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科技>

營業廳能看到每個人的詳細上網資料,這合理嗎?

最近,網友們對營業廳的許可權提出質疑,起因是有人發現,透過運營商的手機營業廳App,可以檢視自己的詳細上網資料,甚至能看到什麼時間使用了哪個App。

用手機訪問過的網址,也能一一顯示。營業廳App還提供月詳單明細,統計手機上網流量在各個App上的使用佔比。

此事很快引發熱議,隨後,許多網友講述了自己的類似經歷,表示這種操作並不稀奇,“N年前因為我買的流量包超級快用完,我打了人工客服,然後客服給我回電話時說出了準確的年月日以及精準時間我在看什麼網站,哪個平臺看的直播也說出來了。”

問題來了,這樣的功能算不算是侵犯使用者隱私?

大部分人都覺得,這絕對是侵犯隱私了,雖然早就知道自己在網際網路上是“裸奔”狀態,但沒有想到會“裸”到這種程度。營業廳看你用了哪個App,App看你都看了啥,然後你要麼收到精準的產品推送,要麼接到無盡的電話推銷,生活無形中就被綁架了。

不過,也有人表示,這不算侵犯隱私。首先,營業廳本身是沒有辦法檢視使用者這些資訊的,除非使用者提供了服務密碼或驗證碼,又或者是使用者自己登陸手機營業廳調取流量詳單,也就是說,雖然能查,但這是在使用者本身知曉的情況下才能查詢的;其次,運營商只能查到你看了什麼App,查不到你在上面進行了什麼操作,也查不到你的密碼;最後,如果不能提供這樣的功能,可能運營商又會被懷疑偷跑流量多計費。

通常情況下,檢視話費資訊只需要手機號+驗證碼就可以,但要檢視詳情,就需要透過實名認證。

付亮認為,這個功能沒有問題,不涉及隱私洩露。而且現在不僅是運營商如此,所有提供網路服務的企業都有這樣的基本功能,比如微博、京東、支付寶等,只不過運營商記載的是上網記錄。

其實,運營商看到每個人的上網資料,這一點沒什麼奇怪的,一位行業專家指出,就像我們平常坐地鐵過安檢儀,包裡的所有東西都能看見,所以這不算侵犯個人隱私,因為運營商沒有過度收集個人資訊。

大資料時代,個人隱私的界限到底在哪裡?

近年來,隱私話題被頻頻提及,尤其是在大資料行業崛起後,人們變得越發警惕。很多人可能都有這樣的經歷:無意間和同事聊起想吃火鍋,開啟外賣App,平臺“善解人意”地推薦了附近火鍋;和朋友發訊息說想買件連衣裙,開啟網購App,平臺也很“懂事”地推薦了漂亮的裙子。

看似貼心,但細想之下,卻讓人擔憂。還記得百度李彥宏那段關於隱私的經典言論嗎?

“中國人對隱私問題的態度更開放,相對來說也沒那麼敏感。如果他們可以用隱私換取便利、安全或者效率,很多情況下,他們就願意這麼做。當然,我們也要遵循一些原則,如果這個資料能讓使用者受益,他們又願意給我們用,我們就會去使用它。我想這就是我們能做什麼和不能做什麼的基本標準。”

當年,這段話讓李彥宏被全網怒罵,但後來,也有人無奈表示,他說得沒錯。

其實,並不是人們願意用隱私換便利,而是很多時候,使用者不知道網際網路應用到底收集了哪些隱私資料,但是為了繼續使用其服務,不得已被迫授權。

可能一開始,當購物App、地圖App、外賣App索要位置授權、通訊錄等資訊時,大家都覺得很正常,慢慢地,連做飯App、修圖App都需要看你的安裝列表、通話記錄、簡訊等,你若是不想授權給它們,連使用App的機會都沒了。

不過,還是要提醒一下,平常我們可能會對通訊錄等資訊比較敏感,但還有一類資料也很特殊,那就是相簿資料。

在這樣的環境下,我們能做的就是妥善保管自己的賬號、密碼、證件以及裝置,不同賬號採用不同密碼登陸,重要賬號的密碼最好能定期更改,社交平臺生日也儘量避擴音供自己的真實生日。因為,生日是你身份證號的一部分。

說到底,使用者只能防範,隱私洩露的關鍵不在於使用者是否授權,而在於拿到授權的機構能否妥善保管隱私資料。大資料和隱私安全太近了,這中間如何達到平衡,值得每一個人去思考。

8
最新評論
  • 整治雙十一購物亂象,國家再次出手!該跟這些套路說再見了
  • 3D視覺化管理推進能源革命,打破常規運營手法,效率高達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