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科技>

日前在倫敦舉行的華為開發者日上,IDC副QuattroporteFrancisco Jeronimo分享了一個“驚人”的事實。在過去1年中,蘋果App Store與谷歌Google Play分別狂攬330億美元和180億美元,而在這其中不知道你貢獻了多少呢?

現在,應用商店儼然已經成為各大手機廠商創收的核心之一,不過相信不少人或多或少有這樣的體驗,“我明明沒有下載過XX應用,但為什麼會收到蘋果/谷歌的賬單?”日前,安全研究機構Sophos的報告就給出了解答,原來有專門利用Google Play免費試用期機制的惡意應用在作祟,其會在3天試用期結束後向使用者收取100至240美元不等的費用。

Sophos方面用 "fleeceware" 來形容這一類應用,據統計,這類應用截止目前已經有超過6億次的安裝,而受害使用者可以說是遍及全球,也生動的向我們展示了一個好政策是如何被無良開發者玩壞的。此前在WWDC2018之後,蘋果就同步更新了英文版的App Store稽核指南,並推出免費試用功能,而這一功能其實大概率就是App Store學習Google Play的結果。

根據Google Play的相關政策顯示,谷歌允許開發者設定至少三天的免費試用期。相比於免費+內購,直接付費下載無疑大大縮短了開發者獲得回報的週期,但先付錢再體驗的模式也無形中提高了購買門檻,並將大批中小開發者攔在門外。

關於免費試用,其實是旨在吸引使用者並降低中小開發者宣發難度的方式。使用者可以通過試用親身體驗軟體的功能特性,判斷其是否符合自己的需求,而不是依賴華而不實的宣傳,或者很容易作假的評論反饋來促成付費購買的意向。

那麼,Google Play上的 "fleeceware" 們是怎麼騙使用者錢的呢?通常來說,使用者在免費試用後發現這款APP不適合自己,往往會選擇刪除APP,這時按照谷歌方面的條款,正常的APP設計邏輯是使用者解除安裝APP就等同於取消試用。

但 "fleeceware" 們的開發者則繞過了這一條款,預設使用者解除安裝APP並不等於取消試用,而由於購買記錄的存在,過了試用期就會繼續向用戶收費。又或者說,利用大多數人不會認真閱讀隱私政策和使用條款的特點從中牟利,其會在安裝APP前要求使用者先輸入付款資訊,並且使用者必須要在試用期到期前取消訂閱,否則就被視為購買。而想要取消試用,則會要求使用者傳送一封特定的電子郵件或遵循其他複雜指令,總的來說就是怎麼麻煩怎麼來。

最後我們來解答一下,為什麼這類APP動輒會收取上百美元的費用,因為其往往在應用商店的頁面上用一點歪心思。其售價標籤通常分成兩欄,一個是正常選項,即直接按月付費的23.99美元/月,另一個則是前三天免費試用之後按8.99美元/周收費,稍微計算一下就可以發現,按月付費的結果是一年287.88美元,而免費試用之後則是467.48美元一年,顯然也使得所需費用相差巨大。

至於說不幸中招的消費者是否能挽回損失呢?從目前的相關評論來看,希望極其渺茫,即便完全按照開發者提供的使用條款來操作,最終或許也很難逃過一劫,因為Google Play並沒有如App Store一樣給使用者提供合理的追索渠道。因此如果你是一名Google Play使用者的話,嚴格避免安裝此類打著“免費試用”旗號的騙錢應用才行。

當然,或許這就是蘋果在2018年推出“免費試用”功能之後,直到今天也沒有在App Store上普遍使用的原因。畢竟比照Google Play上發生的這一問題,出現無良開發者騙錢的可能性極高,而這對其本來就已經很脆弱的退款體系來說,也或許將會是難以承受之重。

最新評論
  • 整治雙十一購物亂象,國家再次出手!該跟這些套路說再見了
  • 祕密大公開!拼多多便宜水果的背後,30萬商家是這麼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