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科技>

1.10人一組混檢

到了過年的時候了,你要回老家過年嗎?如果回老家過年,需要做核算檢測。我也正在猶豫中。你們做了嗎?

核酸檢測本身是一個比較費時,費力,費錢的複雜過程,所以現在低風險地區都是採用的10人一組混合檢驗的。

具體來說就是將採集自10個人的10支拭子樣本集合於1個採集管中進行核酸檢測。

混檢篩查中一旦發現陽性或弱陽性,將會立即進行追溯,通知相關部門對該混採管的10個受試者暫時單獨隔離,並重新採集單管拭子進行復核,再確定這10個人當中到底哪一個是陽性。

如果檢測結果是陰性,意味著這10個樣本全是陰性,混檢的10個人都是安全的。

看到這個過程後,作為程式設計師的我禁不住拍了一下自己的大腿,這不就是個很簡單演算法嘛!但是這個小小的演算法把檢驗的成本降低了接近90%,把檢驗的速度提高了近10倍!演算法真是太奇妙了!

順著這個思路,有沒有更好的演算法,進一步加快這個過程呢?理論上來說,如果用二分法,可以把14億次檢測減少到大概23萬次左右。而現在10比1混合檢驗的次數大約是1.4億次。

2.混檢是否安全

把10個人的樣本混在一起,咋一聽覺得很不靠譜,實際上還是很靠譜的。但是會不會出現檢驗不準的情況呢?確實存在一些潛在問題。

以下專業分析來自知乎,作者:返樸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04866690/answer/1326422005

假陰性率會增加,準確度下降。舉兩個假設的情況給大家解釋為什麼假陰性率會增加:

情況1:假設使用的是飽受爭議的美國CDC的核酸RT-PCR檢測試劑盒。這個試劑盒一共測三個新冠基因片段,其中兩個是新冠特異的基因片段,第三個是所有類似於SARS的冠狀病毒都有的基因片段。除此以外,還包括一個控制探針 (control probe)針對人的RNase P基因。這個探針的目的是用來保障取樣足夠和RNA提純過程沒有出錯。

如果取樣不夠,或者RNA純化出錯導致RNA降解,探針就讀不出數值,檢測結果就是“無效(invalid)”,還需要重新再測。

如果有位陽性感染者,在鼻咽拭子取樣的時候,樣本量取得不夠。如果對這個樣本用美國CDC的核酸試劑盒進行單獨的核酸檢測,雖然新冠基因是陰性,RNase P控制探針的結果也是陰性,最終結果就顯示“無效(invalid)”,還需要重新再測。

然而,如果把這個人的樣本和其他4個人混合在一起,進行混合核酸測試——其他4位都是核酸陰性,且取到了足夠的樣本。這時,用美國CDC的核酸試劑盒去檢測5個人的混合樣本,測出新冠基因是陰性,RNase P的控制探針是陽性(表明樣本取樣提純沒有出錯),因此得出結論:這5位都是核酸陰性。那位陽性感染者得到的就是一個“假陰性”結果。

情況2:不同核酸檢測的設計不同,導致試劑盒的敏感度和特異性也不同。假設所用核酸試劑盒的敏感度是500個新冠RNA/毫升。有一位陽性感染者取樣,提純樣本里面的RNA以後,用1µg總RNA量來做RT-PCR,裡面包含了500個新冠RNA/毫升,那麼檢測結果是陽性。可是如果他的樣本和其他4個人混在一起檢測,還是用1µg總RNA量來做RT-PCR,假設是等量混合,那麼他的RNA實際只佔~20%。1µg總混合RNA裡面大約只有100個新冠RNA/毫升。受試劑盒敏感度的限制,結果會是假陰性。

但這不是說混檢就不能實行,而是有一定的限制:

(1)每個樣本的採集量要足,否則會出現稀釋後出現假陰性的問題

(2)只對低風險地區實行混檢

3.混檢的演算法

下面用演算法簡單模擬取樣數量和檢測數量,其實也不是什麼演算法,就是兩個數學公式:

total_pop = 1400000000  #總人口rate = 0.00001  #感染率group_size = 10  #每組人數check_num = 0caiyang_num = 0#計算採用數量:總人數 + 要重複取樣的數量caiyang_num = total_pop + (total_pop * rate) * group_size#計算檢測次數:人數除以10 + 重複檢測數check_num = total_pop / group_size + (total_pop * rate) * group_sizeprint(f'採用數:{caiyang_num:,}, 檢測數量:{check_num:,}')

執行結果:採用數:1,400,140,000.0, 檢測數量:140,140,000.0

假設感染率為10萬分之一的情況下,要取樣14億零14萬次;要檢測1億4千萬零14萬次。

如果調整每100人一組檢測:採用數:1,401,400,000.0, 檢測數量:15,400,000.0

採用數增加了100多萬次,而檢測次數減少了1億2千多萬次。也就是說分組能極大的減少檢測次數。

但是受制於準確度的影響,我們這裡只是探討一下演算法。這些演算法在計算機的資料處理上,確實起到了把效率提高几萬,甚至幾十幾百萬次的效果。

4.用二分查詢混檢

如果用二分查詢法,可以進一步減少檢測次數減少到23萬次。

這裡仍然假設10萬人有一個感染,也就是10萬個人裡面找一個人出來。用二分法需要找約17次,那麼總的檢測次數就是:

group_size = 100000  #10萬人一組group_num = 1400000000 / 100000 # 共1400組from math import log# 用2分法每10萬人只需要log(10w,2),大約16次檢測check_num = round(log(group_size, 2) * group_num)print(f'檢測數量:{check_num:,}')

計算結果:檢測數量:232,535

雖然由於檢測準確度的問題,二分法不能實施,但演算法的世界真的很奧妙。大家都應該學點程式設計,學點演算法。

下面是二分查詢法的Python非遞迴實現:

#二分查詢法,非遞迴實現def binary_search(arr, x):     low = 0    high = len(arr) - 1    mid = 0      while low <= high:         mid = (high + low) // 2        if arr[mid] < x:             low = mid + 1         elif arr[mid] > x:             high = mid - 1        else:             return mid     return -1    arr = [ 2, 3, 4, 10, 40 ] x = 10result = binary_search(arr, x) 

下面是遞迴實現:

def binary_search(arr, low, high, x):       if high >= low:         mid = (high + low) // 2        if arr[mid] == x:             return mid         elif arr[mid] > x:             return binary_search(arr, low, mid - 1, x)         else:             return binary_search(arr, mid + 1, high, x)     else:         return -1  arr = [ 2, 3, 4, 10, 40 ] x = 10result = binary_search(arr, 0, len(arr)-1, x) 
5.點贊是美德

你動動手指,就是對我最大的鼓勵,點贊,轉發走起!

8
最新評論
  • 整治雙十一購物亂象,國家再次出手!該跟這些套路說再見了
  • 在高速發展的網路資訊時代,真的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