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創業還是做其它什麼事情,都要善於利用外在的資源,特別是能提高效率的關鍵資源。
01
兩個星期前,同學召集眾籌專案的股東聚會。
在飯桌上,他們提到了電動車,對特斯拉也是特別的佩服和好奇。
作為行業人士,他們讓我聊聊對特斯拉的一些理解和看法。
目前這個眾籌專案遇到了一些困難,這正集思廣益開拓思路的時候,或者我分享的這些東西能給大家一些啟發。
抱著這個目的,我跟他們分享了特斯拉在電池方面的創新做法。
02
要知道電動車最關鍵的部件其實就是電池,佔據了整車成本的一半以上。
電動車其實在100多年前就已經發明出來了,比燃油汽車還早。
為什麼遲遲沒有推廣呢,就是因為電池的問題。
要達到媲美汽油車的續航能力,電池的體積和重量都非常的大。到了最近幾十年,得益於民用電池的開發應用才有比較大的突破,但同時這成本也是居高不下。
而特斯拉之所以這麼成功,也是因為在電池方面獨特的技術。
03
一般的電動車,為了匹配整車的結構,需要專門開發電池。
開發電池,投資非常大,週期非常長,一般都會交由專業的電池公司去開發。
即便如此,這投入也是非常大的,動不動就幾十個億出去了。
所以整車廠家一般都會開發一種型別電池,然後在這個電池基礎上去適配不同的車型,這樣可以大大的減少開發的週期和投資。
透過這種方法電池的成本也降了下來,電動車也開始真正的走向了市場。
04
然而不容忽視的是,相比汽油車,電動車依然貴了一大截。
因為整車的開發,包括電池的開發,是要分攤到每一臺車的成本里面的。
如果一款車的銷量不大,那平均到每一部車的成本就會非常高。
而目前電動車由於它的效能特性和技術成熟度,市場的接受程度還是比較低的。
即使冒著虧損的風險在前期將價格降下來,也不一定能夠把銷量提上去。
所以主機廠也不敢把電動車的價格定的太低。
05
這幾年,幸好有國家的補貼政策。
幾十萬的車補貼下來只要十幾萬就可以了,跟汽油車也差不了多遠,這才導致了最近幾年電動車銷量的暴增。
但最近,我們已經可以看到國家的補貼政策正在退出。
留給電動車降成本的時間已經不多了。
而特斯拉在這方面卻獨樹一幟。
他能夠做到續航非常高的同時,整車的價格也不會比燃油車貴太多。
他是怎麼做到的呢?
06
關鍵就在於他的電池設計上。
特斯拉的電池使用的是普通的民用電池,也就是松下的那種圓柱體的鋰電池。
把一定數量的鋰電池組合起來,就成了電動車使用的電池組。
特斯拉汽車電池的關鍵,就是將這些鋰電池組合起來的電路設計技術。
這樣做有什麼好處呢?
因為他們採用的是民用電池,這就可以省掉了一大筆的專用電池開發投資費用。
同時也省下了開發電池的時間。
另外因為是民用消費電池,在市場上的銷量也是非常大的,這樣也有助於進一步的降低成本。
07
相比起來,其他汽車廠商,他們只能靠汽車的銷量來分擔成本,那降低成本的速度就慢了許多。
這一點傳統的汽車廠商根本沒辦法跟他比。
從這件事情我們可以得到什麼樣的啟示呢?
無論創業還是做其它什麼事情,都要善於利用外在的資源,特別是能提高效率的關鍵資源。
08
諾基亞公司在其如日中天的時候,就曾預測未來是智慧手機的天下,並且認為手機行業的競爭焦點會發生在電子地圖領域。
為了能在未來的競爭中掌握主動權,諾基亞公司提前佈局,斥資81億美元收購了當時最好的地圖公司—— NAVTEQ。NAVTEQ耗費巨大財力在街道兩邊埋了大量感測器,以獲取街道資訊。
諾基亞公司的競爭對手谷歌公司對未來也有著同樣的預測,它的做法是以11億美元買下了一家毫不起眼的地圖界小公司Waze, Waze的策略是利用其使用者手機上的GPS感測器來獲取交通訊息。
由於手機使用者數量的暴增,在短短兩年內,Waze的交通資料量就趕上了NAVTEQ,四年之後更是達到了NAVTEQ的10倍以上,但成本卻基本為零。
諾基亞公司和谷歌公司的出發點大致相同,但付出的代價卻很懸殊。
不僅如此,諾基亞公司在收購了電子地圖公司後,還需要生產和埋下更多的感測器,而谷歌公司收購Waze後,只需要採集使用者手機的資訊,幾乎沒有支付任何後續成本。
結果,後者很容易就收集了全世界的地圖資訊,這才有了後來以精準著稱的谷歌地圖。
09
諾基亞公司的線性思維是:先買下一項實際的“資產”,以此尋求企業步步為營的發展。
而谷歌公司的冪次法則是:藉助使用者智慧手機的更新換代,跳過GPS的升級需求,以此實現跳躍式發展。
從這個例子中,我們可以看到谷歌成功的秘訣,就是預測了未來消費的趨勢,並且藉助了這個趨勢,提前佈局,佔據了槓桿資源,從而一舉取得成功。
為什麼我們會覺得做生意很難?
其實就是因為沒有利用好槓桿性的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