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科技>

他是阿里巴巴CTO、阿里雲智慧Quattroporte、兼任達摩院院長。無疑,阿里雲佔去的時間和精力尤其多。阿里雲走過十年,作為王堅、胡曉明之後的第三任Quattroporte,張建鋒將如何破局?

遠見 004期

四年前,張建鋒成為新組建的阿里中臺事業群Quattroporte,當時的他跟很多人一樣,壓根兒不知道中臺為何物,至於怎麼幹更是沒有頭緒。馬雲只跟他說要三個統一,即技術統一、資料統一、文化統一。

一年多以後,張建鋒向馬雲彙報,終於明白了什麼叫資料中臺。但馬雲聽完,說他只做到了50%。“他(馬雲)理解到100%了嗎?我不知道他知不知道(什麼是中臺),他只是說我彙報的東西可能有50%符合當初的期望。”張建鋒在採訪中說。

此後張建鋒繼續死磕,阿里基本建起中臺體系。現在,馬雲已經淡出阿里管理層,張建鋒也已經是阿里巴巴集團CTO、阿里雲智慧Quattroporte,同時兼任達摩院院長。

無疑,阿里雲佔去的時間和精力尤其多。阿里雲走過十年,內外部均已發生很多變化,作為王堅、胡曉明之後阿里雲的第三任Quattroporte,張建鋒將如何破局?

三大挑戰

問:2018年11月阿里巴巴組織架構調整以來,阿里雲有哪些變化?集團和逍遙子對你有什麼要求?

張建鋒:從定位上講,有兩大變化。第一,組織升級之後,阿里雲從單一IaaS層的基礎設施變成全方位數字經濟的基礎設施。原來只是一個雲,比如IaaS層的虛擬機器、資料庫,今天要滿足的是整個數字化轉型過程中所需要的基礎設施,不僅是IT基礎設施、AIoT的基礎設施,還需要像釘釘這樣的協同辦公基礎設施,包括大資料智慧化基礎設施。

第二,阿里雲智慧成為集團戰略,整合了很多資源。以前,我們的傳統優勢,比如零售、金融等部門單獨開展業務,現在阿里雲智慧底下,成立新零售、新金融、數字政府等部門,背後還有淘寶、天貓、支付寶、高德等,但整個阿里經濟體對外提供服務,都是通過統一的阿里雲智慧平臺。以後,阿里雲智慧承載的是阿里巴巴經濟體的技術輸出。

問:網際網路巨頭轉型to B,都在講雲+AI+大資料,阿里雲與騰訊、百度、華為等公司的雲有何不同?

張建鋒:從各家大會上提的概念來說,可能聽不出區別,都在講雲、大資料、人工智慧、業務中臺、資料中臺。大部分都在做數字政府,PPT長得也差不多。但是怎麼理解這個內涵,比如資料中臺、業務中臺解決了什麼問題,人家未必跟我們想得一樣。

阿里雲有一個很大的不同,就是在阿里巴巴的業務裡經受了很多鍛鍊。比如人工智慧,如果沒有產業實踐,沒有自己業務的嘗試,要去做一個高品質的雲,變成數字經濟體的基礎,是不太可能的。如果沒有阿里內部的實踐,向外部提供一個所謂的解決方案,是非常困難的。

問:對外賦能,阿里雲重點突破哪些行業?

張建鋒:需要同時考慮幾個因素,一是從阿里的邏輯看,什麼新技術可能會對未來產生變革,值得投入;二是新技術成熟後要與行業結合,有的行業可能變化較大,有的則未必;三是這個行業阿里是否有經驗,是否擅長。

我們擅長的技術,是雲、大資料、IoT以及釘釘等移動協同,擅長的行業是零售、金融、供應鏈。接著要做的是政府數字化轉型和工業網際網路,比如國家稅務總局個稅系統用了阿里巴巴雲的平臺。

問:未來一兩年,你最關切的問題是什麼?

張建鋒:阿里雲最大的問題:第一,如何提供非常有競爭力的IaaS、PaaS產品,這是最關鍵的。如果沒有這個產品,別人為什麼要跟你做聯合解決方案?第二,在數字經濟市場上,阿里雲有沒有真正的智慧化、數字化、移動化、IoT化的解決方案與產品?第三,阿里雲要學會,從網際網路公司向To B服務型公司轉變。B端客戶需要非常好的服務,包括從諮詢、方案、實施到交付的整個環節,這是阿里原來做公共雲沒有經歷過的。這三件事,是阿里雲今後非常大的挑戰,也是需要補上的。

沒有一個輕鬆的

問:你是阿里巴巴集團CTO,同時兼任阿里雲智慧Quattroporte、達摩院院長,你如何分配時間?這三個角色各自有哪些挑戰和壓力?哪個最大?

張建鋒:挑戰和壓力都大,沒有一個是輕鬆的。我解釋一下阿里巴巴技術體系,可能更容易理解,阿里體系是產品研發、技術研發相對分開,但也不絕對,分開裡面也有綜合。

達摩院成立時,我說要不要請一個專職院長?馬老師(馬雲)說,專職研究院肯定搞不好,希望研究院跟技術研發體系有非常強的關聯。

達摩院跟上層產品、業務有非常緊密的關係,比如金榕(阿里巴巴達摩院機器智慧實驗室主任)在達摩院做AI,他需要時刻關心上面的應用方,也需要在AI研究的基礎上,做出一個產品平臺給別人用,他身兼多職。

達摩院在研究方向上也有比較獨立的,甚至跟現在業務沒有任何關係,比如量子計算就比較前瞻。

還有自動駕駛。我們永遠不會把自動駕駛作為產品輸出給汽車公司,百分之百不做這個事情。今天阿里巴巴作為一個物流基礎平臺,會產生一億個包裹需要配送,但市場上沒有一輛車是專門為物流設計的,也沒有一輛是為未來物流準備的。還有餓了麼、盒馬這樣的即時配。因此,需要阿里巴巴這樣的公司提出解決方案、配送網路。

達摩院,最關鍵的是從技術到業務的結合,清楚了分工,就比較容易理解我這個角色的定位。

作為集團CTO,我到底幹什麼?

我覺得更多的是對未來需求、技術趨勢的看法,兩者能不能有效結合,最重要的是判斷未來業務會變成什麼樣。比如配送會變成什麼樣,需要有什麼樣的技術準備,以後的計算需要怎樣的規模。

另外,我們50%左右的人員是工程師,怎樣構建好的工程師文化,如何衡量一個工程師的水平,要做很多工作。比如,集團有30多家公司都有CTO,一家公司需要我派一個CTO過去,我到哪裡找?需要有統一的培養機制。

阿里巴巴的技術治理體系跟其他公司都不一樣,作為CTO,有物理的,也有文化、機制等很多方面的東西。是不是管理的邊界就那麼清晰?也未必。我們鼓勵高水平競爭,要消滅低水平重複,比如兩個部門水平都很高,未來不確定,那就鼓勵他們競爭。

阿里雲更簡單了,今天有這麼多技術,支援好集團業務之外,如何業務輸出,這需要通盤考慮。

不限於投資

問:9月25日,阿里巴巴釋出第一顆自研AI晶片含光800,耗時一年半,一些公司一顆晶片可能投入十年,為何會有如此大的差異?

張建鋒:晶片是一個很大的名詞,晶片概念和網際網路一樣,網際網路上有多少應用就有多少的晶片,晶片產業非常複雜,但外界理解往往比較單一。晶片有很多種類,工業界比較公認的是,大型晶片開發週期2~3年。如果每一顆晶片都要開發十年,誰都要破產,都跟上時代的發展。

問:華為釋出了鴻蒙系統,阿里很早推出過作業系統,遺憾的是沒有趕上5G這個好時候,是否跟華為有過對比,尤其在物聯網的技術儲備方面?

張建鋒:我們是服務客戶,並不會去跟別人競爭而存在,我們是面向未來而存在的。阿里是(國內)最早做作業系統的,至少有八九年了,而且阿里是第一個量產的作業系統,到目前為止應該有七八千萬臺手機的規模。

阿里做一件事情,比如去EMC、高階儲存、資料庫等等,是提供了新的思路,並不能說我們的資料庫比甲骨文好,我們是提供解決方案,用普通硬體、網際網路技術構建出一個更強壯的、面向未來的系統,這是阿里的貢獻。

阿里巴巴走到今天,不管是電商、支付寶,還是雲,都是行業創新者。我們不會評價別人,也不覺得別人一定是面向未來正確的方向,我們基於未來判斷,基於自己對於行業的佈局看待問題。

問:人工智慧領域,阿里投資了很多公司,包括曠視、商湯、依圖等,阿里與這些被投公司有哪些合作?未來投資,你看好哪些領域?

張建鋒:AI是一個非常大的產業,阿里巴巴沒辦法覆蓋這麼多產業,他們是我們非常好的合作伙伴,比如商湯在安防上做的工作等等。這兩年我們的合作深度在增加,很多專案是共同打造的。我們對未來有一個共同看法,AI技術一定會對各行各業產生深刻影響,我們願意跟好的技術公司做成廣泛的生態聯盟,不限於投資,還有很多方法。

  • 整治雙十一購物亂象,國家再次出手!該跟這些套路說再見了
  • E拆解:捕捉年輕人的小米CC9內部抓住了你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