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科技>

從撿“漂流瓶”到“語音交友”、手機搖一搖到“擴列”,移動社交新功能迭代越來越快。與此同時,手機已成為未成年人的首要上網裝置,移動社交不可避免地成為其與外界溝通的主要方式之一,但是一些移動社交生態系統缺乏防沉迷或審查機制,大量低俗、獵奇的內容為吸引流量隱蔽傳播,對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帶來負面影響。為此,專家呼籲,打造未成年人網路防沉迷的聯動機制,建立網路社交“防火牆”,以加強對未成年人的保護。

手機使用者低齡化,移動社交影響未成年人交友

以前,孩子最開心的就是父母帶他們出去玩,而現在,孩子最開心的是父母給他們一部手機,以至於很多家庭時不時上演“手機爭奪戰”。隨著手機使用者呈低齡化,未成年人對手機上癮已是不爭的事實。

共青團中央聯合中國網際網路絡資訊中心釋出的《2018年全國未成年人網際網路使用情況研究報告》顯示,截至2018年7月31日,中國未成年網民規模達1.69億,未成年人的網際網路普及率達到93.7%。《中國網際網路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手機是未成年人的首要上網裝置,使用比例達到92%,69.7%的未成年人擁有屬於自己的手機。

網際網路的發展極大地改變了未成年人的生活方式,手機社交軟體迅速滲入學習、生活的各個方面,由此帶來未成年人的社交圈發生變化。在我們身邊,四五年級的小學生擁有微信、QQ賬戶並不鮮見,他們同時擁有真實社交圈與虛擬社交圈,社交物件已超越地理侷限實現遠距離即時交流。這就導致家長和學校對於未成年人的社交圈掌控減弱,甚至有失控跡象。

在濟南,很多家長都有切身感受,現在學校或老師有通知或佈置作業,多數都是傳送到微信群和QQ群中,有的還需要孩子用手機完成作業。對於孩子在手機上觀看視訊和玩遊戲,家長通常會加以干涉,但對他們使用網路社交軟體方面,家長無法做到全面監管。

移動社交對未成年人“不設防”令人擔憂

在手機社交環境下未成年人接觸有害資訊,如色情資訊等的機率大大增加,針對未成年人的網路欺凌、網路色情、網路詐騙等不法行為日益增多。去年7月,最高法院釋出性侵害兒童犯罪典型案例,犯罪嫌疑人謊稱招聘童星,誘騙未成年人通過QQ視訊裸聊。無獨有偶,去年11月,全國“掃黃打非”工作小組辦公室通報內蒙古包頭宣判“9·11”馬某某錄製傳播淫穢色情視訊案,被告人馬某某在QQ群以男性未成年人為目標,以充手機話費、發微信紅包手段誘騙未成年人錄製淫穢視訊非法牟利。可見,部分即時通訊軟體在對未成年人的保護方面還有較大的提升空間。

未成年人利用手機“觸網”的時間和頻率增加,而有的移動社交平臺對他們“不設防”令人擔憂。在一、二線等大城市,未成年人使用最多的網路應用就是微信、QQ,他們沉迷於其中不單單是聊天社交,像微信還有大量的小程式和遊戲沒有青少年模式,對青少年的沉迷具有更大的隱蔽性。在手機QQ“看點”功能超過1億的日活使用者中,接近70%是“95後”,本應更加註重搭建優質的內容,恰恰是“看點”生態系統中充斥了大量低俗、獵奇的自媒體內容,有的低俗內容冠以“‘姨媽褲’只露半邊太撩人”標題吸引眼球,有的打色情擦邊球,不僅內容缺乏嚴格的稽核,而且沒有限制未成人登入或防沉迷的機制,很容易對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產生負面影響。上述現象正是目前政策研究和監管的真空地帶。

專家呼籲加強對未成年人網路權益保護

目前,中國在網路遊戲、網路視訊領域均施行了防沉迷舉措,但針對網路社交、網路文學等領域的防沉迷手段較少。

國家網信辦曾組織抖音、快手、火山小視訊等短視訊平臺試點上線青少年防沉迷系統,於去年6月實現主要網路視訊平臺的全面推廣。以抖音短視訊平臺防沉迷模式為例,介面顯示,在該模式下平臺首頁會呈現教育類、知識類內容,且無法進行充值打賞等操作,每日22時至次日6時無法使用軟體,同時單日使用時長超過40分鐘後,需要輸入密碼方可繼續使用。而在社交領域,還急需監管與企業共同行動,特別是網路企業在追求利益的同時,也應當義無反顧地扛起社會責任,塑造“企業公民”形象。

對於新社交環境下未成年人網路權益保護,中國法學會研究部副主任、法學博士、副研究員彭伶專門撰文,建議制定科學細緻的網路內容審查標準、審查機制和懲罰機制,明確規定網路平臺的資訊審查和資訊保管義務。為給未成年人健康成長提供堅強的法制保障,去年11月,未成年人保護法修訂草案經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四次會議審議後公開徵集意見,該草案增設“網路保護”專章,對網路沉迷等問題作出積極迴應,網路產品和服務提供者應當避擴音供可能誘導未成年人沉迷的內容。(新時報記者)

最新評論
  • 整治雙十一購物亂象,國家再次出手!該跟這些套路說再見了
  • 平安推出兩款互助計劃產品 與網際網路巨頭共爭互助保障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