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
“這電視咋賣?”
“這不是電視,這叫智慧屏,搭載了鴻蒙系統的智慧屏。”
2019年8月10日,華為開發者大會上榮耀在東莞率先發布了從年初傳到年尾的第一款鴻蒙系統硬體——榮耀智慧屏。
作為鴻蒙的第一次正式面世,榮耀智慧屏承載更多的是探索。
隨著鴻蒙的正式公開,華為消費者業務CEO餘承東表示:“鴻蒙系統隨時可用到手機上,但考慮到生態原因,優先使用谷歌生態。”
2019年9月,隨著華為Mate 30系列在國際市場的正式釋出,因為缺少谷歌GMS服務的支援,該機型一直到釋出2個月後都尚未在歐洲開售。
受到GMS服務不能使用的影響,華為第三季度全球出貨量6680萬臺,但國內市場獨佔了4150萬臺,國內市場佔比達到了62.1%,為近幾個季度以來最高。
為了應對GMS服務禁用後的一系列危機,10月10日,任正非在接受《財富》採訪時直言:
“我們要把現有的軟體能力改造過來,擔負起大的作業系統,是有些困難的,但是我們有信心。這信心不是說說而已,是實際已經有些準備了。”
華為在開發者大會上公佈的鴻蒙開發路線圖顯示:
華為在2017年已經完成鴻蒙核心1.0的技術驗證,並在推出了2018年鴻蒙核心2.0,用於終端TEE;2019年鴻蒙OS 1.0 的分散式架構下放智慧屏產品。
鴻蒙
根據華為開發者大會發布的EMUI 10已經加入了微核心、TEE等部分鴻蒙功能來看。面對國外市場手機下滑的真實現狀,鴻蒙的開發程序正在加速。
但在華為押注市場的同時,一位手機市場從業者告訴連線Insight(ID:lxinsight):“鴻蒙這件事,需要華為整個公司去參與進去,是一場軟體、硬體和涉及晶片等產業鏈的全面戰爭。鴻蒙可以主力華為,但鴻蒙不是華為手機作業系統的絕對救世主。”
鴻蒙的初衷與華為手機的戰爭
公開資料顯示,華為的鴻蒙計劃起始於2012年,最初的定義是相容安卓APP的跨平臺作業系統。2019年6月14日,隨著華為在全球申請“Hongmeng”的商標,華為高管證實了新系統的存在,且說明主要是用於物聯網,未必會發展成手機系統。
但在今年下半年,隨著國際市場安卓GMS服務的持續缺失。餘承東說:“我們的鴻蒙系統已經基本準備就緒,但我們不會先去使用它,因為我們還考慮到相關決定和合作。如果我們的手機繼續不被允許使用谷歌服務,我想我會考慮使用我們的鴻蒙系統。”
所以,當時外界盛傳,第一款搭載鴻蒙系統的手機產品可能是明年釋出的華為P40。
在一些開發者看來,今年隨著華為Mate30一起正式釋出的EMUI 10,實際上已經開始剝離安卓系統的部分核心外掛,改用成華為自己的外掛代替。
比如,在EMUI10中,華為已經將微核心放在了TEE裡面,而TEE是用來執行涉及個人隱私等關鍵資料的一個硬體可信隔離區。
在加入微核心後,多屏無延遲互動已經是“鴻蒙分散式架構”在日常使用功能上可以體驗的一個點。
EMUI 10雖然不是鴻蒙,但顯然鴻蒙已經來了。
讓華為去加速押注鴻蒙的原因,我們在華為手機的銷量變化上,找到了些許線索。
今年年初,餘承東曾對外表示:“華為手機的2019年的目標是2.5到2.6億部,衝擊全球第一的市場地位。”
但在今年第二季度,遭遇谷歌的停止授權後,華為手機前三季度的出貨量只有1.85億部,距離這一目標還有6500萬部的距離。
為了補充國外市場的缺失,華為手機的市場重心開始向國內轉移。
其中,第二季度時華為手機海外市場同比下滑12.8%,國內市場出貨量猛增至34.3%;第三季度時國內市場同比暴漲66%,市場佔比達到了42%。
一位手機從業者向連線Insight透露:“手機這類產品都是提前生產好的,今年華為在海外至少有一億部的備貨,但現在這一億部手機的壓力,有一半以上都轉到了國內。雖然今年國內市場消化了這部分產能,但隨著手機換機週期的延長,國內市場的持續性是個疑問句。”
華為財報顯示,隨著4G基站建設進入尾期,華為的運營商業務從2016年開始陷入增長停滯,而以手機為代表的消費者業務則在2018年超越了運營商業務,截至2019年上半年,佔到了華為整體營收55%,成為華為的第一大營收來源。
對比
所以,破解手機增長的停滯難題,也成了華為營收能否增長的第一難關。在手機之後,還有應用生態建設、智聯網場景搭建和麵對5G時代的一系列挑戰需要克服。
在海外市場不能使用GMS服務的背景下,鴻蒙、HMS和海思麒麟的破局,就成了華為手機能否重回海外市場的關鍵,但這一破局在華為現有困境下並不容易。
比如隨著華為手機出貨量的持續增長,三星開始變得更具攻擊性,開始通過提高硬體成本,來與華為進行廝殺。與此有關的資料是:2017年的S8+總成本約在343美元;2018年的S9+上漲了36美元;而2019年在記憶體芯片價格統一下降的市場環境下,S10+的成本卻來到了500美元的高位。
所以,在手機市場的這場戰爭上,從手機拉動鴻蒙,到現在鴻蒙拉動手機,開啟手機之外的差異化。這本就是一場已經沒有後退餘地的,硬體與生態共同進行的戰爭。
手機與鴻蒙背後的生態戰爭
2019年8月,任正非在接受對外採訪時曾說:“5年後華為要打造一支勝利的隊伍,但5G只是小兒科,人工智慧(AI)才是大產業,才是華為發展的戰略要地”。
圍繞人工智慧,華為早在2018年10月10日,就宣佈了自己的全棧全場景式AI解決方案。
所謂“全棧”,是指涉及AI產業鏈的所有場景,包括我們所知道的AI晶片研發、AI晶片訓練、AI推理框架、應用開發等細節。
一名開發者告訴連線Insight,華為的AI全棧方案由四部分組成:一是晶片層面;二是運算元層;三是支援端、邊、雲獨立又協同的統一訓練和推理框架;四是應用層面,目前華為為曾提供了自己的AI 開發平臺ModelArts。
第一和第二部分我們不做展開,這裡重點介紹第三和第四部分。
根據華為的AI規劃,鴻蒙承載的是:第三個部分“支援端、邊、雲獨立又協同的統一訓練和推理框架”的使命。
這裡我們簡單理解,就是華為要基於鴻蒙系統打造的AloT(智聯網)。
與此有關的動作是,今年6月華為釋出自研的AI晶片架構——達芬奇架構之後,隨即宣佈進入智慧屏市場。而智慧屏的誕生就是在一個鴻蒙系統的螢幕中,加入了華為自研端側AI晶片的支援。
按照華為在開發者大會上,對鴻蒙系統的規劃:2020年會有鴻蒙2.0系統,用於PC、手錶/手環、車機;2021年會有鴻蒙OS 3.0,用於音箱、耳機;2022年用於VR眼鏡等裝置。
這一規劃,和華為消費者業務CEO餘承東介紹的1+8+N全場景智慧生活戰略十分契合,“1”為手機、“8”為PC、平板、音箱、耳機、車機、眼鏡、智慧屏、手錶等,“N”則為泛IoT硬體。
可以預知的是,未來三年,鴻蒙在華為物聯網中的滲透,將逐步加速。
隨著華為在智聯網的發力,今年11月華為曾宣佈:國內市場智慧穿戴的出貨量已突破1000萬臺。
但和這些物聯網硬體建設取得的成績所不同的是,鴻蒙配合AI應用在手機端的落地上,也就是第四部分的應用層面可能要面臨更多的挑戰。
比如,根據今年上半年的資料顯示,華為賣出了1.2億部手機,銷售額1750億人民幣,手機均價只有1458元。
這說明,華為目前的手機銷售上,依然依靠中低端手機進行走量。
所以,對於華為AI開發平臺ModelArts來說,依然缺少足夠多的麒麟990使用者,去為ModelArts平臺的應用買單。
在一名開發者看來:“麒麟990裝置的出貨量,直接決定了華為在高品質AI應用及物聯網建設上,對開發者的吸引力大小。就像是有了市場,我們才會開發商品去市場裡面賣,而市場的規範程度和市場的消費人群,決定了我們可以為這個市場付出的努力程度。”
為了推動麒麟990的裝置普及量,今年年底時,華為直接將麒麟990下放到了以3299元起售的榮耀V30和MatePad Pro兩款“高性價比”產品上。
麒麟990
但這一努力背後,距離蘋果14億裝置的生態號召力,仍有巨大的差距。
與此有關的另一組資料是,在今年iPhone 11系列釋出會,iPhone11憑藉5000多的起售價,連續兩個月霸佔5000元價位的手機暢銷王。
讓蘋果稱霸的原因,在於蘋果IOS的生態,而華為在新的鴻蒙加AI生態打造上,顯然還有許多功課要做。
所以,結合華為目前在鴻蒙、AloT、晶片和手機HMS服務的動作來看,華為的突圍是從多方位同步進行的,而鴻蒙是穿插其中,與華為整體大戰略所共同進步的一部分。
但總的來說,華為要在鴻蒙生態和AloT生態上獲得更多開發者支援,手機產品的硬實力,才是華為能否突圍的關鍵變數。
而現在根據華為官網給出的排序來看,HMS服務顯然是鴻蒙之上的“燃眉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