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雙十一過後,關於中國電商平臺的排名愈演愈烈。天貓淘寶之後,誰是中國第二大電商平臺,成為焦點。
前陣子,拼多多釋出第三季度財報,資料顯示,拼多多的年活躍使用者已經攀升到5.36億,超過了京東的3.34億,距離淘寶的6.93億也很近了。從使用者數來看,5億人都在用的拼多多,真就是中國第二大電商平臺。
拼多多成立至今,不過三四年,發展就如此迅猛,實在讓人意想不到。但是,放眼全球,中國和歐美市場在這幾年創立的新品牌,崛起的速度也是非常快,很多品牌的銷售額,可以用一飛沖天來形容。
美國卡戴珊家族的Kylie創立的彩妝品牌,成立18個月,總銷售額就達到4.2億美元。在中國,2017年11月創立的瑞幸咖啡,短短18個月,前三季度累計收入達到了28.4億人民幣。無糖氣泡水飲料“元氣森林”,2016年才推出市場,2019年已經在雙十一飲料品牌銷量位列前三。
新一代的消費品牌似乎只需要三四年,就走完了前輩10年才走完的路,是什麼因素讓新品牌崛起這麼快呢?
消費就是自我表達易凱資本發表了一份關於中國消費產業的調研報告,報告提出,中國消費市場中這種前所未有的品牌崛起速度,來源於兩個底層變化。
第一個變化來自於人。新品牌背後的新一代消費者,不是指某個年齡段的人群,而是當今消費者出現的一些新的特徵,歸納起來主要有三個。
首先,新一代消費者更注重顏值,他們不是覺得產品實用就行,而是對產品的外觀、店面設計都有著更高的審美需求,講究品質感;
其次,是願意為情感消費,一件產品如果能讓他們產生情感共鳴和心理滿足,他們會毫不猶豫購買。比如現在更多人願意支援國貨;
最後,是傾向於為品牌的“性格”花錢。品牌能傳遞他們認同的價值觀和生活態度,他們就會選擇這個品牌。
這三個特徵疊加在一起,說明現在整個消費時代,消費者購買產品不光是為了擁有,還是一個自我彰顯的過程。這是第一個底層變化,新品牌成了消費者實現自我表達的方式。
基礎設施紅利第二個底層變化,是社會基礎設施的升級,加大了新品牌的創造和傳播。有哪些基礎設施呢?
首先是物流配送網路和供應鏈升級,其次是更方便的第三方支付,之後是社交帶貨、短視訊和網紅直播崛起,徹底改變品牌的推廣和銷售模式。
直播網紅之所以火起來,主要原因之一,在於主播個人的“真實性”。他們不是高高在上的明星,而是會掏心掏肺跟你分享產品體驗的普通人。
比如,淘寶主播薇婭在接受採訪的時候會強調,她不想追求人設,而是希望呈現出自己自然的狀態。在直播間推出的每一種商品,都是自己親自用過才推薦給使用者。李佳琦直播能火起來,也在於他親自為使用者試用口紅產品,創造過一場直播試用上百支口紅的記錄。
在快手上,很多主播經營的是“老鐵經濟”,就是把自己定位為使用者的老朋友。快手的粉絲關注主播,收到的最常見的自動回覆是“來了就是一家人”。這種老鐵的銷售方式更容易獲得消費者的信任。
這種模式帶來的結果是,粉絲逐漸形成了“認人”的心態,在購買商品上對主播的推薦形成了依賴。只要是主播推薦的,不知名品牌的產品銷量都可能會超出大品牌。品牌對消費決策的影響力正在被削弱,直播網紅的個人影響力在增強。
社交媒體和智慧演算法的出現,讓人們的注意力分散了。即便是在同一個平臺上,廣告的呈現也極度地碎片化,很難有效地在消費者心中建立長久的影響力。在當前這個時代,消費決策的制定者,不再是品牌獨大,而是呈現出多元化的趨勢。
比如在天貓,為消費者做決策的,本質上是阿里巴巴的演算法,所以阿里巴巴在天貓整個利益鏈當中是佔大頭的。而在網紅直播的生態中,網紅本人就能決定消費者的購買決策,自然網紅就拿走最大的紅利。
這是在網紅直播帶貨現象的背後,中國消費市場發生的第一個改變。
第二個改變,是消費鏈條正在縮短。既然品牌的影響力下降了,而且直播帶貨對量的要求又很大,有不少主播乾脆繞過了品牌,讓廠家直接供貨。
而且,現在的購買模式,很多時候不再是廠家先生產,然後賣給消費者。而是消費者的需求先被統計出來,然後廠家依據需求量,完成生產環節。
有些主播發現別人的供應鏈不穩定,還會自己做供應鏈。比如說,快手上帶貨的“第一主播”辛巴,就有四家自己的公司,直播賣的毛巾、牙膏、面膜甚至加溼器等等產品,都是自家生產的。
這意味著供給和需求之間的連通效率正在大幅度提升。在傳統模式下,商品得經過層層渠道商才到達消費者手裡。當中間環節被省略後,資金的流動加快、物流和倉儲的成本降低,中間過程的損耗也減小了。
這種迅速收集消費需求和分發商品的模式,效率遠高於傳統電商,這是中國消費行業正在發生的第二個改變。
知道了這兩個底層變化後,再觀察這些年崛起的新品牌,可以看出這些品牌正是順應了這些變化。
品牌各顯身手那這些品牌是怎麼順應變化的呢?
先是產品設計,相對於傳統品牌,新一代消費品牌更重視“顏值”,像喜茶、益禾堂,從店面裝修到飲料杯身,都下了很大的功夫去包裝設計。很多消費者在門店排隊點一杯奶茶,拍張照片發到朋友圈,就會讓品牌獲得大量的曝光和宣傳機會。
其次是新品牌特別注重打造品牌故事,喚起消費者的情感共鳴。“新國貨崛起”就是一個很有效的切入點。中國產的美妝品牌完美日記,沒有像傳統品牌打上日韓標籤,而是展示中國產的基因,今年雙十一成功登頂美妝銷量冠軍。
武漢的老牌汽水廠漢口二廠,講述了一個精彩的“國潮復興”故事。用一系列融入舊元素的汽水瓶設計,喚起消費者對老汽水的情懷,2018年銷售額達到9000萬元,2019年預計銷售額會達到3億元。
其次在營銷方面,新品牌也充分利用基礎設施升級的紅利,不再只是單純在傳統媒體上打廣告,而是藉助網紅和新流量平臺。這樣做的好處,就是大大縮短了觸達消費者的路徑。
網紅推薦之後,消費者馬上就購買,使用完之後就寫下使用心得,推薦給更多的人,這樣能更快完成消費閉環。
有的品牌則是打通線上移動端和線下實體店。比如喜茶,它們的微信小程式喜茶GO,已經有1000萬用戶數,小程式的訂單量佔總數的一半。這些資料,可以讓公司知道堂食與外賣的佔比情況和銷售成績。這些資料可以用來指導公司的業務決策,比如新店選址和新品定價。
名創優品就通過“掃描微訊號贈送購物袋”的方法,快速積累粉絲,一年多就把自己的公眾號做成行業大號。小米的線下店則是所有產品都可以試用,如果需要購買,可以在線上完成註冊和下單。這樣流程看似麻煩,卻為商家積累了寶貴的使用者資料。
打造競爭優勢在快速迭代的時代,每個品牌都有自己的深遠考慮。畢竟,永遠都有更強大的競爭者,越到後面,才是越大的考驗。
中國的消費市場,還有一個模式,就是比拼“價效比”。很多品牌為了快速拿下市場份額,依靠成本優勢,努力打造價效比,這一招確實也有效。
但是,單靠流量和價效比拿到的粉絲,終究不能撐起品牌真正的競爭壁壘。想要保持長久競爭力,必須要有過硬的產品、良好的服務以及品牌價值。唯有這樣,中國才能有更多如華為、小米、海爾、格力等中國產品牌殺進國際市場,跟國際巨頭一爭高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