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這位“歐洲網際網路之父”,一般人可能不太熟悉,百科上的解釋是這樣的:柯斯坦教授以老式的方式塑造了他在計算機聯網領域的關鍵角色,即通過人與人之間的聯絡。
1982年,他與新生的計算機網路領域工作的美國科學家建立了合作關係,這促使他在自己的倫敦研究實驗室採用了他們的標準。這些標準被稱為“傳輸控制協議和網際網路協議”,即TCP/IP,它使不同的計算機網路能夠共享資訊。美國網際網路先驅溫頓·瑟夫稱:雖然即使沒有柯斯坦教授,TCP/IP最終也有可能進入歐洲。但是,柯斯坦大大加速了這個過程。
有人可能會奇怪,這樣就稱得上是“網際網路之父”?確實,一般而言,說起什麼什麼之父,大部分人的理解都是創造或發明某個東西的人,但這種認知過於簡單粗暴,當然這也是受百科全書式的思考邏輯影響。
其實,就“網際網路”這一存在而言,僅憑一人的努力當然是不夠的。因此,“網際網路之父”並不是指單獨某一個人,而是指一個群體。就像很多人都不知道,“網際網路之父”這一美稱其實被先後授予多人,包括:蒂姆·伯納斯·李、溫頓·瑟夫、羅伯特・卡恩等多位偉大人物。
目前來看,眾多“網際網路之父”中最出名的應該是蒂姆·伯納斯·李,很多人應該不知道這位電腦科學家,但是凡是會用電腦的人一般都看到過“WWW”這串字母,這個就是蒂姆在1989發明的,也就是“World Wide Web”的意思。此外,世界上第一個網頁瀏覽器也是蒂姆發明的。
除了這幾位,有意思的是,各個國家也有代表性的“網際網路之父”。比如德國網際網路之父維納·措恩。也許有人會覺得,這麼多網際網路之父,這個名稱是不是太水了?其實,世界那麼大,網際網路所涉及到的知識領域也是非常寬廣的,因此每個細分行業都會有著突出性的代表人物。而德國這位網際網路之父的主要貢獻就是:在他的推動下,德國於1984年正式接入了網際網路,維納·措恩也因此被譽為“德國網際網路之父”,併入選“網際網路名人堂”。此外,還有南韓網際網路之父Kilnam Chon等。
而說起中國的網際網路之父,也有多人曾被冠以這項稱號,比如大家熟知的阿里巴巴馬雲,還有大家不知道的中國Internet之父——錢天白。前者廣為人知,後者事實上也不可小覷。這位錢教授於中國網路事業,就等同於詹天佑之於中國的鐵路運輸事業。比如發出了中國第一封電子郵件;代表中國正式註冊登記了中國的頂級域名CN;改變了中國的CN頂級域名伺服器放在國外的歷史……關於這些網際網路之父,你還有什麼想知道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