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科技>

前幾天在悟空問答中收到一個問題:“騰訊目前是否落後於阿里巴巴,如果是,落後的原因有哪些?”

我最近也想通過產業網際網路這個話題和大家分享下關於阿里和騰訊的話題,當然這些都是一家之言,如有不得當的地方,希望大家補充。

目前,我們看到的網際網路巨頭幾乎都是從WEB端逐步佔據各自領域的地位的,移動互聯時代又重新孵化出了自己的護城河,形成了今天的格局與版圖。微信崛起之後,有一個話題很有趣:假如當初的米聊也有微信的資源,是否會替代微信?其實這個問題的答案,和回答騰訊看似以抄襲起家,為什麼沒有被幹掉?而且越來越強大,而其他同階段起來的公司逐步衰落,甚至部分已經看不見。我們在談論中國網際網路發展史時,經常會強調:中國的網際網路是To C的聯網,而非To B的聯網(至少目前依然是),To C中,社交是第一需求,而這個從QQ誕生起,騰訊就打贏了這場戰爭,實際上也就佔據了To C端的話語權,至今為止,騰訊依然是最大的To C的網際網路公司,C端流量中,無人可以和騰訊對抗。

所以,即便是C端流量的時代,騰訊的市值一直無法和阿里相比,甚至就影響力來看也無法和阿里相提並論。所以才有了騰訊的一系列動作:

“1月7日,騰訊宣佈正式啟動" SaaS技術聯盟”,這是去年10月29日騰訊對外發布的SaaS生態千帆計劃”的第三部分,其目的是要聯合多家SaaS廠商共同建立一個技術中臺。”

這是騰訊在B端市場的最近動態,大家還記得馬化騰曾經說過:"在沒有產業互 聯網支撐的消費網際網路,只會是一個空中樓閣。”

從上面的圖可以得出這樣的一個初步的結論:

C端市場的競爭已經結束,如果騰訊依然只是立足C端市場,那麼騰訊的估值也到達了頂峰,很難有想象的空間。這就是為什麼即便騰訊掌握著微信這樣一張王炸,泛娛樂領域幾乎稱霸所在領域,股價依然沒有阿里高。騰訊對我們的影響的是很直接,因為很多應用與服務,我們很難擺脫:無論是音樂、影視、文學、遊戲、社交等等,而阿里的很多服務和應用,往往體現在我們的職場中,例如:釘釘、淘寶、阿里雲等等,這些事實上對我們產生的直觀印象並不是很強。

這裡插入一個小知識點:相對於西方的網路化,中國的網際網路首先是從C端開始的,而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是以B端開始的:

歐美,to B的企業資訊化已經歷過兩次大的爆發期:

第一次是上世紀70年代,發端於40年代的資訊科技,逐步從軍用轉移到商用, 在70年代進入成熟落地期,誕生了SAP(1972)、微軟(1975)、甲骨文(1977)等一批日後巨頭。

第二次是2000年左右開始的“雲端計算”技術革新。 這一輪登場的是Salesforce、Workday、Servicenow等一批百億美元公司。 2008年,是一個企業級服務獨角獸成立的小高潮,網際網路的移動轉型疊加經濟危機帶來的資訊化預算壓力, 使SaaS(軟體即服務)模式在美國爆發。 目前美國的21家企業服務獨角獸中, 有9家都成立於2007到2009年(如Slac、Tanium、Sprinklr、AppNexus等)。僅SAP、Oracle、Salesforce三家公司的市值就已超過5000億美元。 財報顯示,2018第一季度,SAP的營收是52.6億歐元,Oracle是92億美元。 對比之下,而中國企業服務的領軍企業用友營收僅為10.74億元人民幣。

而中國因為特殊的國情,例如:

中國龐大的人口基數,使得勞動力相對廉價, 企業因而缺乏以技術提升效率的迫切需求, 工業資訊化市場不及人力成本高昂的歐美。

人口紅利讓B端服務顯得不夠重要, 卻為C端市場創造了得天獨厚的條件。

前面鋪墊了那麼多,實際上想表達如下幾個觀點:

1、C端市場的競爭已經結束,這一輪如果以估值來看,阿里贏了騰訊;

2、網際網路的下半場是產業網際網路的戰場,這一輪的競爭結果決定了阿里和騰訊的未來;

3、騰訊如果想成為一家偉大的公司,而不是僅僅是固守中國市場,取決騰訊在產業網際網路這個階段的結果;

4、騰訊目前充滿危機感,不然不會釋放出那麼多的訊號及動作,包括組織架構的大調整。

而目前的產業端,目前看來阿里的霸主地位,騰訊難以超越。我們以阿里雲和騰訊雲舉例:

這張圖,看出兩者的差距目前正在縮小,但隨著產業沉澱,基本這種差距難以超越。因為B端市場和C端市場不同,B端市場的變化比較小,一家公司不可能頻繁更換自己的服務,帶來的成本極大。而C端市場因為變化的成本較低,所以變動性很強。

再結合目前企業OA的釘釘,企業網站服務及伺服器市場、域名市場等等,這些都是阿里的戰場,而且基本是絕對優勢。前段時間,阿里又推出了圖片版權服務,價效比更高。從這裡你能看到,阿里面對企業市場的嗅覺總是比騰訊更敏感也更能抓住企業市場的痛點,這一點騰訊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而目前騰訊的策略是以服務C端市場的經驗來賦能企業客戶,因為連結到了足夠多的C端使用者,所以對於企業來說,有足夠的C端流量池來增加對企業客戶的粘性。但恰恰忽略了對於企業來說:服務的穩定與及時性、獨立性是很重要的幾個要素。大家看下面兩個案例:

1、最著名的可能是他拍事件:

如圖,關於事件的細節,我就不描述了,大家自行搜尋。這就是問題:騰訊因為在C端市場優勢,必然為了利益面臨與內部的企業服務需求的之間的矛盾,這是最典型的案例。而阿里不會存在這樣的問題。

2、再說一個:

這兩個事件影響很大,也對騰訊的企業服務市場產生了巨大的影響。而且我相信這種影響可能是永久性的。

當然如果你在企業中,曾經因為公司的事情使用過騰訊和阿里的服務,你大概也能感受到兩種不同的區別,相對於騰訊的高冷,阿里的服務更加符合企業的需要,也能讓企業感受到其中的專業,這可能就是大家所說的那樣:阿里天生帶有B端的基因。

而騰訊如果想要在B端市場有所作為:首先需要改掉其在C端的傲氣,腳踏實地理解使用者,尊重使用者。

產業互聯可能是未來社會重要的協作體系及基礎,就像今天的微信、支付寶等等,構建了我們生活與工作重要的場景。未來,我們的社會如果在現有的生產效率再有所提升,甚至是變革的話,需要滿足幾個場景:沒有資料孤島(資料整合已經完成,並已經解決了合規的問題),人人已經聯網,產業組織已經聯網,硬體高度智慧化,無人技術已經成熟,安全性問題已經解決等重要的條件。當然,這裡面就涉及一個重要的資源與機遇:產業標準及規則。

實際上,產業標準往往受制於頭部企業,甚至是重要企業。網際網路產業中,資料整合及資料基礎裝置的重要供應方或者支援方,可以預見是規則及標準的重要參與者甚至制定者,這個決定了公司未來的地位及影響力。

所以,產業網際網路階段,已經不是創業者的戰場了,而是巨頭們的戰場。當然,也決定他們未來的地位及發展空間。

最後,做下彙總:

1、騰訊目前市值落後於阿里,本身代表著兩個產業之間的價值,而產業端的價值更大,變現能力也更穩定;

2、C端市場的競爭已經結束,騰訊的危機在產業端,而又是阿里的優勢所在;

3、騰訊目前正在發力產業端,但追趕阿里比較難;

4、騰訊存在危機感,也進行了包括組織架構調整等動作;

5、未來可能更看好阿里,而非騰訊;

6、當然這些在當下依然不影響騰訊是一家很厲害的公司,尤其是在中國這片土地上;

7、阿里的世界性影響力更大;

8、位元組跳動會是騰訊最重要的對手,沒有之一;

9、而阿里的競爭對手尚未看到(看似很多,實則沒有);

10、騰訊的競爭對手很多。

最新評論
  • 整治雙十一購物亂象,國家再次出手!該跟這些套路說再見了
  • 國家郵政局今天公佈一份“成績單”,合肥居全國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