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科技>

在漢諾威工業博覽會上,我們已經看到了各式各樣的機器人,如巴克斯特機器人、仿生學機器人、雙臂協調機器人、快速拾放機器人、醫用機器人、仿生袋鼠機器人、汽車安裝機器人等。不管是仿生學機器人,還是汽車安裝機器人,都還停留在模仿人勞動的層面上,距離IBM所說的具備人類感覺尚有一段距離。也就是說, 擬人智慧機器人是人類夢想的機器人,由美國本田汽車公司設計的機器人ASIMO,它是音樂會的指揮。ASIMO身高130cm,外殼為白色, ASIMO的行走速度是0~9km/h。

由波士頓動力公司為美軍研製的世界最先進人形機器人“阿特拉斯”日前亮相,這一機器人將來或許能像人一樣在危險環境下進行救援工作。“阿特拉斯”身高1.9m,體重150kg,由頭部、軀幹和四肢組成,像人類一樣用雙腿直立行走,令人聯想起科幻電影中的“終結者”。它的“雙眼”是兩個立體感應器,有兩隻靈巧的手,能在實時遙控下穿越比較複雜的地形。“阿特拉斯”能在傳送帶上大步前進,躲開傳送帶上突然出現的木板;從高處跳下穩穩落地,兩腿分開從陷阱兩邊走過,然後跑上樓梯;單腿站立,被從側面而來的球重撞而不倒等。

智慧機器人要完美化模仿人類,應具有許多邏輯分析程式功能,這也相當於是機器人的智慧表現。如智慧機器人自己重組相應詞彙成新的句子,就是邏輯能力的完美表現形式,若機器人自身的能量不足,其可以自行充電,而不需要主人幫助,這是一種意識表現。總之邏輯分析有助於機器人自身完成許多工作,在不需要人類幫助的同時,還可以儘量地幫助人類完成一些任務,甚至是比較複雜化的任務。在一定層面上講,機器人有較強的邏輯分析能力,是利大於弊的。

值得期待的另一趨勢就是機器人彼此分享它們獲取的知識,一旦機器人能夠從其他機器人的工作中獲取利益,就會加速學習過程。另外,那些能夠將資訊上傳至不同系統的有效方法,使兩個完全不同的機器人也能夠教會彼此如何識別一個特定物體或執行一項新任務。目前幾個正在實施的專案旨在提供簡單有效的方法來使機器人透過網際網路獲取知識,不難想象將這一切應用於工業環境下(比如那些識別或抓取不同物體的任務)會有怎樣的結果。

如果讓不同的機器人與雲計算平臺相結合,從雲平臺和其他機器人那裡獲取有關知識和技能,那麼就可以實現機器人之間的知識共享,從而極大地拓展每一臺機器人的能力範圍,並降低開發成本。由此,雲平臺被視為突破機器人大規模應用技術瓶頸的一種新的重要手段。

位於合肥的中科大“可佳”(KeJia)機器人與位於匹茲堡的卡內基·梅隆大學“可寶”(CoBot)機器人,藉助雲平臺實現了遠端合作與資源共享測試。實驗中,雲端向雙方機器人提供多種知識源和資料來源,“可佳”向“可寶”輸送語義理解和自動規劃服務,“可寶”向“可佳”輸送大資料分析服務。在此基礎上,雙方展開合作研究,探索透過雲平臺實現雙方機器人以及機器人與人之間的資源共享與合作。

11
  • 整治雙十一購物亂象,國家再次出手!該跟這些套路說再見了
  • 陳根:從深度合成到深度偽造,一場關於真實的博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