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月 26 日,高通舉行了以「重新定義汽車」為主題的釋出會活動。看了釋出會後有個疑惑,現在連晶片企業也想來定義汽車?
軟體定義汽車已經讓汽車企業很煩惱了,現在連做晶片的都想定義汽車,那麼定義汽車到底是誰的事?
越來越像電腦、手機的汽車高通釋出會的重點就兩個:智慧座艙和智慧駕駛的晶片。
首先面向下一代智慧座艙域控架構,基於第 6 代 KryoTM CPU、HexagonTM 處理器、多核高 AI 引擎、第 6 代 AdrenoTM GPU 以及 SpectraTM ISP推出第四代驍龍汽車數字座艙平臺。
其次對標英偉達與Mobileye,推出了Snapdragon Ride平臺,提供一整套的軟硬體,包括安全系統級晶片、安全加速器和自動駕駛軟體棧。
汽車生態看越來越像電腦、手機,越來越有意思。
電腦的生態非常清晰,CPU就Intel、AMD兩家在玩,Intel還暗地裡扶持著AMD,怕AMD哪天倒閉了自己變成完全壟斷的企業,沒法玩下去了,其他硬體則基本標準化圍繞著CPU在轉(當然因為比特幣挖礦的原因顯示卡火了一把);軟體層基本是Windows,Linux更像是在伺服器及開發端的工具。
所以Intel可以開發佈會釋出下一代晶片,而微軟可以開發佈會釋出下一代作業系統,電腦的定義權在WINTEL手中,整機企業就是攢機的,效能與體驗基本說了不算,所以也就沒有必要做這些無用功了。
手機稍微好了一點,一條線是強大的蘋果,從下到上全是自己的封閉生態,定義權全在自己的手裡;而另一條線是Android+ARM的組合,因為兩者並不是那麼強勢,一個是開源一個是軟核,所以產業鏈上的玩家還有自己的話語權,從做SOC的高通到手機整機廠家都在開自己的釋出會,宣傳自己的理念,打造自己的品牌,所以大家都分了點定義權,達到了的生態平衡。
回到汽車,智慧化是汽車未來發展方向已是行業共識,汽車未來研發的重心也基本會集中在智慧座艙與自動駕駛兩個模組,取得了這兩個模組的定義權也就基本取得了未來汽車生態的定義權。
最底層CPU的核心層,這塊跟具體的業務關係不是那麼大,目前看基本是ARM為主,與ARM產生競爭的也就是Intel與MIPS,這塊的競爭不是很激烈。
再往上是晶片的整合層SOC及板載層,這塊跟具體業務的關係就已經十分的緊密,比如算力、AI都在這層解決,這裡的企業就非常的多了,比如高通、Mobileye、英偉達、華為等都在做,國內新興科技公司地平線、寒武紀也聚焦於此,競爭相當激烈。
以上兩塊都可以看成晶片層。
再往上OS層,這塊是軟硬體的介面,有兩個維度,一個是OS定義的維度,現在很多車載應用系統都叫OS,那麼這裡也就錯誤的將他們當成OS,另外一個是系統的維度,現在的OS是大都屬於某一零部件,比如車機的OS,而車載OS並沒有真正出現。從這兩個維度來看OS就非常的多了,幾乎做智慧座艙的企業以及著名Teri1都有自己的OS。
最後就是使用者應用與使用者服務,這基本是整車企業的事情。
所以,晶片層決定著汽車智慧化的未來,決定了智慧化可以達到的高度,不過這個未來是共性的,是整個生態共同努力的結果。而每個企業個性的部分則要透過自身的軟體以及資料打造差異化,這也是OEM未來品牌建設及構建競爭力的核心。
卡脖子的晶片過去對於中國的汽車企業來說,最卡脖子的技術就是三大件:底盤、發動機、變速箱,都覺得這是汽車的心臟,是核心競爭力,但是都被世界大廠壟斷著。最近晶片卡脖子的事件讓汽車產業意識到自己原來快進入消費電子行業了,汽車智慧化並不是那麼遙遠,而在中國汽車智慧化的賽道上,這一卡更關鍵。
現在講軟體定義汽車,而軟體的背後是硬體的支撐,硬體的核心是晶片,離開了晶片的發展直接定義軟體,就是空中樓閣。這就如發展二十年的中國網際網路的經驗,一直在應用層發展,忽略了底層技術,因此遇到了現在各種“卡技術”的問題。
這個迴圈由誰引領?軟體定義汽車是以使用者為中心,但是使用者知道自己的要的是什麼嘛?電腦跟手機已經告訴我們了——他們不知道。就像pc市場上由Intel晶片的升級引領市場需求,手機的升級也是硬體不斷引領APP應用的升級。
目前來看晶片是整個智慧汽車木桶中,最卡脖子的部分。所以對智慧汽車來講,晶片終將定義智慧化的發展,晶片定義智慧汽車。
OS定義使用者體驗,資料定義服務智慧汽車對使用者來講,一個是體驗一個是服務,傳統汽車的體驗由主要由汽車效能提供,比如加速效能、舒適性能、安全效能、氣味、NVH等等,而智慧汽車晶片會是通用化的,個性化的部分是什麼?
各自的OS(OS+應用軟體)將會取代傳統的效能指標,成為使用者體驗的重要部分,這部分功能OEM不去做,會有網際網路公司去做。
最後所謂千人千面的服務由資料定義。資料是客觀的,採集資料,處理資料,資料探勘的工具也是客觀的,但所有這些的邏輯是主觀的,資料不可能完全反應客觀事實,但比人的感知更加接近客觀事實。
所以未來使用者服務會從人的主觀主導向客觀資料主導的過程,實現資料定義服務。未來的智慧汽車,“芯”是通用的,但是體驗和服務仍然是個性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