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科技>

未來只有兩種人,掌握高科技的人和被高科技掌握的人。

“高科技”一詞過於泛泛,代入一種,也就是我們今天要講的“大資料技術”。

馬雲說,很多人還沒搞清楚什麼是PC網際網路,移動網際網路來了,我們還沒搞清楚移動互聯的時候,大資料時代又來了。(在其卸任時的演講。)

同馬總觀點一樣,“大資料”,它代表著一個時代。

網際網路的時代還沒翻頁,大資料的新篇章就要來了。

大資料(big data,mega data)或稱巨量資料,指的是需要新處理模式才能具有更強的決策力、洞察力和流程優化能力的海量、高增長率和多樣化的資訊資產。

就是字面意思,前提是足夠“大”,但核心是“有價值”。大資料有一個5V特點:Volume(大量)、Velocity(高速)、Variety(多樣)、Value(價值密度)、Veracity(真實性)。這是維克托·邁爾-舍恩伯格及肯尼斯·庫克耶編寫的《大資料時代》中的精髓。能幫助我們更直觀地理解大資料。

其實早在1980年,著名未來學家阿爾文·托夫勒便在《第三次浪潮》一書中,將大資料熱情地讚頌為“第三次浪潮的華彩樂章”。直到2009年,“大資料”才成為網際網路資訊科技行業的流行詞彙,步入我們的視野。作為文字工作者,特別是在這篇文章中,我認為把大資料比作“浪潮”不妥,那樣聽起來有種“來得猛,退得也急”的感覺,實際上,這不是一時間站在風口浪尖的單一技術,而是真正影響整個人類科技走向的大勢所趨。

將世界資料化。

大資料,說通俗一點,就是人類活動的方方面面都資料化,我們每天坐地鐵上班,屬於出行資料;網上購物,屬於消費資料;去一趟國外旅遊,屬於娛樂資料...當無數人的資料被集合歸類,就統稱為“大資料”。

至於它的價值性,對於我們大部分人來說,可能沒啥用。

你每天光顧樓下的早餐店,只能看到自己的消費金額,而店鋪老闆可以統計客流量和銷量,獲悉顧客的喜好,進而調整食材量。

一些醫療機構可以通過大資料提升臨床試驗、新藥的研發效率;

政府通過大資料建立城市規劃圖,甚至控制疫情的擴散。

......

總之,整個世界,都能以分散式計算架構來進行資料化,說白了,就是可以尋找這一切事物的內部規律,從而更加有針對性地對這件事物本身產生影響,往好的方向去走。

但就是這樣一項能開啟時代的科技,它所受到的爭議,比歷來跨越時代、使人類文明進階到更高層次的科技,都要大得多(或許一樣大,只是未能身處當時,難以體會)。老生常談的問題——雙刃劍。

好,關於大資料“幼年體”的功課基本結束,也終於引出我們本文最最重要的一個詞彙:雙刃劍。下面開始我們的正文。(大哥大姐放下手裡的擀麵杖,小弟還是要冷靜地說:前面那些真的是劇情所需,算是交代現實背景。)

什麼叫掌握高科技的人,什麼叫被高科技掌握的人,為什麼未來只有這兩種人的局面是必然的。

講一個故事,故事有兩個主人公,A和B。

2020年的一天,A驅車前往公司的路上,導航系統通過預測交通流量,自動幫A選擇一條最合適的交通路線;車內推薦系統根據A的飲食習慣預測他可能會喜歡吃什麼,並推薦沿途的早餐店;A的電子社交助理已經為他自動選擇了可能感興趣的社交網資訊。

這是未來學家裡克·西格爾 博士曾在《大資料預測》裡描繪的大資料時代下的某一個場景,書中還闡述了如“大資料交通技術”“個性化推薦系統”“人工智慧語音助理”等技術,你別說,人家還真有水平,現在馬上就要步入2020年了,藍圖中描繪的場景已經成為現實。

我要講這一小段的目的,是讓各位看官清楚地get到這一點:2014前關於大資料的預測,已經基本成真,當年聽起來挺科幻的東西,確實成為了現實,且技術還在不斷進步。

回到故事,既然時間是2020年,A心目當中對未來生活有著更大的期待,大資料科技肯定還會精進一步,他大膽猜測,在實現萬物互聯的今後,一個水杯,可不是單純用來喝水那麼簡單,它會託管自己的健康資料,時間一長,這個水杯甚至比A先生自己都要了解自己的健康狀況,甚至其語音系統會主動提示A補充某種營養、給出就醫建議。哎,A要去醫院呢,也完全不需要靠自己的理解去描述自身病情,因為都不需要帶水杯(誰去醫院還拿水杯呢,那多LOW啊在這年代),只需要把這個水杯的資料接入到醫生那裡的資料庫就好,他會根據A過往的就醫資料,來針對性地診斷治療。A也完全不擔心自己的私密資訊被洩露,因為2022年,國際上早已嚴格實行《個人資料資訊保護法案》,A先生堅信這一切,十分憧憬這個時代。

B先生很苦惱,2020年,自己的銀行資訊居然被洩露,造成了非常大的損失,而他仔細回憶,是因為某某APP獲取了自己的麥克風許可權,導致和朋友之間的通話內容被竊聽,他將盜用自己資訊的APP告上了法院,雖然獲取了相應的賠償,但也讓B先生徹底失去了對大資料環境的信任,他得出一個結論:“你想獲取多少便利,就要付出多少隱私掌握在別人手裡”,他開始處處抱有懷疑,這種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的痛苦甚至讓他排斥一切新興事物。

“大資料”技術從未因為它所受到的爭議而放緩腳步。時間很快來到2025年,B先生多年的謹慎讓他處於一個相對“安全”的環境,即使沒有像大多數人那樣在生活中使用“全開放式人工智慧”產品(萬物互聯,大資料的建立已經使人工智慧達到了相當的水準,實現從人懂機器到機器懂人的轉變),他也沒感覺生活上有什麼太大的落後,平平淡淡才是真。只不過有一點讓他十分苦惱,自己明明不是性情散漫的人,但在做事情的效率方面,無論如何也比不過身邊的一些朋友和同事,無論是在網上購物或者是做一個小小的工作彙報,方方面面,這導致了他一天下來,為了和這個時代節奏一致,必須要付出比其他人更多的辛勞。

A先生和B先生唯一的聯絡就是——他們同處於一個時代。

這是最好的時代,這是最壞的時代。

本文論述的觀點並非表達未來會形成“掌握高科技的人”和“被高科技掌握的人”兩個牢不可破的階級壁壘。而是現在對科技已經形成的兩種思維,在未來會以極具差異化色彩的方式體現在整個人類社會當中(在下文會進行解釋)。哪兩種思維?我剛才已經講完了,只不過是為它們穿上了故事的外衣。誰是掌握者,誰是被掌握者,稍微品品就有體會。

任何一個尖端的科技,在剛開始萌芽的時給人帶來的便利和傷害一樣多,這就叫雙刃劍。“大資料時代”涉及到一個人從上到下優點缺點無從遁形的隱私問題,開句玩笑,我常用的購物軟體連我喜歡穿什麼樣式兒的內褲都一清二楚,這玩意將來(現在已經起步)是要運用到超級AI上面的,想象一下,我用的機器,它比我自己都了解我了,那我會以怎樣一種複雜心情看待它?它單單是一個機器嗎?或者是一種全新定義下的生命?(或許該用她?我會不會愛上如此懂我的“人”呢?)

電影《阿麗塔》畫面

不說那麼遠,現在的大資料已經讓我們每個人身上的遮掩越來越少,一不小心甚至還把我們的“果照”當做商品進行售賣,究其原因,是科技的腳步和一個社會整體法制建設腳步不協調造成的,科技這條“左腿”走得太快,法制監管這條“右腿”很難追上,技術上肯定也會不夠完善,所以磕磕絆絆在所難免。但不管是怎麼摔,路還是會繼續走下去,而且越走越快。(《生命3.0》當中有一個重要的觀念,即使不推動,甚至是明令阻斷某個尖端科技的發展,它也不會停下腳步,因為科技到達一定高度有必然的趨勢為推動力。)

難道說只需要一秒轉換,從科技的旁觀者變身成為科技關注者,在未來就能掌握高科技了嗎?

思維的壁壘絲毫不比階層壁壘薄弱,這兩種思維現在就已經存在,而科技的高速性,相當於一個“變化放大器”,使這兩種思維帶來的差異在未來短短几年後變得更為明顯,這就叫差異化。植入一個概念,科技對整體社會,或者說每個人的影響,是隨時間線不斷充能且無限接近於百分之百的,舉個很簡單的例子,現在或許85%的人離不開手機,未來5年後或許90%的人離不開大資料的超級AI產物,而手機也好,大資料也罷,它們只不過都是科學漫長道路中的一小步。(其實我們現在已經不知不覺在科技的影響下到達無法倒退的地步了:沒了電還能勉強活,說遠一點,沒了火,能再拐回去吃生肉嗎?)

人類文明是一艘巨輪,科技是它永不沉沒的唯一動力,能看到這一點,還懂得去追隨的,就掌握了它;那些不僅看不到,甚至還想辦法使絆子的,就只有跟在後面吃灰。

這就是我的結論。

要想打破這種思維壁壘,成為掌握高科技的人,首先要對科技抱有積極的熱愛,不斷從中學習,付之以赤誠,培養科技敏銳度,如果你覺得這一切都太多太麻煩的話,有一個簡單一點的辦法。

宣告:

最新評論
  • 整治雙十一購物亂象,國家再次出手!該跟這些套路說再見了
  • 華為確認:部分P30 Pro手機已無法通過谷歌安全認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