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乎所有最初高度強呼叫戶體驗的產品,成功之後,都絕不回頭地走上了商業化的征途。
作者| 姚心璐 編輯| 羅麗娟
大量服務於“商業化”的功能被披露出來:直播元件、搜尋頁運營、推送訊息、一物一碼、搜掃一掃識物、封面廣告、交易保障……不一而足。
在公開課上,小程式公佈了2019 年成績單——日活躍使用者超過 3 億,過去一年的交易總額共計8000億元,同比增長160%。
小程式誕生之初,張小龍曾經描繪了其“用完即走”的理念;但一年後便補充說,是要使用者“走了還會回來”。而現在,小程式更是把“如何留下使用者”列為新一年的三項工作重點之一。
張小龍在2016年微信公開課上演講,提出“好的產品是用完即走”
全面商業化在2020年的目標中,小程式與“商業化”牢牢地綁在一起。
在微信公開課演講上,微信開放平臺副總經理杜嘉輝開講不久便直奔主題,“今年我們的目標是幫助大家打造自己的商業閉環,”他解釋說,“這有兩個重點,一個是商業閉環,另一個重點是‘自己’,意為使用者是屬於商家的。”
伴隨著“交易額增長最快的是電商和零售行業”的介紹,小程式連線線上、收割線下的能力逐漸顯露——儘管2年前,張小龍還在強調“小程式不是為電商準備的”。
圍繞“商業閉環”,小程式的新年目標簡單粗暴:使用者新增、使用者留存、商業變現。
此前,小程式由於相對隱蔽,被開發者詬病引流困難;現在,小程式正在變得更容易被發現。據介紹,除了搜尋等方式外,小程式還將在基於內容、社交關係、地理位置三個要素上,主動提升“被發現”的概率。
“我們今年的重點會放在廣告提升和建設商業交易場景。” 杜嘉輝表示,在2019年,小程式開始嘗試插屏廣告、視訊貼片廣告等形式,今年,小程式計劃啟動封面廣告,以及更多適合頁面展示的自定義廣告。
在交易場景方面,小程式將在品牌認證、物流工具和交易保障三個方面,提高使用者的購物體驗。據介紹,目前小程式已經擁有快遞配送、即時配送、散單寄件等多種物流解決方案,開發者只需接入開放埠,皆可使消費者在小程式上直接檢視購物後的物流資訊,提高對收貨的安全感。
交易保障是小程式在電商方面的一大變化。將會提供給商家的新功能包括:統一的官方標識、商品搜尋加權,以及統一的訂單管理和使用者糾紛處理功能。
去年底,微信悄然更新了掃一掃,增加了“識物”功能,可通過掃描物品,提供售賣相關產品的小程式連結。1月9日,微信表示,這是小程式正在為商家提供的一系列提高運營能力的工具之一。
新發布的“一物一碼”功能與“識物”協同工作,前者為微信提供的迷你二維碼,商家可以將其貼於實體商品處,在消費者掃描後,可以直接引導至其小程式,進而形成轉化。
“我們聽到很多聲音說,微信稽核太慢、處罰太絕情,是不想讓人在這個生態上做生意,” 杜嘉輝說,“所以,我們現在要變得更有服務意識,我們在開放社群設立了運營板塊,幫助開發者理解運營、提升服務品質。”
小程式變了嗎?小程式可能從來沒有這麼“現實”過。
直到上一次公開課時,小程式的狀態,仍然是沒有入口、不能推送訊息、沒有應用商店、不能分享朋友圈、有限制地搜尋——與今天所強調的“獲客、留存、變現”三重點,形成了顯著對比。
在去年張小龍的“四小時演講”中,曾提到對小程式的設想。“如果只是希望藉由小程式這種載體,來做一個流量的生意,我一點都不看好。只讓自己好,不讓別人好的事情,通常都不會太長久。”
正如張小龍所說,小程式是一個“看起來挺慢”的事情。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這個業務都以一種個性的、與眾不同的狀態存在著,更像是一個張小龍和微信團隊對於產品理解的“理想狀態”。
追溯到4年前,小程式首次以“應用號”的名稱亮相時,微信團隊對它的期待是:以輕量App的形態存在,使用者搜尋時可以找到,但平時不會向用戶發內容,不強調流量和使用者黏性,“觸手可及、用完即走”。
即使站在今天,從使用者的角度看,這無疑都是一個理想型產品:需要時出現,不打擾。
但在另一面,對於小程式創業者來說,上述特性帶來的卻是無限困擾。曾任《時尚芭莎》主編的於小戈,在投入小程式創業初期,計劃融資時,便遇到了對方的質問:小程式用完即走,那要用什麼方式實現使用者留存?
小程式成為創業者們愛恨交加的一款產品。如同當年的公眾號一樣,小程式的出現被無數創業者所追捧著,常常有投資者斬釘截鐵地判斷,“小程式就是一個風口”;但在另一方面,小程式那些近乎於“剋制”的特性,在各個方面限制著創業者的成長機會,甚至血本無歸。
曾有創業者孵化出多個高傳播性的小程式,卻因為分享式營銷被一夜封禁,只得轉回App創業;也有創業者截圖哭訴,百萬日活的小程式,廣告收入不過一萬多元,除去伺服器和CDN的充值開支,幾乎入不敷出。
向現實妥協,似乎是唯一的選擇。事實上,在去年的公開課上,張小龍已經開始探討起了“更現實”的小程式問題。
在他提出的2019年小程式工作重點中,他提到了要增強小程式的搜尋功能,也提出了要增加一個完善的評價體系,“當你要買一個家鄉的土特產,不知道哪個可信,但發現你的朋友在土特產小程式裡買過並且有好的評價,那你就會很放心。”——現在看來,這像是今天推出的“小程式交易保障”某些功能的前身。
只是那時的變化程度,或許還沒有今天這樣明顯。
畢竟,在去年的公開課上,張小龍提到增強小程式與使用者粘性的問題時,表示“會想辦法”,“但未必是大家想的這種很粗暴的資訊推送方式”;而在2020年的公開課上,小程式推出了“訊息訂閱”功能。
騰訊的希望幾乎所有最初高度強呼叫戶體驗的產品,成功之後,都絕不回頭地走上了高度商業化的征途。
2019年,伴隨著小程式初步添加了搜尋、評價、變現等內容,其日活使用者超過3億,人均使用小程式的個數提升98%,流量主廣告收入增長53%,而中長尾小程式通過官方廣告能力獲得的收入佔比從56%提升至75%。
光大證券對騰訊2019年三季度財報的分析報告顯示,小程式商業化能力逐漸提高,成為其季度業績亮點。
報告表示,小程式商業化的表現提升體現在三個方面:其一,增加了對小程式服務商和程式主的支援,中長尾小程式日均交易筆數同比增長超過一倍;其二,廣告表現能力持續提升;其三,在雙11中小程式訪問使用者達到1億次,平日使用者對零售訪問渠道的總數也提升近一倍。
曾經,小程式團隊說,“我們不管錢,只管生態,只管生態合理性,更關心開發者能夠賺多少錢”。
不過在行業人士看來,在微信的生態中,小程式本就承擔著商業化變現的角色。“因為微信要考慮產品的公共性和使用者體驗,微信的商業化必須要剋制,但小程式商業化不那麼敏感,微信小程式自推出以來在逐步商業化,現在使用者習慣已經形成,產品型別也非常多樣,加速商業化非常有必要。” 艾媒資訊分析師李鬆霖曾分析表示。
對於騰訊集團來說,微信整體也正在承擔著更重要的商業化任務。在騰訊第三季度財報中,此前作為營收支柱的遊戲營收佔比在持續下降,騰訊的收入結構由遊戲“一家獨大”的模式走向各項業務“多點開花”,正在成為趨勢。
更進步一步看,小程式的商業化,不僅意味著營收。從這個看似會將App“架空”的產品誕生之日起,行業便不斷有聲音討論,小程式的存在,是否是超級巨頭架空iOS、安卓,自行打造類作業系統的行為?而小程式如果能成功商業化,也意味著微信在這個“類作業系統”中,已經找到了成功的變現途徑。
在小程式商業化前途明朗的基礎下,光大證券在對騰訊三季報的分析中提出,如果說PC時代,Windows作業系統成就了微軟,移動網際網路時代iOS成就了蘋果,那麼,“在物聯網時代,微信作為數字化社會資源的作業系統,給騰訊帶來的市值空間值得深入思考。”
上述種種,無疑解釋了小程式加速商業化的原因,一切看上去都很有希望。只是不知道,這樣的小程式,還是不是張小龍在2016年冬天釋出時,所期待的那個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