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19年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召開,我校作為第一完成單位,共7個專案獲獎,牽頭專案數創歷史新高,排名並列全國高校第二。其中,國家脈衝強磁場科學中心、電氣學院李亮教授團隊完成的“脈衝強磁場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此外,我校作為第三參與單位,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
我校作為牽頭單位獲獎的7專案分別是:國家脈衝強磁場科學中心、電氣學院李亮教授團隊完成的“脈衝強磁場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機械學院陳學東教授團隊完成的“複雜振動的寬域近零超穩抑制技術與裝置”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電信學院、武漢光電國家研究中心江濤教授團隊完成的“異構頻譜超寬頻動態精準聚合關鍵技術及應用”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材料學院周華民教授團隊完成的“塑料注射成形過程形性智慧調控技術及裝備”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能源學院向軍教授團隊完成的“燃煤電站硫氮汙染物超低排放全流程協同控制技術及工程應用”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機械學院團隊完成的專用專案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電氣學院團隊完成的專用專案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此外,光電資訊學院唐明教授團隊參與完成的“超高速超長距離T位元光傳輸系統關鍵技術與工程實現”(第三單位)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附:部分獲獎成果簡介
國家脈衝強磁場科學中心、電氣學院李亮教授團隊——
“脈衝強磁場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
脈衝強磁場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是開展物理、化學、材料等領域前沿科學研究的重要極端條件實驗平臺,是一個不斷挑戰極限的強電磁系統。專案團隊經過十餘年的持續攻關,攻克了極限工況下磁場波形精確調控、磁體結構穩定性設計和微弱訊號精準測量等世界性難題,創造了脈衝平頂磁場峰值、重頻磁場頻率等多項世界紀錄,建成了國際領先的脈衝強磁場設施。設施於2014年通過國家驗收並對外開放執行,已為國內外近百家單位開展科學研究1100餘項。
機械學院陳學東教授團隊——
“複雜振動的寬域近零超穩抑制技術與裝置”
複雜振動抑制是重大裝備中先進光電系統服役效能的根本保證,近零抑振技術是國際性難題。團隊經十餘年磨礪,首創了相斥磁性負剛度技術,發明了無源頻變阻尼技術,發明了抑振-定位協同控制技術,構建了系統全域性的減振設計和測評體系,實現了寬域近零超穩抑振技術的重大突破。研製的系列高效能減振裝置解決了多種光電系統的抑振難題,且技術實現了產業化。
電信學院、武漢光電國家研究中心江濤教授團隊——
“異構頻譜超寬頻動態精準聚合關鍵技術及應用”
團隊歷經十餘年研究,針對超寬頻行動通訊中異構頻譜聚合這一資訊科技領域的國際公認難題,發明了異構頻譜實時聚合理論設計方法、動態適配多業務時頻資源排程、高保真低功耗超寬頻訊號傳輸,形成了異構頻譜超寬頻動態精準聚合技術體系。團隊研製了國際首個先進高效能百兆級基站及核心裝置,主要產品大規模應用於全球行動通訊網路建設。專案近3年直接經濟效益超80億元。
材料學院周華民教授團隊——
“塑料注射成形過程形性智慧調控技術及裝備”
現代製造對輕量化、抗衝擊等要求不斷提升,其光學、傳動等關鍵零件塑料化已成為發展的必然趨勢,但需要突破成形收縮、材料取向和裝備穩定性等塑料注射成形難題。專案發明了成形收縮的協同調控、材料取向線上介電感知與精確調控、成形裝備的偏載抑制與學習控制等技術,研發出形/性智慧調控成套技術及裝備,獲發明專利64件,制定國標2項,團隊發表SCI/EI論文119篇。成果在博創、瑞聲、兆威等公司應用,塑料注射成形智慧調控系列裝備與自動化產線獲國家首臺套重大裝備2項,出口美英等30多個國家。
能源學院向軍教授團隊——
“燃煤電站硫氮汙染物超低排放全流程協同控制技術及工程應用”
團隊面向國家能源和環境領域重大需求,開展近20年產學研聯合攻關,發明了源頭控制氮氧化物(NOx)生成的鍋爐低氮燃燒技術與裝備,創新了末端控制NOx排放的寬溫區自適應煙氣脫硝技術與裝備,發明了高效低成本的單塔四區雙迴圈SO₂控制技術與裝備,建立了燃煤電站多汙染物超低排放協同控制系統。成果應用到300餘家電廠1000餘臺鍋爐,實現了燃煤鍋爐硫氮汙染物超低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