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科技>

文 楊曉鶴 tech星球

時代選擇了華為,華為選擇了餘承東。

近期,華為種種變動為外界高度關注,尤其是圍繞手機業務及其掌舵人——華為消費者業務CEO餘承東本人。1月26日,剛否認出售華為Mate和P系列手機業務後,27日,緊接著以官宣的方式,迴應了餘承東調任的不實傳聞——餘承東將兼任華為雲與計算BG總裁。

在出售榮耀後,華為似乎不想讓外界認為公司已經放棄手機業務,任何對手機業務誤解的傳聞當天即進行迴應澄清。

但餘承東出任華為雲業務負責人,也體現了華為內部對雲計算業務的重視。再加上此前將智慧汽車解決方案BU,從ICT(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調整到消費者業務群,至此餘承東統籌華為的手機(智慧移動終端)、汽車(智慧汽車系統)、雲與計算(Cloud & AI)三大核心業務。

但目前兩大業務前景都很面臨挑戰,“缺芯”難題讓華為高階旗艦機Mate 40備貨嚴重不足,下一代旗艦機Mate 50還能不能繼續仍是未知。雲計算業務的燒錢屬性,也讓任正非在內部發文提到:“不要學習阿里和亞馬遜,他們在股市上有花不完的錢。”

已經是全球出貨量第一的手機業務、全球市場佔有率第六的雲計算與AI業務,發展的劇情並沒有預想中的順利。華為未來發展的前景上,最終能不能成為蘋果+微軟?

智慧手機業務距登頂一步之遙

華為手機在出售與否的傳聞中徘徊之際,1月28日,老對手蘋果釋出了2021年Q1財報(相當於2020財年Q4)。蘋果在這一季度中的整體營收達到1114.39億美元,同比增長21%,創下單季營收新高;淨利潤為287.55億美元,同比增長29%。

蘋果財報如此亮眼,核心原因是其首款5G手機iPhone 12賣爆了。餘承東曾對媒體放話,“我們的5G手機都到第三代了,其他對手(蘋果)才是第一代”。但第幾代不重要,因為晶片供應不足,華為Mate 40如今十分缺貨,這款手機在很多渠道的價格已經炒到8000元,仍然一機難求。

回頭看,華為手機業務從2003年起步,先做小靈通後做渠道商手機。當時華為的無線業務非常小,差點被停掉。2012年接管華為消費者業務後,餘承東做了一個重要決定挽救了手機業務。“不做低端的貼牌手機,我們要做中高階產品,推廣華為的自主品牌,當時那是個很大膽的決定”,餘承東在《華為是誰》紀錄片中曾如此表示。

此後的華為P10手機,以漂亮的設計打響了名聲,Mate定位高階商務的決定,也贏得了市場認可,榮耀系列的電商為主和主攻下沉打法,也夯實了華為消費者業務的根基。在2019年,華為手機的出貨量也從微不足道,發展到超越蘋果公司。

在做高階品牌這個戰略決策下,華為分別在晶片、系統和生態合作伙伴三個領域發力。華為海思的麒麟晶片被強制應用到華為手機中,經歷了很坑的K3V2,到麒麟910、960、980、990、9000的持續進化,如今麒麟自主研發晶片已經成為華為手機的金字招牌。

應當說,如果再給華為2年時間,中芯國際將能突破更小製程的晶片生產問題,將能順利生產華為海思晶片的5NM等高階晶片;鴻蒙系統的正式商業化版本也將正式釋出,華為EMUI的生態合作伙伴也會越發成熟,從而在歐美利用HMS代替Google的GMS。

只可惜時間不等人,華為在即將能與蘋果全面掰手腕的關鍵時刻,卻被扼住了命運的喉嚨。

雲計算“全球5朵雲”的坎坷之路

雲計算的四大核心,分別是計算、通訊、儲存、安全。可以說,華為在這些領域都具有頂級優勢,因此進軍雲計算領域也是順理成章。

但從華為企業內部戰略看,過早做雲計算與AI業務,與自身的賣伺服器等硬體+系統解決方案的營收衝突,華為Cloud&AI與EBG業務內耗的問題一直難解決。所以,直到2017年華為雲品牌正式對外發布,再到2020年,任正非在內部要求華為雲成為全球企業的“黑土地”,幫助生態企業在上面種出土豆、花生等等。

今天的營收要為明天的發展讓路,華為雲的戰略地位才被明確。

然而,儘管Canalys資料顯示,華為雲已經以15.5%份額位居國內公有云市場份額第二。但在華為內網心聲社群,還是有員工形容“過去三年是華為雲失去的三年。”

在行業人士看來,畢竟以華為公司的體量,超越百度雲、金山雲等企業容易,然而要超越阿里雲和騰訊雲則有不小難度。華為自身缺乏電商、影片、遊戲等線上業務,自身業務不涉及應用和資料做雲計算,本身就有“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問題,而要去市場上爭搶各行業客戶,與起步、發展都較早的國內外巨頭競爭,華為Cloud&AI BG 的組織打仗能力也成疑問。

華為雲經歷過三任負責人,第一任是現任華為輪值董事長徐直軍,在其擔任輪值CEO期間主導了華為雲的誕生與定位。由於徐直軍一直在處於華為權力金字塔的核心位置,所以華為雲能夠從BU升級為BG,成為與餘承東領導的消費者事業群平行的4個一級事業群。

有華為雲老員工評價徐直軍:“徐擅長搞高精尖,個人定位是想推一些跨時代的新技術”。比如,榮耀的AI手機Magic,徐直軍就是背後推手。由於雲計算本質是一種雲服務,徐的履歷與背景都更適合戰略層面,因此華為雲後續迎來了鄭葉來和侯金龍。

華為雲BU總裁鄭葉來主要功績是在將華為雲產品化,目前華為雲已上線210多個雲服務、210多個解決方案,能夠對大多數客戶提供完整服務。而華為雲BG總裁侯金龍曾是餘承東招募的部下,為華為雲拓展私有云、混合雲和儲存等業務拓展打下根基。

候和鄭主導華為雲發展的最大難題在於,二者是將,缺乏帥的能力,也就是無法統籌華為整個體系資源的能力。餘承東的到來,將解決如何將帥一體、協調發展的問題,而且餘大嘴“先說再做”的風格,與華為悶頭做事的風格迥異,也有助於樹立雲業務BG的信心。

目前,雲計算在國際有3A格局,也即亞馬遜的AWS、微軟的Azure和阿里巴巴的AliCloud。華為雲還有很大的機會,根據Gartner最新報告顯示,2019年華為雲全球IaaS排名上升至第六,增速高達222.2%,全球增速最快。

如果,餘承東能夠解決華為雲的內耗與士氣問題,華為雲成為“全球五朵雲”的夢想指日可待。

第三次轉型的華為選擇了餘承東

當下的華為,可謂正是站在命運的十字路口。

有華為內部員工表示:2019年公司明確了智慧計算產業,這算是公司從固定到移動,從運營商到企業,從連線到計算的第三次產業升級和轉型。

但在這次命運轉折點之時,國外的市場與技術封鎖,企業內部的轉型陣痛都讓華為面臨不小的壓力。而餘承東在消費者業務的成績,也讓其成為華為倚重之臣。如今,餘承東負責華為面向未來三項核心業務,也有華為全新的戰略考量。

餘承東此前曾對消費者業務提出1+8+N戰略,1是指智慧手機業務,8是指平板電腦、智慧手錶、VR眼鏡、車機等一系列業務,N則是泛IOT裝置,至此手機業務不僅是華為貢獻三分之一營收的部門,還是華為打通C端和B端業務的通道。

正如一位華為員工在內網心聲社群分享道,“如何避免重蹈GE物聯網平臺的悲劇,結合終端雲利用手機流量進行破局可能是個選項。”很多華為員工贊同其觀點,因為藉此往上做大SaaS,這個城牆突破口裡面是千億美金的市場,逐漸完善搜尋和推薦技術,華為將能對四層產業進行完整佈局。

在這個戰略生態中,最底層是 ICT 層面,這是華為起家的業務和根基;往上是雲計算與AI業務,這一層提供數字基礎設施能力;再上一層是華為手機等 IoT 裝置,這些業務能將服務直接觸達到人;更上一層是鴻蒙物聯網系統,將生活、家居、車載、工作等場景統一;最後是華為的生態體系,聚集全球優秀的C和B端產品開發者,完善華為的各種服務。

華為目前也似乎正在按此方向前進。近期,華為雲釋出HMS生態扶持計劃,首批提供5億元的雲資源,重點扶持1500個HMS應用。在商用階段,每個應用還將獲得最高120萬元的廣告資源扶持。

華為的夢想很大,但挑戰也足夠艱鉅。

C端業務與蘋果公司狹路相逢,B端業務要挑戰成立已經40多年的微軟。這也讓華為不得不選擇有所為和有所不為,比如,華為在任命餘承東掌管智慧汽車業務時,就提到華為不產汽車,誰再建言造車就開除誰。在發展雲計算與AI時,也選擇縮小企業業務的發展規模。

餘承東能夠力挽狂瀾,成為帶領華為邁向下一階段的中興之將嗎?

從餘承東的履歷看,清華畢業帶來更好的格局與視野,在通訊領域,餘承東是第四代分散式基站第一發明人,也證明其是技術型人才。華為消費者業務的成功,證明其戰略和管理能力出眾。大眾眼中最直觀感受到“餘大嘴”的營銷能力,反倒並不重要。

但這次任務也足夠艱鉅,餘承東最大挑戰是如何利用有限的資源,完成華為的轉型。從部分蛛絲馬跡不難看出,華為正在縮減戰線主攻核心領域,比如,有傳言華為留下部分麒麟9000晶片,為研發Mate 50和P 50以保留手機業務火種;將華為雲原總裁侯金龍調任數字能源董事長,也有利於餘承東全面整合手機、汽車、雲計算與AI業務。

儘管餘承東還未曾擔任過華為輪值董事長一職,但目前肩負了任正非的重要期望,華為的未來值得關注與期待。

4
最新評論
  • 整治雙十一購物亂象,國家再次出手!該跟這些套路說再見了
  • 瞭解“新型資訊基礎設施網路威脅溯源追蹤系統”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