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觸控式螢幕和感測器技術的發展,出現了許多互動的機會,而手勢通常被認為是與螢幕最自然的一種互動方式。手勢互動的普及,降低了人與裝置之間的溝通門檻,並且帶來了革命性體驗和便捷。今天,我就帶大家回顧一下手勢互動的前世今生。
在 iPhone 釋出之前,很多手機廠商都在尋找真正適合手機的觸控式螢幕設計。但它們看起來都不太智慧,因為手機有40%的區域都是實體鍵盤,那就意味著,固定的按鈕無法為 App 提供定製化功能。
2007. 革命性的滑動解鎖- 初代 iPhone
2007年第一代 iPhone 掀起了智慧手機的革命,具有高解析度、多點觸控 Multi-Touch 功能的 iPhone,真正確立了手勢互動的標準。Jobs 放出領先對手5年的狂言,經典的滑動解鎖設計,更是讓人們讚歎不已。
初代 iPhone
2009. 經典的多工- webOS 卡片式互動
我們在 iOS 和 Android 系統中看到的那種卡片式多工形態,是由 webOS 率先提出的。這一段關於 webOS 互動介面的演示非常經典,也征服了 2009 年 CES 釋出會上近乎所有的觀眾。
與 webOS 相比,同時期的 iPhone 還只停留在單任務的狀態。直到 2010 年的 iOS4 蘋果才正式引入多工概念。再往後發展到現在,類似的卡片式多工已經可以在大部分手機中看到,但基本和 2009 年 webOS 所演示的成果大同小異。
作業系統多工後臺
雖然 WebOS 已經死了,但卡片式介面已經蓬勃發展。此外,Safari 和 Chrome 還將其標籤檢視替換為具有相同手勢的卡片檢視。坦率地說,說這些作業系統不受WebOS的影響都是騙人的。
2011. 三大金剛鍵- Android 4.0
2011年10月19日,三星與Google聯合在香港正式釋出了首款搭載了Android4.0 的手機GALAXY Nexus。最新的 Android 作業系統引入了螢幕內虛擬導航欄,最終,返回鍵、主頁鍵和多工鍵的組合日漸深入人心,“三大金剛鍵”的名號應運而生。
Android 三大金剛鍵
虛擬導航欄的優勢其實不少,順應了觸控式螢幕成為主流的發展趨勢。但缺點就是 App 程式內的底欄會和虛擬導航欄組成“雙下巴”,讓人難以忍受。
2012. 魅族的小圓圈- 小圓圈
魅族獨特的互動方式一直是它的優勢,在安卓陣營都使用三大金剛鍵的背景下,魅族率先做出了小圓圈的設計。它可以實現多種手勢功能,例如鎖屏,返回,撥出語音等功能。
- mBack
「mBack,觸控返回上一級,按壓返回桌面。」
魅族 mBack 是繼小圓點後又一標誌性設計,魅族用一顆實體按鍵同時實現了返回和回到桌面兩個功能,多工則交給了螢幕底部上滑撥出。
2012. 英雄末路- 為觸屏而生的 BlackBerry OS 10
2012 年 5 月,黑莓在美國召開發表會,展示了其專門為 Z10 研發的全新移動作業系統 BB 10。
黑莓 Z10 整個機身正面沒有 Home 鍵或者選單鍵來干擾視線,因為手勢滑動是 BB 10 的核心互動,到現在為止這個操作依然讓我記憶深刻,那可是2012年!
黑莓曾經把這個功能叫做flow,也就是上劃解鎖,向上滑動返回主頁,和 iPhone X 一樣的操作方式。但由於應用生態軟體匱乏,最終宣告失敗。
2013. 懸浮手勢- 索尼 Xperia Sola
索尼在 Xperia Sola 上引入 “浮空觸屏技術”(Floating touch),你不需要觸控到螢幕就能滑動 Web 網頁,當手指進入到距離螢幕 15 毫米的範圍內就能觸發操作手勢。而且它的感應器很靈敏,能夠識別有效的點選,滑動,輕掃等手勢。
這項功能之後在三星 Galaxy S4 也得到了應用:
2017. 手勢的崛起- iPhone X 開啟全面屏時代
2017年 iPhone X 的釋出,正式開啟了全面屏時代。在過去 Home 鍵的主要作用是單擊回到主介面和雙擊調出多工。而新 iPhone 取消了 Home 鍵,通過上滑、上滑懸停的手勢互動方式,最大化的提高螢幕空間使用效率。
與圖形UI元素不同,手勢不需要視覺表示,因此可以為內容留出更多空間,同時更高的屏佔比有更好的操作體驗。
2018. 擁抱全面屏手勢隨著全面屏潮流席捲下,各大廠商相繼跟進,開始擁抱“全面屏手勢互動”。
- vivo
在國內幾家手機廠商中,vivo最早推出全面屏手勢。通過隱藏三大金剛虛擬鍵,將底部區域會劃分為左中右三塊,分別對應原來三個按鍵的功能。
在操作方式也比較容易,中間底部上滑可以直接返回主頁,右側底部上滑可以反回上一級,左側底部上滑可以調出多工和控制欄。
- 小米 MIUI
小米方面,MIUI 的操作邏輯有別於其他幾家。
中間上滑的操作與蘋果相似,同樣擁有兩功能,上滑時會返回主頁,停頓一秒調出多工介面。不同的是,對返回上一級進行了調整,左右邊緣向螢幕內滑動,都是返回上一級,這樣很好的避免了持握時左右手不同帶來的不便。
- 魅族 Flyme
魅族 Flyme 7 在 mBack 之外新加入了全面屏互動手勢,底部往上短滑為返回,往上長滑為返回桌面,上滑並停頓則是撥出多工後臺。值得一提的是,在這三個主要的手勢之外,從螢幕側邊緣左右往內滑也支援返回功能。
2019. 一統江湖- Android Q
在今年的 Google I/O 大會上,新版本 Android Q 除了保留傳統的三大虛擬按鍵和 Android P 的二鍵設計之外,啟用新手勢互動方案,螢幕底部便不會再出現返回鍵和導航欄,只會剩下一個指示條,所有手勢也都改成了和 iOS 系統一樣的操作邏輯,兩大陣營在互動上終於達成一致。
- 未來已來:隔空手勢互動
LG 在今年 MWC 釋出的 G8 ThinQ 帶來 Air Motion 隔空手勢操作,而 Google 方面也證實 Pixel 4 將支援人臉解鎖和隔空手勢。Pixel 4 整合了 Soli 雷達遙控方案,讓你能利用手勢進行靜音、切歌等等操作。你看,這個功能在吃小龍蝦的時候,是不是很方便呢?
總結隨著時間的推移,手機相關技術和功能都在不斷向前發展。在全面屏的潮流之後,手勢互動未來又會往哪方面發展呢?讓我們一起期待新的技術革命早點到來。