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有哪些因素影響到富士康海外建廠計劃,使其在海外轉了一圈,又不得不將業務重心放回中國?
(全文共3500字,完全閱讀需5分鐘)
作為世界代工巨頭、蘋果公司的主要合作伙伴,富士康的一舉一動足以牽動各界神經。2020年1月7日,印度馬哈拉施特拉邦工業部長蘇巴什.德賽稱,與富士康合作建立電子產品製造工廠的50億美元計劃已經取消。
這不是富士康第一次海外建廠受挫。
早在2015年,富士康就關閉了在印度欽奈德分廠,遣散1306名工人。同年,終止在印尼的10億美元投資計劃,2017年裁員並降低巴西分廠產能,2019年,美國威斯康星州的專案也傳出停擺訊息。
從初步的統計看,富士康停擺的海外工廠基本承接的都是蘋果公司的業務,換句話說,蘋果公司產品的生產製造在海外轉了一圈,最後又回到中國製造。這對於想要蘋果等美國科技公司脫離中國製造的部分美國政客來說,無疑是一個酸澀的諷刺。
01 富士康無奈轉移“雞蛋”“不把所有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裡是商業的黃金法則。”富士康印度業務負責人Josh Foulger曾如此解釋公司海外建廠的動機。
經過多年運作,富士康現已在中國、日本、東南亞、歐洲以及美洲等地,擁有上百家子公司和派駐機構。富士康實際是在下一盤全球大棋,其全球佈局策略可簡單歸納為一句話:“兩地研發,三區設計製造,全球組裝交貨。”其中,大中華區和美國是兩大重要戰略支點,佔據新產品研發位置,製造業務方面,則以中國為中心,在亞美歐三大洲設兩大製造基地,並在全球範圍內貼近客戶市場,組裝交貨。
從全球佈局態勢可以看出,中國的資產仍然是富士康的基本盤,而實際業務產出也是中國為主。有媒體報道,富士康新任董事長劉揚偉在2019年稱,富士康僅約25%的生產能力位於中國以外地區。
也就是說,目前中國這個“籃子”總共裝了富士康75%的“雞蛋”,比例較大,看起來有充足的理由轉移部分“雞蛋”。
不過,往更深層次發掘,會發現富士康海外建廠遠非迎合商業法則那麼簡單,更多是一種無奈的選擇。
首先是中國人力成本攀升太快。中國統計局的資料表明,2012至2017的6年內,中國的製造業用工成本漲了50%,這對於人力密集型的富士康來說,是一個不小的包袱。
2015年,富士康主營業務的成本構成中,直接人工成本153億元人民幣,2016年小幅下降到148億元,2017年又較快上升至165.6億元。相應地,鴻海精密的用工人數從2015年的近72.7萬人,下降到2017年的60.5萬,下降了大約16.8%,直接人工成本支出卻增加了8.24%。即使人力成本更低的四川與河南,6年時間內,員工工資水平也上漲了120%。
用工人數在降,用工支出仍然增長,凸顯中國製造業用工成本上漲帶給企業的經營壓力。
其次是印度、巴西等新興市場通過關稅手段迫使富士康建廠。僅印度就在過去兩年時間裡,給所有進口手機整機加增10%基本關稅,並將基本關稅翻倍至20%。隨後,為避免印度的外資手機企業以進口零件的方式規避整機關稅,印度政府又對手機核心零部件徵收10至15%的關稅。
為避免丟失印度這樣的新興市場,不僅富士康,華為、小米、OPPO和vivo都先後到印度建廠。
問題是,富士康迫於無奈轉移“雞蛋”,但印度、巴西目前還算不上稱職的“籃子”。
02 印度本土手機品牌的尷尬現任小米集團公司副Quattroporte、兼紅米Redmi品牌總經理盧偉冰,在進入雷軍麾下之前,曾是金立手機Quattroporte。鮮為人知的是,盧偉冰在印度有一個相識17年的老朋友阿溫德(Arvind Vohra),他和盧偉冰年紀相仿,1999年兩人曾同在康佳工作,志趣相投。
盧偉冰每次去印度,再忙也要和阿溫德見面聊一聊。金立後來進軍印度時,阿溫德成為金立在印度地區的主管。
加入金立之前,阿溫德是印度本土手機品牌Wynncom的聯合創始人兼總經理。Wynncom雖然是印度品牌,卻由中國工廠代工生產。阿溫德一直希望Wynncom能實現印度製造,但其他合夥人認為中國工廠代工的成本顯著低於印度本土製造,品質還好,於是拒絕了他的意見。由於意見不合,阿溫德出走,加入金立。
那麼,7年已經過去,加上印度政府的政策驅使,阿溫德期待的印度製造手機情況如何呢?
到印度投資的中國手機廠老闆,包括小米、富士康等都發現,印度的消費電子供應鏈真的很差,開手機廠容易,相關的模組、部件和原材料在印度卻買不到。2017年之後,富士康、小米們的供應商開始往印度搬遷,但完整的手機供應鏈仍然沒有建立起來。印度政府打算讓富士康、小米們帶動起印度本土的供應商,但由於印度缺乏熟練工,生產效率低,品質也往往不達標,很多部件和原材料還是需要從中國進口,加上關稅的話,印度製造的手機甚至比進口的還貴。
無獨有偶,富士康在巴西的工廠開工前,媒體預測其生產的iPad或iPhone由於沒有了超過60%的關稅,價格將最低降低30%,實際卻讓人大跌眼鏡,不僅比美國售價高了將近1倍,甚至連按時發售都做不到。
在供應鏈的成熟完善方面,印度和巴西甚至比不過東南亞的越南,和中國更是無法相比。
03 近20年錘鍊一個行業的供應鏈的成熟完善,既離不開穩定的政治、經濟環境做支撐,也需要花時間去錘鍊。中國的消費電子供應鏈能取得今天的成就,其實是經過了19年錘鍊的結果。
2003年以前,中國產手機基本沒有自己的供應鏈。當時,歐美、日本和南韓才是手機牌桌上的玩家,各自擁有強大的供應鏈,中國廠家連龍套都算不上,最早的中國產手機波導甚至是進口整機再貼上波導的標籤出售,所謂的工廠不過是貼標籤作坊。
當時中國產供應鏈孱弱到何種程度?開模、注塑、膠粘等最基本的零部件製造環節,都無法完成,需要去南韓訂購。手機設計方案也得從日本、南韓購買。
2004年轉機來了,聯發科推出晶片交鑰匙方案,大大壓低了手機行業的進入門檻,山寨機一夜興起,加上國外手機品牌開始向中國轉移供應鏈,越來越多的中國商人一頭衝進手機供應鏈淘金,中國產零部件產業不僅完成從0到1的積累,還迅速開啟替代外資模式:
深圳做收音機和MP3的廠商開始搶佔被南韓把持的注塑市場;溫州人一步步打入電池、喇叭線、資料線、攝像頭等領域;中國開始出現專業的手機方案設計公司,中國產手機從日韓購買方案的時代結束;2007年,中國手機供應鏈又迎來了一波大爆發。
一方面,2007年10月取消手機牌照核准制,任何有生產製造能力的企業都可以生產製造手機;另一方面,工信部將中國產手機准入註冊資金從2億元下調到2000萬元。
兩大政策一出,整個手機市場的活力被激發,此前的山寨手機開始謀求“轉正”,紛紛轉型做自有品牌,聯想、華為、中興等實力雄厚的企業開始進入手機行業。中國產手機的這一波浪潮,直接帶動中國產供應鏈企業乘勢而起。在後來3G、4G手機換機潮的推波助瀾下,中國的手機供應鏈逐步完善、加強,並坐到全球牌桌前。
十多年前,手機的成本大件包括金屬外殼、主晶片、螢幕、攝像頭等,主要都被國外廠商賺走了,到2015年時,中國廠商已經能從中賺到70%,到現在,上至晶片、螢幕,下至螺絲釘、按鍵,中國手機供應鏈已經能完全實現自給,僅用中國產零部件,就可以組裝出一部功能先進、效能強大的智慧手機。
04 富士康被黏住了印度等新興市場的消費電子供應鏈要達到中國現有的高度,還需要花時間走很長的路,而且支離破碎的供應鏈還被總體較差的基礎設施、效率低下政府行政管理水平拖累。印度的基礎設施相對於南亞已經較為發達,但和中國比仍然較差,不僅高速公路覆蓋率和品質難以令人滿意,而且由於土地私有,公路鐵路的建設也挑戰重重。印度政府計劃在2020年前新建鐵路2.5萬公里,結果5年(2006——2011)只新建了1750公里。
世界銀行2016年公佈的營商環境排名中,在衡量行政效率的開辦企業、獲得建築許可和獲得電力的情況三個指標上,印度和前沿的距離分別為71.59%、34.62%和81.38%。
由於基礎設施較差、供應鏈支離破碎,富士康在印度的蘋果工廠不得不到5800多公里外的中國廣東進口零部件,而富士康中國工廠的供應鏈都在24小時車程內。結果就是,富士康在中國之外的工廠根本難以完成蘋果公司龐大的訂單量。路透社的資料或許更能說明,對蘋果這樣級別的公司來說,供應鏈的完善程度遠比便宜的人工成本更為重要:2015年,蘋果所有供應商有44.9%在中國,4年之後,在富士康海外建廠計劃緊鑼密鼓的時候,蘋果2019年在中國的供應商的比例又上升了2.7%,達到47.6%。
可以說,富士康蘋果組裝廠海外建廠,轉了一圈又不得不回到中國,主要還是被中國完善而成熟的供應鏈黏住了。
不過,在當前國際貿易環境下,全球製造業供應鏈正處於重塑過程中,印度等新興市場有潛力,但需要花時間去積澱;中國供應鏈有完善和發育成熟的優勢,但面臨人工成本上升帶來的擠出效應,如何化解這一壓力,也是一門藝術。
如何吸引或爭奪製造業這個基本盤,已成為多國考慮重點,未來對供應鏈的爭奪或將更為激烈,富士康往哪兒飛仍是未知命題。
參考資料:
《財新》:《中國手機供應鏈出清》,作者覃敏;
《財新》:《中國手機戰印度》,作者覃敏;
中國信保:《國家風險分析報告》;
《中國智慧手機產業鏈研究及趕超之路》,作者溫曉君;
36氪:《富士康印度工廠停擺,蘋果手機還是得中國造》;
《中國手機企業的印度建廠辛酸史》,作者羅瑞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