靈測試”,並拍攝成卷福主演的電影《模仿遊戲》,而圖靈測試簡單地說:就是在不相見的情況下,人機對話,人無法辨別對話者為機器,即為透過圖靈測試。第二個關鍵人物名叫:麥卡錫。1956年,年輕的助理教授麥卡錫,拉著自己的小夥伴科學家明斯基等人,一起從洛克菲勒基金會要了一筆贊助費,在美國達特茅斯舉行了一場小型學術會。就是這場當時不起眼的小研討會上,麥卡錫與閔斯基提出了“人工智慧”一詞,所以,最終麥卡錫成為了主流認知的“人工智慧之父”。
人工智慧之父:麥卡錫
我們上面說到,當下的人工智慧其實可以理解為機器學習,而機器學習雖然在上世紀80年代就被提出,但在過去十幾年被一種叫做深度學習的技術主導,而這種技術就基於大資料,大資料則來自於科學家夏農提出的資訊理論,恰巧的是,夏農也參與了麥卡錫等人組織的達特茅斯會議。所以,夏農也是人工智慧這一概念的關鍵人物之一。
夏農與資訊理論
說了這麼多,人工智慧到底是如何執行的呢?分解一下,人工智慧由三部分組成,演算法、算力和大資料。
人工智慧的組成
舉個簡單的例子,如果把人工智慧比作F1賽車的話,計算機演算法就是經驗豐富的賽車手,在他的腦子裡早就知道哪裡加速,哪裡減速,哪裡超車,而算力就是賽車的發動機,要想跑的快,發動機必須動力十足,最後是大資料,它就等同於汽油,是人工智慧的能源,沒有汽油,再好的馬達,再頂尖的車手,都沒法馳騁賽道。
晶片的計算能力
所以,大資料輸送到計算機,藉助計算機的演算法程式,和算力,也就是我們的晶片的計算能力,學習大資料,並且產出我們想要的應用端結果,比如讓計算機學習10萬張各種各樣表述名稱的貓的照片,就能透過攝像頭,輕鬆辨別出哪隻貓是波斯貓,哪隻是英短、哪隻是暹羅貓。前面說了,這條技術邏輯是基於上世紀80年代提出的機器學習,在2006年之後,伴隨著多倫多大學的辛頓教授等人,透過模仿人腦編制的深度神經網路演算法。之後,學者們並聯計算機中央處理器CPU或者影象處理器GPU,學習海量資料,最終再識別物體,完成技術突破。
深度神經網路演算法
最終,在2012年之後,在資本的加持下與科技創新與創業的精神指引下,人工智慧掀起了一次技術浪潮,應用到了網際網路消費相關的領域。但你知道嘛?這可不是人工智慧第一次高潮了!人工智慧從1956年被提出到當下,經歷了三起二落。第一波人工智慧從上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當時主要提出兩種實現人工智慧的技術路線。第一條是希望透過模仿人類大腦思考,用計算機編制神經網路來實現人工智慧的學派,後來被成為神經學派或聯結學派,另一種方式則是寄希望於人類經驗沉澱下來的知識,溝通一種專家系統,這一學派被稱作符號學派。
神經學派:聯絡主義
符號學派:經驗主義
起初,兩個學派各有所長,均衡發展,後期聯結學派略勝一籌。但當時沒有足夠的資料儲存技術,計算機的運算能力有限,最終人工智慧還是沉寂了數十年。
鄭爽等流量明星搞人工智慧,真假不說,但噱頭夠大!上世紀末,IBM的人工智慧也是各種搞噱頭,但結局只剩嘆息。
IBM的深藍計算機奪冠
80年代,隨著新一代計算機的發明和各種演算法的進步,人類迎來的人工智慧第二次高潮。IBM的深藍計算機在智力答題比賽中奪冠,並在國際象棋大賽中贏了世界冠軍卡斯帕羅夫。但當時計算機算力有限,一臺計算機的算力還不如今天一部中檔次智慧手機的計算能力。最終,人工智慧進入了寒冬。
深度神經網路
第三次人工智慧浪潮就在當下。演算法方面,辛頓、本吉奧與樂昆三位教授創新與發展了神經網路,讓深度神經網路技術主導了當下人工智慧的發展,同時,基於人類經驗與知識的圖譜技術等也開始大規模應用在搜尋引擎、聊天機器人上;算力方面,過去十幾年,摩爾定律發揮很重要的作用,晶片計算能力在一個週期內會翻倍,同時,成本會下降一半,計算機科學家們透過並聯CPU,或者直接使用GPU,亦或是研發特定晶片,如谷歌基於TensorFlow框架研發的TPU,計算能力取得了長足進步。
摩爾定律的應用
但最關鍵的還是資料。伴隨著網際網路技術發展,以及智慧手機、手錶等可穿戴裝置、各類應用程式的普及,海量資料被儲存了下來,這為人工智慧發展提供了源源不斷的資源。最後,我們聊聊人工智慧是否又一次進入寒冬?這裡我們從人工智慧三要素,未來技術路徑,以及資本與商業應用,三個方面分析與預判。演算法上,最近幾年的突破非常有限,算力上,基於矽材料的芯片面領著摩爾定律失效的問題,矽晶片上電晶體排列面臨物理極限,我們只能設法最佳化,但問題是計算機計算執行時,我們並不知道每個電晶體的貢獻與利用率;在大資料的發展上,前幾年普遍認為5G的到來會讓我們進入資料收集的新時代,但5G時代帶來網速和頻寬的提升,但基於高網速、低延時等5G特性的商業應用並沒有突破,且各國資料立法也對資料的收集設定了界限。其次是技術路徑。過去十幾年,人工智慧主要方向在深度學習,未來,機器只通過視覺技術識別物體,只會將人類語言進行記錄和翻譯的單一模式行不通,而向掌握“聽說讀寫”等人類綜合行為的多模態轉變,任重道遠,這必須透過將機器學習、深度學習、知識圖譜等各類人工智慧技術交融才行。
最後是資本與商業應用。雖然人工智慧概念依舊火爆,但根據Pitchbook的資料,從2018年到2019年,人工智慧初創公司融資交易規模和交易數量都有所下降。2019年不僅風險投資交易數量下降1.3%,而且交易總額也下降了24%。而商業應用端,已經從前幾年主攻消費網際網路,向最近主攻工業網際網路的方向發展。人工智慧正在投入到製造業甚至是農業,如智慧工廠、智慧養殖場和農場、乃至於汽車製造的各個環節中。這些環節必定需要長時間投資與優秀人才投入,才能讓獲得技術賦能的。所以,影片最後,危機博士做一個預判,人工智慧短期會進入了一個小寒潮般的靜默期,在前幾年爆炒人工智慧概念之後,行業將進入與實體經濟產業融合的攻關期。未來,那些炒概念,不能將資金和人才投入真實的創新與應用端的公司必將被淘汰,未來,我們將迎來人工智慧時代的主升浪。
*本篇文章的影片版稍後推出,敬請期待!完 | 感謝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